林子娜,李 荣
循证医学证明,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压力、焦虑、愤怒、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会使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1-2],乐观的心态则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全因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3],采用一定措施干预心理问题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风险的降低[1]。精神心理问题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4]。我国心血管门诊病人的焦虑、抑郁患病率较高[5],早在1995年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多次呼吁医护人员重视病人的心理疾患[6],国内的共识及指南也不断强调心理疾患的诊断标准和调治方法[7-9],并加强中医在治疗情志病的优势与特色研究。
双心疾病除了胸闷、胸痛等躯体症状外,还合并一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涉及“百合病”“脏躁”“郁证”等病。早在《灵枢》中就有“心藏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的记载。《针灸甲乙经》中亦有“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淡淡而惊”“心如悬,哀而乱,善恐,嗌内肿,心惕惕恐”等心系疾病合并情志症状的描述。中医“和法”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10],其学术理论源于《黄帝内经》[11],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亦可广泛应用[12]。本研究从中医“和法”理论出发,探讨双心疾病的病机、治法,以期为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1.1 心、神、血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为神之主,血为神之舍,脉为血之府,心气推动血液运行。《黄帝内经》言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也”,涵盖了心推动血脉运行、维持躯体活动和司精神情志变化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功能。《本神篇》提出神与情志相关,“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与血亦有密切联系,《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曰:“神处心,神守则血气流通”,《注解伤寒论》注中云:“血者,神气也,血弱则神弱”,可见神主血、血载神的相互依存关系。《新刊仁斋直指附遣遗方论》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宋徽宗圣济经》也提到:“心气虚乏则不能舍神,而失神者亡”,《经效产宝》也多处记载妇人“产后心虚,忪悸不定,乱语谬误,精神恍惚不主,当由心虚所致”“心气虚损,卒惊狂语,或歌哭嗔笑,性气不定”等。由此可见心、神、血三者密切相关,心或血失常,皆会影响神的变化。
1.2 情志致病和心病改情 情志改变可引起心脏不适,心系疾病也会引起情志病变。《医书汇参辑成》提到“七情惊悸以致心痛宜四七汤”,《中藏经》言:“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摄养枕中方》:“多思则神殆”,可见情志失调可引发神失而伤心或心伤而神伤的“双心”疾病。《针灸甲乙经》言心脏受邪则心伤,而“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注解伤寒论》曰:“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中的风惊候和虚劳惊悸候记载:“心藏神而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虚,虚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乘,故惊不安定”“虚劳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定”。可见无论是外邪、虚劳还是气血不足导致的心病皆可引起神惊而导致情志改变,心病有虚实之分,神也随之有不同改变,《伤寒论浅注补正》言:“心气实,则神烦乱而言语多妄”“心气虚则神颠倒”“神藏于血中,血脉乏竭则神不可复”。
2.1 气血失和 《太平圣惠方》言:“夫人脏腑充实,气血和平,营卫通流,阴阳调顺,则心神安静,无疾也;若血脉虚损,神性劳伤则多恐畏喜怒,心烦,咽痛,口干,精神恍惚”。气血失和,若气过亢则化为火,热灼心神,使人狂躁;若气过虚,则神乏,恍惚不定,郁郁寡欢,且气虚推动无力,易致痰浊、瘀血痹阻心脉;若血虚则心与神皆失滋养,可致胸痹心痛,情志失常。血和是身体、心理和合状态的物质基础[13]。气血失和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14],调和气血在心悸、胸痹、心力衰竭、眩晕、郁证等心系疾病的诊治中有其独特作用[15]。如董波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机是气血失和,久之阴阳失和,并提出“和气血、和阴阳”的治法[16],创立养心通脉膏用于临床。
2.2 形神失和 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形者神之质”,《养生类纂·养生月览》:“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是神展现机体生理及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神通过统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来保证“形体不弊”。形强则神旺,神足则形健,形弊神散,神耗形疲。神驰外物,精神流散者,日久昏沉散乱,妨气碍血,脏腑失调,神损及形;人体内部气血津液、脏腑的失调导致五志过极或不足,出现神志方面异常,形损及神[17]。形神和谐是健康的基础,在养生保健及治未病方面注重形神同调[18]。
2.3 心神失和 精神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灵枢·大惑论》言:“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神静心和,心和形全,神躁心荡,心荡形伤,情绪猝然变化会引发精气逆乱。人若心神不安,欲望丛生,攀缘外物,汲汲营私,患得患失,或喜或悲,变化不定,日久精气不守,神气不振,正气不行;或因憾事,夙夜思之,日久情志内郁,忧思难排,气行不畅,或壅盛于上,或滞留于中,与血失和,百病由生。有学者提出抑郁症的病机是心神失和导致的心气郁结[19]。
2.4 心肾失和 心肾之间相互制约,互相作用,上下相调,水火既济则心肾两脏运行有度,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洪氏集验方》言:“常言百事灰心,盖缘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于肾,气惫而水不能上升于心,中焦隔绝,营卫不和;所苦者,上则心多惊悸,中则寒痞,下则虚冷遗泄”。心肾失和,则肾精与心神失调,出现心火易亢,火扰心神,肾水易寒,精无力化为神与气,从而导致精神病理变化[20]。《魏氏家藏方》言:“阴阳交错,水火不济,精神恍惚,肢体烦疼”,神倦既济丹主之,服之可使心肾相交,气血荣盛。
2.5 经络失和 “经者直行,络者横行”,经脉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营养脏腑,络者沟通经脉,气血运行其中,周流不息。若某一经脉不畅,络脉阻塞,则气血运行失常,甚则影响脏腑。此外,若经络中的气机偏盛偏弱,也会引发疾病,《灵枢·经脉》论述了经脉发病特点及络脉实虚表现,如手厥阴心包经之脉病则“心中憺憺大动”“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黄帝内经太素》言:“心经手少阴经受病,遂令心烦”“非脉不受邪也”“疗在手少阴少海之穴也”,可见经络受邪亦可引发心系疾病。
3.1 方药调和 一方之中药物配伍的规律反映了医者的治疗方法和对病机的认识。方者,医方也;剂者,调剂也。通过辨证施方调和气血、阴阳、心神、脏腑达到“双心”并治。有研究使用血府逐瘀汤、双和散、黄芪赤风汤等方为主以调和气血,治疗心血管疾病[21]。研究发现,桂枝汤加减以调和营卫气血可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系疾病,并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22]。倪卫兵等[23]对比40例服用双心汤干预的冠心病胸闷、胸痛伴抑郁、焦虑病人的临床疗效,发现双心汤可改善病人的抑郁、焦虑情绪和胸闷、胸痛症状。乌灵菌具有补肾宁心、益气安神的功效,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应用于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24]。
3.2 针灸调和 针灸治病“调神”,具有形神同调的特点,对冠心病合并情志病具有诊治优势[25]。已有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胃肠道不适、疼痛、失眠等抑郁躯体化症状具有显著的优势[26]。邹佐强等[27]对307篇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进行分析显示,经脉以督脉、心包经、心经为主,常用穴为百会、印堂。针灸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血脉通畅、心阳得振,从而心神调和、神形并治[28],其还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自主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事件和心理障碍的发生[29]。
3.3 导引调和 《素问·血气形志论篇》:“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导引自古即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用于治疗和养生[30],其集运动、呼吸、调神三者为一体,以形体运动引领气的运行,以“调心”为枢纽,使身、心、息三者合一,达到心和神调、气畅体健的作用[31]。金娟等[32]对90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八段锦气功可改善体重、腹围、血压、血糖和血脂代谢。罗乃搏等[33]对14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八段锦可降低冠心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改善病人心绞痛及焦虑、抑郁症状。徐朦婷等[34]研究发现,易筋经联合耐力运动可改善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和精神健康状态。孙锋等[35]临床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能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缓解焦虑。除此之外,五禽戏[36]、六字诀[37]等传统功法对身体保健、心理调节皆有积极意义。
3.4 音乐之和 《黄帝内经》将五音与五行学说、情志学说相结合,运用音乐达到补泻脏腑、宣畅情志、平和身心的目的,《乐论》中指明了音乐和的基本机制是:“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养生类纂·养生月览》言:“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在五行生克理论下选择合适的曲目可以愉悦精神、调畅身心、平和气血。相关研究表明,五行音乐疗法可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情况[38-39],辅助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血压[40]。宋大迁等[41]基于“五态人格”学说对40例安宁疗护病人行五行音乐治疗,发现音乐不但可以缓解抑郁,且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音乐疗法复合临床药物、针灸、按摩导引、穴位贴敷等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可缓解疲劳,正向引导情绪,从而促进康复[42-43]。
3.5 医患和谐 《千金翼方》:“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为医者,必须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医说》:“医不慈仁,病人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医者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重视人文关怀,彰显仁心仁术,营造和谐的就诊氛围。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使得病人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大,产生诸多不良情绪。而心理问题与心血管疾病互为影响,医者要专业地诊断,病人是心脏疾病还是心理疾病,通过言语、态度和行为使病人认识到自身的疾病和心理状况,减轻焦虑和不安,双心同调[44]。张伟[45]对88例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饮食指导和健康宣教可改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赵英杰等[46]对18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采用药物联合心理疏导干预,结果发现药物联合心理疏导可以改善病人负面情绪、提高心功能。
和法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双心疾病的施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和法理论出发,辨析双心疾病的中医病机是气血、形神、心神、心肾、经络的失和。在该法理论基础上,应用方药、针灸、导引、音乐等传统医学的有效疗法调治双心疾病,为诊疗提供新思路,以期提高临床心血管病的康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