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评《思创融合实践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2-02-25 07:31阮崇友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课程

书名:《思创融合实践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张佳景,张子睿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4617-0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定价:46元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催生了国家各行业领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需求,而思政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关注、探索现实社会发展问题与规律的重要途径,推进学生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已成为其新时代发展前进的首要任务。由张佳景与张子睿编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思创融合实践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一书,作者立足于自身丰厚的一线教学科研经验与学术成就将思政教育同创新教育协同研究,着力推进二者对大学生健康、长远、高效发展促进作用,通过教师及校内各级组织等教育、引导与支持作用切实推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设,从而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完善。

该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概述部分,作者对高校范围内思政同创业工作的融合构建与成效提升进行理论探索,并指出二者融合开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二章意思正与创新教育工作融合为前提基础,深入剖析了其基于实践层面的本质内涵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担当与基本方位。第三章阐述了的前章基础上思政教师面对二者融合新趋势应当具备的创新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模式新需求。第四章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进行初步设想与安排,基于协同工作的核心问题对思政课程的开展运行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进行探索与论述。第五章叙述了艺术鉴赏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第六章阐明了主体性课程和创业实践中思政教育的融入与作用发挥方法。

高校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够利用前者在意识领域中潜在隐性指引效用的发挥,将意识观念提升完善、专业素养强化建设同创新意识能力整体构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同步建设,为各行各业培育大批优质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以往的思政教学对创新创业相关理念与知识牵涉甚少,二者融合程度尚有欠缺,思政教师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缺乏与相对刻板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效,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各行业领域革新发展的活力。因而,高校应当切实立足于课程思政,辅以互联网教育平台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创新教育整体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当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主体性作用,科学安排创新创业的教学逻辑,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开展个人展示与主体讨论等方式将创新创业融入思政教学,立足于思政视角对实践活动进行剖析与化用吸收,从而切实推进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同时,高校应当基于社会发展现状选择优质教学材料,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与现实成长需求设置相匹配的教学内容,逐渐加深拓宽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程度,从现实层面达到保障与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空间。高校可通过组织校内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举办互联网创业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业热情与能力。同时,高校为学生提供的丰富资源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主动进攻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此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课程思政基础上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完善,提升学生学习应用的便捷程度。基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当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切实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新颖且趣味性强的图文、音频、食品等教学形式,突破始建于空间范围的限制,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当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困难与发展限制,及时针对前述情况进行及时帮助解答,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据此调整教学进程与内容方向,引入思政教育完成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有效指导。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新时期迎来愈发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及教师应当顺势把握时代机遇,为社会培育更多优质创新型人才,为各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支撑。《思创融合实践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一书逻辑鲜明、论述全面,以极具前瞻性的发展视角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培育提供了牢固的先验基础。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