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评《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2-25 07:31韩琼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视域马克思

书名:《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莫春菊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063-1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定价:95元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意识观念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发展倾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为其思政教育高质量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所涉及的各教育主体应当切实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态与大学生思政意识现状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为培育思政素质、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兼备的大学生队伍提供助力。由莫春菊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系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公共思想,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之外的家国情怀理念与西方公共性理论进行对比研究,以其理论构建的绝对优势揭示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度指引意义。

作者首先在绪论部分对本该主题的开展原因、历史研究基础及思路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以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主题,对其思想政治立场与逻辑构建过程进行全面叙述,并基于主要内容与终极发展目标对其整体精神内核进行认知探索。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思政教育与公共性二者的关联性,并基于广泛对比揭示了马克思公共思想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并由此指明实现我国思政教育的建设发展必然立足于马克思公共视域。第三章系统介绍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构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详细阐述前者对后者的启示。第四章承接前章内容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构建的发展机遇、现实挑战及历史方位进行精准客户啊。第五章则总览全书内容,立足于马克思公共理论整体内容与全局部署引领思政教育的开展方式及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种的思政教育已经取得较大程度的进步,但开展时间的短暂性使其实际发展程度较弱,目前还存在极大的发展可能性。一则,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与当下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的适应程度尚需加强;二则,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构建与学术科研之发展视角有待校准,以弥补当前对社会现实探索的表层化;三则,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相应的成熟度,运行效果距离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针对上述情形,思政教育主体及管理机关应进行新一轮的教学交流与实践活动,为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构建良好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思政专业思政学术钻研的持续深入,思政教育发展趋势也呈现出精良卓越、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方面,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思政教育受到各教育主体愈发高的关注与愈发强烈的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投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此进行正确指引,树立了将思政教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轨道的理念,将思政教育置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承担起了更加光荣而艰巨的育人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体制得到持续优化呈现出愈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思政教师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将思政课堂的主导地位归还给学生,自身发挥由显性知识传输转向潜在引导、辅助、纠错的作用,促使学生通过科学方法深入钻研马克思公共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精神,在提升学生探索能力与信息整合分析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其思政素养与社会认知的不断完善,为自身的学习生活提供良性指引。

此外,当代大学生总体呈现出健康正向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思政教育之后建立起愈发严谨科学的思政观念,拥有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与参与祖国建设的优秀精神,该群体高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并将其作为前进道路的根本指引,发展形成了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建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敬业奉献的内涵品质,为社会向好向快发展献策献力。

思政教育主体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持续加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观察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当前青年意识观念特征,为其引入创新完善的力量源泉,助力教学水平的本质提升,从而有力保障大学生群体意识观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契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该书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新时代的科学解读,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入社会整体视角,立足顶层设计阐述了良性、潜在性、强力性思政教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全局意义,基于育人宗旨与最终目标为高等教育思政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指明了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马克思像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