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25 03:19丁艳平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自信

丁艳平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动力。在当前乡村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乡村文化自觉与自信受到诸多挑战。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发展乡村经济、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筑牢教育基础、加大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体系的投入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乡村;文化自信;路径

文化是隐藏在国家发展和进步背后的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否,影响着他们自身与乡村关系的建构,也影响着他们建设乡村的态度与情感。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一、概 述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既包括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生态环境、饮食、建筑、生产工具、交通设施等物质层面的文化。乡村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乡村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当下的乡村,面临着现代性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又遭遇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大变动和乡土社会流动日益剧烈的内部冲击。在内外冲击之下,乡土文化日益衰微,导致人们对乡村文化认同感降低,一些乡村居民甚至产生了文化自卑感。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影响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提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二、乡村文化自信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城乡差距

清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科举制度的取消,乡村人口、资源开始单向向城市流动,城乡差距开始扩大。民国时期,为了应付动荡的内外部环境,政府加强对基层资源的抽取,致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为国家实现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城乡在收入、教育、就业、交通、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城乡差距,使乡村居民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逐渐失去对乡村及乡村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而城市的居民对乡村文化本来就陌生和疏离,甚至对乡村充满了误解与偏见。

(二)文化传播途径单一

乡村文化自信的缺失也与媒介对城乡形象的差异叙事有关。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介里,城市形象往往是发达、现代、光鲜亮洁、高大上的,处处彰显着魅力。而关于农村形象,传播的大多是落后、保守、贫困、愚昧的一面,这必定影响人们对乡村形象的建构。城市代表发达,乡村代表落后,自然而然,人们对乡村文化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另外,单一有限的传承途径,阻碍了乡村文化的传播。传统乡村文化多以民俗等传统形式传承,并且局限在特定空间,传承方式缺乏创新。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网络获得消遣和娱乐,一些乡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

(三)载体缺失

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城市化冲击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由于乡村人口大量外流, 承载乡村文化的民居、传统农具、公共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文化,缺少了村民的利用、关注,逐渐衰败、消失。乡村的传统民俗、生产工艺,也由于缺乏传承,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遗忘。另外,乡村人口的素质也影响文化的传承。一般而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愿、能力与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打破旧观念和固有思维的束缚,树立新观念、新意识。当前,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相对而言,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也较低,从而缺乏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的能力。

三、建构乡村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发展乡村经济

经济发展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保障。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没有太大差距,农村才能有吸引力,农民也才能真正建立起乡村文化认同与自信。因此,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第一,政府要加快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愿意留在农村。第二,为返乡创业的农民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带动人口、资金、技术向乡村流动。第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合理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第四,充分挖掘乡村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饮食、历史、人文的价值,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使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田园风光、生产技艺、民俗风情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从而自觉维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二)传承优秀文化

第一,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要综合利用好媒体。既要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乡村典型,更要利用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交流平台,大力宣传乡村的新业态、新面貌、新生活,培育更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创新人才。如李子柒、张同学等,以新思维、新技术构建乡村叙事,让人们看见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美丽乡村,也看见乡村生活自然、宁静、质朴的一面,从而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激活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基层政府应注重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维护广大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决策的权益。只有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的热情、才智和创造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第三,基层政府应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乡村文化活动,围绕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组织文化活动。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感受乡村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传承乡村文化。

(三)筑牢教育基础

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最系统和影响最深刻的路径。各地学校的教育应合理融入当地乡土文化素材,为学生营造亲近乡土文化的场域,如美术课融入传统民间美术、音乐课融入地方传统戏曲舞蹈、历史课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等。各地学校还可以组织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乡村,考察乡村历史文物、风俗习惯、耕作过程、民间艺术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亲身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步消除当代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疏离感”。除了学校教育,还要加强社会教育,如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文化讲堂、讲座等,强化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感情。另外,在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还可以促进各地对逐渐消失的传统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

(四)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乡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如加大乡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等,为乡村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和传承创造条件。同时,为乡村居民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和文化技术素养培训创造条件,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从而提高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第二,加强乡村交通、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更密切,让乡村居民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正确看待乡土文化,也让外界看到乡村发展的新面貌和乡村社会发展潜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文化。第三,要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政府应积极培育本土文化建设的人才,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支持和奖励,防止人才流失。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合理科学地做好当地文化发展和保护规划,积极引入文化建设人才,不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学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J].山西农经,2021(01):33-34.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视阈下乡村文化嬗变与价值重建——以海南省为例”【项目编号:HNSK(YB)16-63】

(作者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问题研究等)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话剧《乡村》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