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强脉冲光与调Q激光,具体探讨二者区别、临床优势及作用原理,并探讨两种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进一步以雀斑、褐青色痣两种色素性皮肤病为例,运用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期能反映出二者联合治疗下的实际效果。
關键词:强脉冲光;调Q激光;色素性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2
引言:色素性皮肤病实际表现为黑素细胞及其生成异常,诱因可能是遗传或者所处环境导致的,是比较常见的皮肤病类型。该种疾病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威胁,但不利于保持外表美观,可能对生活、工作等有影响。
一、强脉冲光与调Q激光
(一)二者概述
强脉冲光(IPL)和激光从根本上来说,均属于光,都在电磁波范畴内。但同时,二者也有区别。其中,激光是通过受激辐射的形式,完成光的释放,简言之,其属于作用精确,并且在辐射中扩散性不强的光。比如,治疗雀斑中,仅会影响真皮层内的黑色素,但对于皮肤内的水分子、毛细血管等,都不会有任何直接性的影响。而强脉冲光,也就是常见的E光、光子嫩肤等,其提出特征是作用范围大、扩散性强。比如,治疗红血丝中,通过强脉冲光,还可优化毛孔粗大与肌肤暗沉等皮肤问题。这是由于强脉冲光不仅会作用在毛细血管上,还能作用在胶原蛋白及黑色素上。从狭义的层面来看,激光似乎相对“高级”,因此实际治疗价格上,会比较贵。
(二)二者区别
强脉冲光与激光的根本性区别,体现在:激光属于单色光,波长不变;强脉冲光的光谱更宽,支持适度调节,波长处于420到1200nm间。另外,和激光不能调有差异,强脉冲光实际发出的脉宽,可以连续调节。同时,在使用强脉冲光中,单次出光能设置一到三个脉冲,光斑较大,能达到8*35毫米。但激光绝大部分属于单个脉冲,对应光斑极小,直径仅有2到9毫米。
(三)临床优势
强脉冲光的临床使优势包含:其一,强脉冲光的波长可调,使其能用在不同肌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例如嫩肤、红血丝等,借助强脉冲光或是由此衍生出的相关技术手段,能同时治疗不同肌肤问题,但激光治疗要设置不同激光参数,才能做到全面修复。其二,宽光谱在优化肌肤关键诱因的基础上,还可处理关联的次要问题,兼顾减缓肌肤衰老。其三,安全性。强脉冲光是借助脉冲形式,发出强光,发生过程中,光与能量同时输出,脉冲延迟,让靶组织逐渐冷却,确保临床安全。其四,温和无创。倘若是表皮层偏薄的肌肤,不同于激光对肌肤的刺激,导致肌肤问题加重。强脉冲光能有效优化肌肤状态,逐渐修复。对于色素性病变,激光更加精准,临床治疗更为精细,特别是皮损不严重的色斑,能做到针对性处理。而强脉冲光在治疗后的遗留损伤相对较小,不会对患者的生活有过多影响,临床适应症方面,二者均能有效应对色素性、痤疮、血管性等疾病,具体临床治疗,还要根据现实情况选择。
在临床治疗中,二者存在一种互不可缺的关系。一方面,强脉冲光中,具有一连串波长,对于部分色斑、脱毛及红血丝等,有较好的疗效。激光的针对性更强,如祛斑、痘印等,临床中更倾向于激光。另一方面,通常情形下,临床中的各类肌肤病变,均能利用强脉冲光,但因为其属于一段波长的光,可能会发生治疗不到位的问题,此时就可利用激光处理。
(四)作用原理
强脉冲光具有高强度、不连续、宽光谱的特征,比如,光子嫩肤技术便是借助强脉冲光,发射在病变皮肤上,形成光生物化学与光热解的作用,不仅能让皮肤里的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实现重新组合,提高肌肤弹性,优化微循环,淡化皱纹。还可直接射进皮肤,肌肤组织内的色素团与毛细血管会选择性地获取。此过程中形成的热能,可以在不损坏健康组织的基础上,让血液凝固,使色素团因此被破坏,进而实现对色斑、脱毛、毛细血管扩张等的治疗。OPT属于IPL的升级版,临床效果更好。其是在IPL的基础上加以优化,达到能量平衡均匀,让所有脉冲能量,都能在不减弱的前提下,作用到皮肤上。有效解决E光临床中,存在脉冲能量峰值的问题,整体安全性更高[1]。
二、强脉冲光与调Q激光临床治疗效果
(一)强脉冲光
首先,光子嫩肤是一种非介入类、非剥脱的光动力疗法,对于色素性的皮肤病,基本原理为:选择性的光热解作用,也就是借助病下形成的各类色素与正常肌肤组织的差异,设定适宜的光谱参数,让强脉冲光可以穿过表皮,让色素细胞出现分解与破碎,一部分直接从表皮剥落,另一部分则通过吞噬细胞处理。而无病变的皮肤,仅会吸收极少的能量,因此不会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损害。同时,强脉冲光也能作用在皮肤的胶原层,通过光热以及光化学的作用,让皮肤逐渐恢复光泽。
其次,临床治疗中,参数会根据以下两点确定。一是,测试光斑之后,皮肤呈现轻度发红的状态,也就是在轻微潮红和明显发红的反应程度之间。二是,痛感反应。在出现轻微潮红后,几乎无痛感;明显发红时,产生的痛感则无法忍受;处于二者之间,会有较小痛感,可以忍受,这时的治疗效果较好。
最后,预防并发症。一般情形下,采取强脉冲光方案进行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短期的红斑现象,而且大多没有其他明显的副反应。但在临床治疗期间,如果参数设定过大,或是操作不合理,容易出现水肿、色素沉着等问题。对此,可实施的预防处理:一是,临床治疗需先从耳前开展,采取小能量密度的治疗试验。如果皮肤没有出现明显反应,可逐渐加大能量,但单次提升幅度要控制在2J/cm2以内。同理,假设形成严重的红斑,则要下调能量密度。二是,治疗头需和皮肤保持垂直状态,并轻放在皮肤上,耦合剂需均匀涂在面部,并在敏感区域适当得拉开治疗头与皮肤的距离,或是下调能量密度。三是,皮肤厚度与脉宽要同步变动。在增加脉宽中,需适度增加能量,同时,原皮肤较黑,应降低能量密度,并调长脉冲延时。临床实践中,从三次脉冲,调整成两次脉冲后,相应的能量参数也需下调20%。四是,治疗局部需进行长时间的冰敷,最短要达到40分钟,具体要根据热敏感情况确定。在手术后当日,不能接触热水,清洁皮肤可选择冷水,能涂抹保湿类的护肤品。五是,手术前后的一个月中,应防止暴晒。六是,患者可适当服用针对疏肝解郁以调节内分泌的中成药,并口服维生素C及E。
(二)调Q激光
调Q激光对色素性的皮肤病,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激光脉宽偏小,仅有数个纳秒而已,最长也只有数十个纳秒,但单个脉冲能发出500mJ的能量。对于色素性的皮肤病,能借助爆破作用,穿过皮肤表层,进入真皮层中的色素团。而色素顆粒在瞬间接触能量冲击,会立即被击碎。而碎片借助吞噬组织处理或清理到体外,以此完成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的共性特征是:病变细胞与健康细胞混合分布。通过调Q激光治疗,通常不会影响到健康细胞,这主要是借助激光优秀的可选择性实现,设定波长仅会被病变细胞吸收。另外,在临床治疗中,最终的治疗效果还和使用的仪器、操作者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而波长、光板、频率及能量密度,均需按照患者肤质、病变区域、斑块颜色深浅、原本肤色、年龄等确定,由此才能保障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强脉冲光联合调Q激光临床治疗分析
(一)雀斑
共有72位患者,年龄在11-52岁,平均年龄为27.1岁,病程在0.6-22年之间。病变区域都在面部,大多出现在鼻梁、额头、面颊。确认临床分析病例的条件为:无瘢痕体质与色素沉着特异质的病史;在临床治疗前的一月内,没有服用过维A酸类与四环素类的药品;近期没有应用换肤与剥脱类的祛斑产品。其中,有35位患者,仅使用IPL进行资料,女性占比达到94.3%。采用IPL与调Q激光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有37位,女性占比约为97.3%。临床治疗中,选择冷光嫩肤仪器,脉宽在3-30ms之间;波长有四挡可调;发射能量值在8-40J/cm2之间;光斑规格是320mm2;该仪器配备外冷光水晶光导的治疗头,重复效率达到0.2Hz。而调Q激光仪器,波长是532nm,并配备转换装置;脉宽不足10ns;光斑尺寸在2-3mm2;重复效率在1-5Hz之间;能量密度较高,处于70-120nJ/cm2区间内。临床治疗按照肤质、受损情况,调节仪器参数。
1.治疗方案
仅使用IPL的患者,做好面部清洁以及眼部防护后,在患处涂上冷凝胶,使用仪器治疗头逐个进行照射。初次治疗设置能量较弱的参数,在耳屏前实施光斑测试。临床期间,结合皮肤的变化,逐渐加强能量,直到适宜参数。基于肌肤状况,照射一到三次,在相邻光斑之间,适度叠合。经过照射后,面部微红,没有形成水疱,而色素位置有所加深。治疗频率是每三周一回,一疗程包括五次。在IPL组合调Q激光的临床治疗中,需在应用IPL照射后三周进行复查,查看眼周与面部其他区域有无严重皮损,而后使用激光治疗。临床中,会结合患者皮肤的实际状况,改变仪器参数。把仪器头对上雀斑位置,逐一照射,指导对应区域发白,照射面积略大于雀斑。在治疗期间,患者会有刺痛感与灼伤感,但痛感较轻,不必应用麻醉剂,治疗周期和单独使用IPL相同。
2.治疗效果
每次临床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的两个月,拍照记录面部情况,通过调研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并结合发症状况等记录资料,对治疗效果实施整体性评价。具体评估结果分成多个等级,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归纳出实际的治疗效果。其中,仅使用IPL的患者,雀斑治愈率达到80%,而与激光治疗组合的方案,治愈率超过94%。在治疗完成后,患者都出现灼痛感,面部有轻微泛红。在单用IPL的患者中,出现两例本身肤色偏暗的患者,发生轻微灼伤,并在完成治疗后的两周左右,发生色素沉着。使用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存在四例色素沉着。对此都没有安排额外的修复处理,色素均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逐渐淡化。
3.临床分析
雀斑属于比较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大多出现在面部,不利于美观。现代临床美容医学中,通常选择激光、化学剥脱等方式,但此类方案都属于非选择性,疗效并不理想,并且容易复发。IPL能发出可吸收黑色素的光,在波长增加中,吸收会降低,能解决色素斑,而且无需剥脱。调Q激光的治疗原理和其相同,但该种治疗方式光斑尺寸偏小,仅支持点对点处理,而且术后创面会结痂,会对患者的日常社交有影响。把二者联合使用,可先借助IPL针对雀斑实施基础性的治疗,解决浅色素,并淡化细纹,改善肌肤光泽感。之后借助调Q激光,实现针对性治疗,弥补IPL在鼻尖与眼周的不足[2]。
(二)褐青色痣
本组包含300位女性患者,年龄区间在20-45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6.6岁。排除在诊治期间,私自暂停及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包含存在重金属沉淀与黄褐斑的病例。
1.治疗方案
首次治疗选择调Q激光,基于痣的颜色与皮层深度,仪器参数设置成532或是1064nm。在前三次的治疗中,需间隔三个月。并在每次激光术后两到三个月左右,插入IPL,仪器波长是根据患者原本的肤色与治疗后的色素沉着情况确定。通常波长会设定在695-560nm区间内。经过三次激光治疗后,褐青色痣会出现淡化及局部消除的效果,后续间隔时长可调整成六到九个月。并且在等待下次激光治疗中,依旧以三个月的频率,进行随诊,视情况使用IPL。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注意防晒,使用的防晒用品,指数最小要达到30,无可食用光敏类的药品与食物。并且适当改善个人的作息规律,整个治疗周期是1-3年,术后需安排随访记录。
2.治疗效果
本组临床分析,效果评估分成四个等级,具体为:无效,褐青色痣没有出现淡化及减少的迹象;有效,斑块出现不均匀的减少及淡化;显效,斑块发生均匀淡化及减少,在细致观察下,能看出轻微色素;痊愈,斑块全部消失,在与患者相距0.8米的位置,无法通过肉眼看到,或是常规生活化的装扮,无法看出。此次联合治疗方案,痊愈率达到86%,其余则属于“显效”,整体有效率为100%。
3.临床分析
调Q激光是直接把爆破色素,通过人体淋巴组织,直接排出体外,而IPL是借助消融的形式,解决术后色素沉着,修复肌肤组织。根据黄种人的肌肤特征,调Q激光波长设置成755与694nm,控制褐青色痣术后的并发症,尽可能压缩治疗周期。此种色素性皮肤病,应提早治疗,有助于自我修复[3]。
结束语:通过对强脉冲光与调Q激光的概念性,以及二者联合治疗方案下,对色素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各有优劣势。将两项治疗技术合理搭配使用,可实现弥补各自的不足,并优化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与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李华玲,徐剑丹,陈菊萍,等.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21,(01):104-108.
[2]陈学成.强脉冲光联合调Q532激光治疗雀斑的临床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34):131-132.
[3]王小珍,王丽婷,张建中.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21,(0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