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的技能竞赛成绩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如何培养技能型选手,本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微竞赛”融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起到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微竞赛 实践教学 运用 成效
一、引言
举办技能大赛的意义是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在学生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我们尝试过针对汽车专业群每个月举办一种技能竞赛,但发现参加竞赛的学生会持续参加,不愿意参加的学生是从不报名,无法在学生中普及,这就失去办赛的意义。而且举办长期竞赛涉及场地、经费、组织人员等,很多高职院校也无这样的硬件与软件条件。
二、以《汽车底盘构造》课程为例开展“微竞赛”
以《汽车底盘构造》课程为例,教学团队尝试把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搞成技能比赛的形式。以该课程项目六车轮与轮胎章节车轮的拆装任务为例,来浅谈微竞赛的具体开展过程。
1、确定“微竞赛”的目的
学生通过本次实训,应能达到以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车轮拆装顺序,并熟悉车轮螺栓力矩的标准值。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训练使学生掌握如何安全规范的拆装车轮。职业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车轮拆装,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水平,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重点是在保证安全前提下依照维修手册的流程规范拆装。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养成安全作业、规范作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初步激发学生“微竞赛”兴趣
在上一节课后告知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观看教师事先发布的视频,即:教师演示轮胎拆装视频、不规范操作安全事故视频、F1换胎视频。让学生预报一个自己的完成时间和完成度,让学生在开始实践之前就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这里的F1换胎视频看似与实训内容无关,但实际上却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竞赛精神非常重点的切入点。
3、悄无声息开展“微竞赛”
在实训开始时,对学生的完成度和完成时间做初步评价,尤其是部分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同学,可点名鼓励。在群体中树立典型,激起学生的胜负心,让大家在心理上就先处于竞赛状态。 教师可乘胜追击,让学生先网上搜索F1换胎最快纪录,再谈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个过程是课程思政切入的最佳时机,先介绍F1车轮轮毂与实训车辆轮毂的差异性,再到拆装工具的使用,紧接分析团队成员的专业性以及团队成员的配合,这看似专业技术分析,实则在润物无声之家给学生展示了什么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以及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
4、“微竞赛”赛后总结
教师在学生“竞赛”过程中,要像裁判一样,在评分标准中给每组同学计时和打分,记录典型问题。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最后教师再综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非常重要,从他们的表述中可知他们是否真正投入其中,感受到了实训过程的刺激性、专业性。教师点评其实就是赛后复盘和技术分析,首先结合课程思政目标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点评。总之,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具体化和量化,以便让学生心服口服,在下一次实训中去优化与改正。
三、“微竞赛”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的提升
1、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以实训形式多次开展“微竞赛”之后,学生在每一次“微竞赛”过程中得到老师与同学的正确点评,他们亲自经历自己成长过程,看到了自己一次次蜕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在一次次“微竞赛”中得到提升。但学生如果只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也就是仅学会了“做事”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不仅仅教会学生谋生的本领,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样,都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2、“微竞赛”提高了职业技能大赛成绩
从2019年在专业课与专业核心课中推行“微竞赛”以来,学生整体技能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其特长充分发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各类竞赛选修课程,学校针对具体竞赛项目,定期聘请了该领域的专家进校指导。经过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我校师学生在近三年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次,国家级二等奖2次。
3、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同职业技能大赛一样,“微竞赛”点燃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动了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但“微竞赛”是起点不是终点,引导学生最终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在实践过程中去创新才是初衷。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最佳的平台,通过动手又动脑的实践完成相应的作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实践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流程,学生积极思考,思路活跃起来,就会产生一些新颖的想法,这就是创新能力养成过程。
四、结束语
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模式,是增强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有效途径。但职业院校如何选拔竞赛人才、如何进行基础训练,“微竞赛”不失为一种手段。它可操作性强,只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与设计,使用常规的实训设备即可实现;其次,它的高频性可培养学生竞赛习惯,进而养成竞赛精神,实践性又可检验学生创新想法,培养创新精神。
參考文献:
[1]王大为.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讨[J].艺术科技. 2019,32(07)
[2]龙继慧.创新开展“微竞赛”活动提升职工经济技术创效活力[J].工会信息。2016.24
作者简介:肖红(1987.05)女,汉,四川宜宾,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