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国 柳江南
清季中美建交之后,陈兰彬、容闳于光绪四年(1878)出任驻美正、副公使,其继任者郑藻如、张荫桓、崔国因、杨儒、伍廷芳、梁诚、张荫棠诸公,都是中美外交史上的先驱人物。民国肇建后,清朝末任驻美公使张荫棠转任中华民国首任驻美公使,继任者分别为张康仁、夏偕复、顾维钧、施肇基(两度出任驻美公使)、伍朝枢、容揆、颜惠庆、严鹤龄等。1935年5月17日,中国驻美公使馆升大使馆,历任驻美大使施肇基、王正廷、胡适、魏道明、顾维钧等,更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竭力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当然,“大使夫人”亦非等闲之辈,比如,第四任驻美大使魏道明夫人郑毓秀博士来自深圳宝安,诚如她的“娘家人”姚任先生所说:“清季民国,世界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国内社会思潮汹涌澎湃。无论是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国际政治大舞台上,还是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华民族抗战史、中国女权运动史、留法勤工俭学史以及民国外交史、法制史、教育史等诸多领域,郑毓秀博士巾帼不让须眉,均有一番开创历史的功绩、名垂青史的建树。”
郑毓秀,1896年出生于得西学东渐风气之先的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墟屋下村(今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乐群社区),1925年7月荣膺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次年,纽约弗雷德里克A.·斯托克斯公司出版其英文自述《来自中国的少女》(A Girl From China),精装本,249页,定价两美元。“序言”作者B.·凡·沃斯特说:“郑毓秀信守孔夫子制定的金科玉律,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倘若缺乏春风化雨般的人文情怀和温文尔雅的感召力,人类的智慧和意志力是不完整的,势必难以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郑毓秀的心灵和她的思想一样深邃、开放,如同她的意志一样刚毅、坚贞。”并且预言:无论中国女子教育迄今为止取得何种进步、存在何等弊端,作为一个榜样,郑毓秀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中国女性未来的道路。
我们珍藏的这册《来自中国的少女》系1926年印刷的初版本,书上贴有一张艾比·格林利夫图书馆“藏书票”。该馆系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弗兰科尼亚公共图书馆,由威廉·麦克林设计、1912年竣工。弗兰科尼亚位于群山巍峨、风景美丽的怀特山区,纳撒尼尔·霍桑曾以怀特山区为背景,写过一篇名叫《山中老人》的短篇小说。这座图书馆是查尔斯·亨利·格林利夫送给弗兰科尼亚小镇的一份礼物,以其妻子艾比·格林利夫的名字命名。那么,艾比何许人也?其父名艾比·弗朗西斯·伯纳姆。她1841年出生于佛蒙特州的纽伯里,1867年嫁给了查尔斯·亨利·格林利夫,她是“佛蒙特州波士顿女子协会”“美国独立战争女子协会”的成员。艾比曾在马萨诸塞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生活,人望颇高,但她热爱怀特山脉和弗兰科尼亚小镇的普罗大众。
艾比加入的这两个“女子协会”,实则与太平洋彼岸“莲花盛开、茶香四溢”(郑毓秀语)的中国大有关系。十七世纪后半期,喝茶成为英国上流社會的新风尚,进一步影响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得茶一度成为北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茶税法》(Tea Act),激发了北美殖民地的反英情绪。于是,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枪在马萨诸塞州小镇列克星敦打响;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揭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
无论是“自由之子”发起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还是随后爆发的北美独立战争,其间一直活跃着大批女性的身影。她们积极投身于为争取自由的斗争,并第一次在美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的女权主义正是萌芽于独立战争时期。郑毓秀自传《我的革命岁月》(My Revolutionary Years)中,谈及自己孩童时代初露端倪的叛逆性格时,曾经提到波士顿“自由之子”这个秘密组织:“也就是童年时期的这种离经背道——一个官宦之家出身的小女孩,拒绝按照传统家庭‘女德女范’教育模式长大成人——使我逐渐变成了一个极度狂热的激进主义者,而在西洋社会里,我或许会成为一个头角峥嵘的无政府主义者。这种情况,就像某个同是豆蔻年华的英国贵族之家妙龄女子,突然间破门而出,加入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
这本贴有“藏书票”的书——《来自中国的少女》“封面”提要文字寥寥数语:“这是一位中国当代少女的个人生活私密记录,她曾经投身于青春中国追求发展、进步和自由解放的奋斗历程。”图书封套折页有一则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一个中国年轻女子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她在1912—1913年民国肇建、“二次革命”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此后奔赴巴黎留学,并获得巴黎大学(索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她即将回到自己的祖国,进入北洋政府国务院工作,筹划组建一个女子政党,创办一家女子银行。她将与中国的年轻政治家一起为祖国服务,耐心而坚定地唤醒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用鲜活的时代精神激活一个古老民族身上固有的潜能。
作为一个稚童,她五岁时拒绝了裹脚布;作为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她拒绝嫁给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下婚约的陌生男子;作为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她信守加入“同盟会”时的誓言,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京、津两地偷运炸弹,投身于清末兴起的革命运动,急欲把宗庙倾颓、锦缎腐朽的封建帝制中国,改造成一个反抗西方列强武力干涉、经济侵略,但却对欧美工业文明满怀兄弟般最高憧憬的民主共和国。
在过去的十年里(1914—1925),郑毓秀一直是巴黎中国留学生(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精神领袖。她位于巴黎拉丁区的寓所成了一个备受青睐的沙龙,经常光顾这里的既有地位卑微的“一战”华工、求学欧洲的中国女性,也有赴巴黎观光访问的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学问家和外交官。
在《来自中国的少女》这本书的“尾声”部分,郑毓秀谈到1919年归国途经美国短期观光得到的种种奇妙印象,纽约百老汇的“电气化时代之光”,使她目睹了人类的进步与希望之所在。
作为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郑毓秀对美国女性身上展现出来的自由、自信精神风貌艳羡不已,她在书中写道:“我们呼吁你,美利坚合众国的姊妹们,你们堪当我们的楷模,你们的鼓励宛若阳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你们一样的自由女性,也期望自己的姊妹們成为‘新世界’的公民。”
国共合作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广东成为中国大革命策源地。郑毓秀书中剖析了这场当时方兴未艾的民族革命运动大潮,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中国决心彻底修订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签订的一系列陈旧的‘不平等条约’,重新确立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权力。中国目前已经是个年轻的共和国,依然受到清政府统治期间缔结的条约之约束。他们痛感所有在华的外国人都高人一等,享有所谓‘治外法权’,逃避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郑毓秀特别强调,列强滥用“治外法权”的行为延续至今,中国人民的愤懑日益加剧,“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权利愚昧无知的人,才会继续接受这些条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的政权性质目前已经彻底改变,如无其他特殊原因,清政府此前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应视为业已失效”,“我们中国人民现在对于自己的权利充满了渴望,他们如此狂热地热爱自己的国家,一星半点儿火花,就会煽起一场爱国主义的冲天烈焰”。“中国人民目前在国家事务中拥有发言权,四万万中国人迫切希望修订在国际关系中被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正如他们决心推翻压迫自己的封建王朝一样意志坚决。毫无疑问,倘若列强国家能够早日领会和欣赏这种被激活的国民新精神(New Spirit),那么,居留在华的外国侨民的命运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也将会很快实现。”
《来自中国的少女》封底内页,贴有一张艾比·格林利夫图书馆图书借阅登记卡,据此可知,该书系该图书馆第八千四百一十七册藏书。借阅登记卡上有句话提醒读者,一旦借阅时发现本书残缺不全,或者有不正当的损坏,应该及时报告。但是,本书借阅者似乎并不多。登记卡上“1986.4.23”这组数字或许表明,艾比·格林利夫图书馆完成了一次图书登记清理、吐故纳新工作。于是,《来自中国的少女》呼吸怀特山区自由清新的空气一甲子之后,悄然离开弗兰科尼亚小镇,开始浪迹天涯。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们把这册风尘仆仆的百年旧椠,恭恭敬敬地迎回著作者郑毓秀博士的故里——宝安。我们实在是爱不释手、视若拱璧,并把它译作中文,奉献给您,亲爱的读者,希望与您一道分享粤港澳大湾区一代巾帼国士的绵绵私语、侃侃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