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絮语

2022-02-25 05:34邵水游
书屋 2022年2期
关键词:容闳一代人爱国主义

邵水游

“予闻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开眼如夜鹰,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忘其为僵卧床笫间。”容闳拟定的幼童留学计划,得到曾国藩、丁日昌、李鸿章的首肯,确实喜不自禁,以为快意。1870年冬计划获批,此事令容闳更是兴奋无比:“至此予之教育计划,方成为确有之事实,将于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到1872年8月11日,詹天佑等出洋留学。早五年,我曾到耶鲁大学图书馆,容闳的铜像立于门口,想起这段历史,对他肃然起敬,犹如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见到谭云山的塑像一般。

刘中国寄来了《我的革命岁月——郑毓秀自传》两种版本,此著由其与柳江南合译。让我惊叹的译笔雅致,颇有老辈译文之风,鲜少长句,语言流畅。译者忠于原著,一丝一缕都贴近传主的心意,充分体现了郑女士毕生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争自由、为妇女谋平权,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金闺国士”的传奇一生。“无论我身处何地,无论在何处听到演奏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心跳随之加速、不禁潸然泪下。令我泪流满面的不是悲伤和愁苦,而是来自心底的骄傲与自豪感。”“爱国主义不再是一种美德。爱国主义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历经抗日战争,家国情怀显而易见;走过艰难困苦,爱国主义油然而生。1942年,郑女士随夫到美国参与外交事务:“如今每天的日常用品充足,而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内则被视为‘奢侈品’,令我内心悲不自胜,歉疚不安。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东西,但是,来到美国过了几个月,我才不再盯着一小块黄油垂涎欲滴,不再为看到吃剩残留在盘子里的食物伤心难过。想起流离失所的家乡人民仍在贫困和苦难中饱受煎熬,我迄今依旧无法在餐台前安然坐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与担当。抚今忆昔,当倍加珍惜。

郭建龙可谓异军突起的历史学者,工科出身的他钟情于文史,擅长写作。历史的写法有多种可能性。以史为证,携史同行,把旅游笔记化约其中;挟新聞笔法,点滴串联,予宏大以细节,史料与现实贯穿,让个人心得接上中西交流的通道,辅之以历史地图,一笔而下,面目了然。我不敢说这种大历史的写法如何得体,但至少让我们更好地走进历史,观照现实,并不断去思考历史遗留的问题。郭建龙的《穿越非洲两百年》《丝绸之路大历史》等,可以看出他的路径与构想。

杨青去年寄赠一本非卖品,是其父杨存信八十回忆录《我这一辈子》。阅读过程中,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同代人,都强调并遵循诗书传家的传统价值,一样看重后代的学业与成长。这些朴实的文字,未必抓人;这些家长里短,未必能扣人心弦,但确是这辈人真实的历史:“我出生在一个山西农民家庭……从1962年我俩结婚到今年八十岁生日,家庭成员增加了二十人,其中研究生三人,北大医学院的研究生就两个;大学毕业生有六人,相当于大学程度的两人。从我的孩子们起,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一代总比一代强。有了知识,有了人才,也就有了一切,这是我今生最得意最成功的一点。”这是父辈们的荣光,也是子孙们的福气。

祈福惜福,阖府太平。我们站在这一片热土上,守护着这一切,且为之奉献,一言一行都关乎宏旨。

猜你喜欢
容闳一代人爱国主义
一代人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留学生之父:留学事业之外的传奇一生
“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职业生涯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传教士成就“中国留学生之父”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留学第一人:我不是东亚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