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学校思政课程“1+N”教学模式构建途径探究

2022-02-25 23:21黎俊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中职

黎俊涛

[摘           要]  进入新时代,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以及学生自身思想认识、人生定位、价值观念领域诸多缺憾的凸显,使思政课程教学在中职学生认知发展层面的价值与意义更加显著。而就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基于此,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政课程“1+N”教学模式构建途径,以借此来实现对教与学策略的深度变革,助推学生健全人格与完备意识建立,为确保新时代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向着全新的高度与纵深领域迈进而助力铺路。

[关    键   词]  新时代;中职思政课程;“1+N”教学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8-0151-03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有关中职思政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手段的探究,成为新时代每一位中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与重要课题。尤其是教育部在2020年2月所颁布的全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落地生根,更对新时代的中职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定位和全新要求。其多次强调:中职思政课程是“落实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思想与内涵的解析,并将其深度迁移至全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教学措施落实领域,来助推新时代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彰显育人功能,则不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还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与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在落实新时代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时,应以“1+N”教学模式为引领,切实加强研究与分析。并通过对学情的深度关注与充分了解,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途径,创新教学策略。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好地助推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正确价值观念、积极人生态度的培育与塑造,并凸显思政教学的教学功能与育人价值。

一、现阶段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思政课程是中职文化基础学科的重要构架,其重在落实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良好思想认识、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而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抓手”的中职学校而言,由于学生在学习习惯、思想认识、人生定位等领域的问题居多,加之学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分重视,以致思政教学的开展处于被淡化、被搁置的境地。而随着国家有关加强中职思政教育一系列文件、要求、政策的提出与落实,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重视。因此,针对现阶段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并积极探寻改进对策,方可更好地促进思政教学的育人使命与功能发挥。

(一)教学定位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就業”“技能”导向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定位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思政教育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凸显,导致多数师生对思政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而有关思政领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情怀渗透,则处于搁置状态,教与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难以保证。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上,对思政教学的目标规划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明晰、不深入之处。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使思政教学、思政教师、思政学习三者之间的衔接彼此割裂,难以形成合力,思政课程在学生意识形态培养领域的作用自然难以充分发挥。此外,源自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一些不当网络文化、思潮的冲击,更使新时代的中职思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与严峻考验。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思政教育的开展,重在引导、浸润、感召,以切实激发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共鸣,来确保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但是,由于受到思政教师以及思政教学边缘化现状的影响,很多思政教师在教学内容、项目选择上,也习惯了强制灌输、直接讲授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内容的构建不够深入、充分、到位,以及很多教学理论普遍比较空泛,且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自然难以彰显,教与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保证。而过分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束缚,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认识提升、价值观念塑造、健全人格重塑等目标势必难以达成。这些问题的日渐暴露,更加说明了加强全新中职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三)思想认识亟待提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教师、学生在思政教学领域的思想认识不能得到切实转变,那么新时代的中职思政教学必然难以真正凸显其价值与意义。而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由于教师对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不重视,照本宣科、固守课本等现象屡见不鲜,以致很多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缺乏动力,其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人生定位等领域的很多问题必然无法得到充分解决。而且,很多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学多由非专业教师担任,无形之中更是影响了教与学路径的拓展。加之很多教师在思想上不能与时俱进,且对党和国家有关思政教学的要求、思想等解读不够深入、充分、到位,导致其在教学实践中必然难以走出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桎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与新时代中职思政教学开展需求差距较大,更是严重束缚了全新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1+N”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解析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而对于“1+N”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深度践行,且对中职思政学科的育人使命践行,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1+N”教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1+N”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的“1”指思政课堂教学,“N”指多种(N种)教学实施平台与途径。其主要指以课堂为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对课堂路径的拓展与迁移,将教与学的开展迁移至课堂之外,构建出诸如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云端课堂、多种媒体等“N”类教学渠道,以切实提升思政教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实现教学途径、策略、方式的深度变革与适度迁移。同时,“1+N”中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思想观念、育人途径的束缚与禁锢,使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思政教学开展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思政课堂领域,而被迁移至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为实现课内外教学的融合,校内外教育的衔接做了铺垫,为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协同配合,构建全新思政教育阵地,共同完成思政教学任务提供了保证。

(二)“1+N”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1+N”中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是对全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理念、要求的深度践行,而且彰显了思政学科的育人功能。其重在通过对教学路径的拓展,以及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创新、优化、变革,实现对“立德树人”使命的全面落实。并以培育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促使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帮助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自身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来促使学生全面發展与自我实现。同时,在“1+N”中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驱使下,源自教与学领域的诸多误区、困惑、不足必然会得到彻底优化与充分改进,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育,积极人生态度培育等目标必然会充分达成,更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植。

三、“1+N”教育教学模式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策略与实施途径

通过对“1+N”中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可彻底实现对新时代中职思政教学方式、评价策略、教育活动的变革与创新,更有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且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认知需要满足,有着重要价值,其必然会将新时代的中职思政教学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

(一)深度解析课程标准,加强对各类思政教育元素的开掘

根据新时代中职思政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落实“1+N”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时,应切实加强对课程标准内涵的解读与剖析,并以国家相关文件、政策等要求为统领,重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思想、项目、活动等迁移至纵深视域,积极探寻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点与契合点,并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学领域各类思政元素的挖掘,使思政教学的路径得到逐步拓宽。借助对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关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培育、传统文化浸润等思政元素的融合,为学生搭建起以专业技能发展为铺垫的认知平台。在科学处理好“1”(即思政教学)与“N”(各专业教学)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面践行,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发展与思政教学开展的互促并进下,切实丰富自身的认知体验,获得认知需要的逐步满足。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对辅助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了切实克服中职思政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育人误区,使思政教学的开展向着“学以致用、研以致用”领域迁移,教师在落实“1+N”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中,应不断加强对“教育即生活”理念的践行,通过借助各类生活化活动、素材、资源,力求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吸引力与生命力,来激发学生产生心灵共鸣,诱发学生的情感冲动,使教与学的开展无限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可通过对诸如社团实践、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多种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提供更多实践、参与、体验、感知的机会与空间,着力于“做中学”“行中学”“动中学”的育人生态构建。并通过对各类线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消除思政教学空泛、抽象的缺憾,以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丰富体验驱使下,积极投身至对自身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人生定位领域等诸多问题的化解中,来拓展思政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思政教育的活力与生机,使“1+N”教育教学模式驱使下的中职思政教学真正达到体验式教学、浸润式教育、多元化体验的目的。

(三)紧密关联学生实情,加强对诸多思政教育素材的使用

对于已经具备较强自我意识,且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中职学生,其思政教学的开展必然离不开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育素材的引领。因此,教师在借助“1+N”教育教学模式开展中职思政教学时,应切实利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大事件,并通过对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思政素材的开发,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重塑自身的思想认识与人生定位。而且,在诸多极为鲜活、生动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故事的激励下,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必然更加充分,其对于思政理论的吸收也会更加深入,教与学的实效性自会全面提高。同时,建立在一些大事件基础上的社会大课堂,必然更利于中职思政体验式、共情式教学的开展,也真正实现了对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全育人”理念的践行,预期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此外,随着学生认知体验的逐渐丰富、深入,其在思政学习中的参与度与存在感、自信力与认知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思政教学的开展,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

(四)切实完善育人体系,加强对全新评价机制体制的构建

完善、健全、多元、丰富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对中职思政教学功能的彰显、作用的发挥有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应以“1+N”教育教学模式为依托,在做好教学方式、途径、策略优化的基础上,着力于完善育人体系与完备评价机制的构建。彻底走出传统评价模式下以“成绩”或“技能”为评价重心的评价局限,通过对学校、教师、社区、企业、家长等评价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云评价”的开展,致力于对学生思政学习与中职学业全过程的评价。在无限延伸、拓宽评价渠道、路径的过程中,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科学性。同时,应切实发挥好各学科教师的协同作用,倡导其根据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科学知识学习、岗前实习表现等领域的实际情况,对其开展综合性、延展性、开放式评价。此外,还可借助多媒体、新媒体等媒介资源,利用在线问卷、在线调研等方式开展对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人生定位等现状的评估与预判,使多元化评价与中职思政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助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并确保“1+N”教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与效能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之,作为落实中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综合素养发展领域,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以国家、社会对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的要求、导向、定位等为统领,来落实对新时代中职思政教学模式构建途径的研究,不论在教学定位,还是育人导向上,都必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全新教学模式的引领与驱使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必然会得到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也会得到充分彰显,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自会得到坚实保证。因此,结合新时代中职思政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借助“1+N”教学模式落实教学指导时,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与探究,并以具体的教学项目、内容、任务为载体,设定教学活动,延伸课堂路径,优化教学策略。将看似抽象的思政理论迁移至实践、应用、探究、体验领域,促使学生在参与、感知、判别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认知需要满足与健全人格塑造。落实对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使命的践行,并开展对“德才兼备”的未来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婕.儒家“有教无类”思想在中职思政课中的价值和融入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6):19-21.

[2]杨岚.浅探议题式教学在中职思政课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134-135.

[3]罗燕妮.中职思政课“四点四度”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6):68-69.

[4]王锴.中职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职业,2018(12):50-51.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中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