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讲话》指引我们办好《延安文学》

2022-02-24 07:35:51魏建国
延安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号延安讲话

魏建国

八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党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发表了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党的文艺事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两个《讲话》虽然时代不同,精神却一脉相承,都是党和人民文艺事业的行动指南。在两个《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延安文学》扎根基层,贴近读者,恪守“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执行“注重质量、不惟名家、不薄新人”的发稿标准,推出了大批艺术水准高、社会效益好的优秀作品,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质朴面貌,在全国文学期刊“千刊一面”的环境中,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品牌。

《延安文学》创刊于1979年,1987年起公开发行,双月刊,240页。她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诞生的一份文学期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践行者。《延安文学》是西北五省最大的文学期刊,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一级社科期刊、全国精品期刊,是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创始会员单位。创刊至今,《延安文学》扎根基层,关注现实,不仅发表了陕北几乎所有作者的处女作或代表作,也刊发过丁玲、艾青、萧军、贺敬之、魏巍、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史铁生等众多当代文坛大家的作品,为繁荣陕北、陕西乃至当代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10年刊发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兰花花》,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文学期刊。

思想性

1.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6日一上班,我们就组织杂志社全体同志认真学习,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这一党的文艺方针并没有过时,只是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表达,具体到文学领域,就是“文学应该为读者服务”,而“读者”就是“人民”。后来,我撰写的《文学应更加贴近读者》一文,发表在2015年7月7日《文艺报》上。2015年10月,总书记《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延安文学》第5期“纪实中国”栏目转发了《讲话》全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杂志社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并在2016年第1期上,刊发了延安作家学习《讲话》和《意见》的发言摘要。通过学习,更加坚定了《延安文学》的办刊思路和创作方向。

2.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全文转载《求是》理论文章。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2013年元旦,《求是》第1期刊发了《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的重要理论文章,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危害和如何抵制等问题,对长期以来国内文艺界与学术界存在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入剖析,吹响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号角。我在第一时间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组织编辑人员认真学习。通过学习,使大家认识到:这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加强指导的纲领性文章,具有极强的政治导向性与现实指导性。作为一份扎根于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学期刊,《延安文学》肩负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历史使命,有责任、有义务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指导文学工作者正确从事文学创作。为此,我们主动与求是杂志社联系,商讨在《延安文学》上转载文章的事宜,得到理解与支持。第2期“纪实中国”栏目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在封面给予重点推荐。文章转载后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来信来电,盛赞《延安文学》所表现出的高度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3.策划、编辑、出版“抗战”“长征”“建党”“建国”等纪念专号和专辑。

2015年以来,我们以策划、编辑、出版纪念专号、纪念专辑的形式,通过客观详实的史料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进行批判与抵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第5期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专号,2016年第4期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专号,2021年第4期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专号,2019年第5期上刊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专辑。

这些专号、专辑一出版,立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及新浪、搜狐等纷纷跟进,或转载出版消息,或刊发专号文章。2016年10月,长征专号中《长征路上的国家银行》一文,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派摄制组专程来延安,通过杂志社联系到作者进行了专访。2016年9月30日,《陕西日报》开辟6个整版纪念长征胜利,其中4个整版的文章出自《延安文学》纪念专号。2016年10月21,《西安晚报》又以两个整版转载了专号中《参加长征的陕西人》一文。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柏峰认为:“《延安文学》的长征纪念专号选材精当,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堪称一部完备的长征简史。”许多读者或致电,或登门,或托熟人,或给编辑部留言,纷纷求购索赠,对专号赞誉有加。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刘书云专门向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打电话了解情况,索赠专号。参加过长征的陕西人、1943年牺牲在抗日前线的袁鸿化烈士的后人,从专号中看到介绍烈士的文字后,非常激动,苦于无法和杂志社联系,遂给延安市委宣传部写信,才联系上了杂志社。《文艺报》记者王觅,新疆《伊犁河》编辑毕亮,上海的中国作协会员安危,北京读者崔薇薇等人,先后联系到杂志社,或索赠样刊,或咨询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专辑中,全文发表了贵州作者王剑平、孔海蓉的长篇纪实文学——《“三线”背景下的个体》,81页,约10万字,在全国文学期刊中率先关注了这个领域,突破了长达四十年的“禁区”,肯定了“三线”建设在共和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用行动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不能否定”的谆谆告诫。专辑出版后,引起了中宣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4.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讲好延安故事。

为了体现办刊特色,讲好延安故事,我们于2010年开设了“红色记忆”栏目,以“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重在发表陕北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该栏目既是基于政治历史文化资源的产物,也在艺术性上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和成就,从而为一份原本受众面狭窄的纯文学刊物,大大扩大了读者群。2011—2012年连载12期的赵通儒回忆录《陕北各县早期党史资料》,产生了巨大反响,深受读者欢迎和专家好评,影响远及北京、上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原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第一次看到《资料》后,当即和我们联系,明确指示,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彻底办好,全部发表,并尽快出版单行本。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当面对我们说,自己拿到《延安文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读《资料》,并一直问何时登完,何时出版单行本。复旦大学法学博士贺永泰无意中在校图书馆看到《资料》后,立即被吸引,后专程来杂志社与我们当面交流。2018年11月,作为“延安文学精品书系”第一辑,《陕北早期党史资料》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立即被北京长安街读书会推荐为当月的“干部学习新书书单”,且名列第二。(长安街读书会现有千余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中的青年干部,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等。读书会每月从当月全国出版的所有社科类图书中择优推选十本进入书单。该期书单第一本是胡鞍钢的《我与改革开放同行》,第三本是厉以宁的《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还有博尔赫斯、温铁军等的新著。)

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们欢欣鼓舞。大家精神振奋,既为文学事业受到党中央的重视而高兴,也让我们对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信心倍增。近年来,文学市场化的喧嚣,成为压在我们头上沉重的石头,让我们非常担心刊物能不能坚持办下来。讲话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共鸣。

1.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作家、作品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近年来,我们在编辑《延安文学》的过程中,始终践行总书记的倡导,关注最广大的底层人民,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个人命运。我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确立了“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办刊理念,其中“接地气”最为重要,就是贴近人民,贴近生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抒写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像柳青、路遥一样,双脚坚定地站在大地之上,与人民建立起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关系。我们在发稿时,从不考虑作者的名气,选用的大都是基层作者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我们的作者大致分为“都市学院派”和“基层写实派”两大类。都市学院派大多生活在大城市或高校,具有很多优点:很高的天赋,足够的才气,海量的阅读,娴熟的技巧,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有一些虽不完全是独立思考但比较流行的小思想,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接地气,从想象出发,回归到想象,云里雾里,虚无缥缈,高高在上,莫测虚实。他们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发表,但发表后不会产生多大反响,给读者也留不下什么印象,绝大多数连人物名字都记不住,更不要说其他了。相比之下,基层写实派有很多缺点,天赋与才气不够,眼界受到局限,写作技巧不老到,文笔或生硬或稚嫩或粗疏而不圆润,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但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接地气,有扎实的生活体验与积淀,作品中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曲折生动的情节,能给读者留下印象。我们认为,大部分都市学院派作家已经具备了写出经典巨著的条件,唯一需要的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呼声,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写出能与读者产生长久共鸣的优秀作品。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作品“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同样,“感情”问题也决定着文学期刊的命运。我们在选稿时,一直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对于那些小资小我、炫富摆阔、搜奇猎艳、胡编乱造、杯水风波、故弄玄虚、调侃崇高、颠覆历史、藐视读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由于我们的作者大多来自基层,虽然写作技巧和水平上还很不成熟,但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编发他们的作品,虽然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但大家乐此不疲。经过我们精心打磨发表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杂志质量,反而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2.大量刊发基层作者作品,不遗余力培养文学新人。

作为一份地市级文学刊物,我们将挖掘和培养基层作者作为重要任务,经常组织编辑到陕北各县举办讲座,与各个县办刊物如延川《山花》等建立了密切联系,互赠刊物,尽量选发其中的好作品,并对具有潜力的作者,采取实地轮训的方式,面对面辅导,使交流更直接,领会更深刻。在编刊过程中,我们设置了“朔方星空”“陕北青年诗人作品选”“大学校园诗选”等栏目,尽量优先发表基层作者和新人的作品。凡是本土作者的稿子,不管能不能发表,哪怕是第一次投稿的中学生,我都要亲自过目,对本地文学队伍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还利用多年办刊积累的资源,以及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将本地优秀作家向省外推荐。2014年初,我们还专程去北京,向中国作协领导郑重推荐了一批已具备走向全国实力的陕北青年作家。在《延安文学》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基层作者迅速成长,走向全国,成为国内一线作家。现略举一二:

刘国欣,陕北府谷人,80后。2012年秋,我在成都认识。当时,她在西南民族大学读硕士。在我们的鼓励帮助下,写作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成为院长丁帆的博士生。2016年毕业后,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写作老师。其作品已在《芳草》《钟山》《花城》《清明》等几十种刊物上发表,并出版作品集六部。

王哲珠,广东东莞80后女作家。2015年,编辑张天煜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她的中篇小说《死亡记号》,在当年第3期《延安文学》刊发后,立刻被《小说月报》第5期转载。王哲珠由此受到广东省内文学界的关注,推荐上了鲁迅文学院,加入了中国作协,成为广东省作协理事。她成名后,每年都会给《延安文学》留一个中篇,刊出后经常被转载。

叶灵,本名郑毅,河南灵宝的中学老师。2011年秋,她给《延安文学》邮箱发来历史文化散文处女作《秦淮水骨》,因从来没有和《延安文学》有过任何联系,也没敢抱多大希望。我从邮箱里看到后,感觉很不错,但有历史知识方面的硬伤,遂给作者打电话,提出了修改意见。《秦淮水骨》发表在2011年第5期上,当年即被选入江苏文艺出版社的《2011年散文年选》,2013年又被选入漓江出版社的散文集《抚摸汉朝》。201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叶灵的散文集《秦淮水骨》,当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杜甫文学奖,为仅有的两部获奖散文集之一。

3.重视知青题材,增进京陕友谊,促进延安发展。

1968年底,约3万名北京知青来到延安插队,成为延安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延安人民和北京知青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真诚、质朴的感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北京知青受到了锻炼,得到了成长,习近平、王岐山、王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北京知青们的辛勤付出,也推动了延安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延安文学》创刊至今,在编辑、作者、读者三支队伍中,始终活跃着北京知青的身影。因此,知青题材一直是《延安文学》的一个重要场域,发表了大量作品。2016年第3期刊发了张伯龙的信天游体长诗《梁家河》,引起热烈反响。2020—2021年连载6期的“北京知青在延安”专辑,发表北京知青回忆陕北生活的纪实散文48篇。这些散文真实可信,细节生动感人,可读性极强,广受读者欢迎,省新闻出版局的《审读通讯》高度评价说:“‘北京知青在延安’一组散文,情感真挚,生活真实,堪称研究、了解当年‘文革’期间知青史的生动史料”。

4.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间文化。

两个《讲话》都反复强调,文艺只有根植于群众,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勤劳智慧的陕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文学艺术家,留下了大量经典的文艺作品。2010年起,我们开设了“人文陕北”栏目,重在登载陕北民间文化方面的内容,以实现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刘国欣的“民间陕北”系列作品,以“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艺术特色,深受读者喜爱。这个栏目为整理和保护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艺术性

1.编辑出版《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

2012年第1期是《延安文学》总第200期。贫困地区的一份文学期刊,能坚持34个年头、出刊200期,本身就是文学界的一大奇迹。为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总结经验,展示成就,我们编辑出版了大型文学丛书——《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从《延安文学》历年发表的5000余万字的作品中,精选出优秀作品667篇(首),共计300多万字,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上·下)、散文、诗歌共5卷。丛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文艺报》《陕西日报》和新华网、凤凰网、新浪、搜狐等都在醒目位置予以报道,读者及评论家纷纷打电话、发表评论,盛赞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陕北文学界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也有望成为陕北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选集。

2.设立延安文学奖,提高刊物知名度。

为了打造《延安文学》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激励作者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2012年起,我们设立了“延安文学奖”,分为中篇、短篇、诗歌、散文、评论、随笔、报告文学、特别奖等八个类别,三年一评,不设奖金,只颁发荣誉证书,是一个纯精神奖。目前已举办了四届。每届获奖名单公布后,都能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文艺报》《小说选刊》等都在醒目位置予以报道,认为是一个干干净净、实实在在、以质取胜的文学奖。

3.刊物风格鲜明,作品艺术性强,转载率高。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不唯名家、下接地气、以质取胜”的发稿标准,所发作品可读性强,生活气息浓郁,思想性、人民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被国内知名文学选刊和年度选本转载率大大提高,每年六个头题中篇都有一两篇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转载,转载率远大于部分省级刊物。如:2014年4期阎纲的短篇《夫与妇》,被《小说选刊》2014年9期转载;2015年3期王哲珠的中篇《死亡记号》,被《小说月报》2015年3期转载;2017年2期王哲珠的中篇《参与者》,被《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3期转载;2017年6期王哲珠的中篇《飞翔的飞》,被《小说选刊》2018年1期“佳作搜索”推荐;2018年6期许侃的中篇《绿卡》,被《小说月报》2019年1期转载;2019年2期冯飞的中篇《野猪岭饭店》,被《中篇小说选刊》2019年3期转载;2017年3期王卫民的中篇《北风吹》,被《小说月报·大字版》2017年7期转载,并于2019年荣获陕西省第五届柳青文学奖;2020年6期王哲珠的中篇《杨士承的戏》,被《中篇小说月报》2021年1期转载;2021年1期刊发的北京80后女作者星晨的中篇处女作《亚姝》,同时被《中篇小说选刊》3期和《中篇小说月报》5期转载……此外,2013年1期单振国的中篇《应承》,被改编为同名院线电影,由贾樟柯担任艺术顾问,冯远征担纲主演,在国内外上映。这些成绩,大大提升了《延安文学》的知名度,一些一线作者也开始关注《延安文学》并主动投稿。

4.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读者好评如潮。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严肃的办刊方向和高品位的美学追求,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好评如潮,得到新华社、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的充分肯定,我本人作为社长兼主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近年来,省新闻出版局各期《审读通讯——全省报刊出版中的倾向性问题》中,对许多报刊多次提出严肃批评,唯独对《延安文学》,连一次批评都没有,都是表扬与肯定。求是杂志社资深编辑陈金霞对《延安文学》厚爱有加,认为“是一份在当下非常难得的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真正发挥着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刊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称赞《延安文学》有内涵、有品位。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孟伟哉在阅读《延安文学》后亲笔写信,给予刊物很高评价。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延安文学》出现在了北京的三联、海淀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城等书店,以及上海复旦、同济等高校图书馆。实事求是地说,《延安文学》已成为展示新时期延安新形象的一张最好的名片,是两个《讲话》真正的践行者。

猜你喜欢
专号延安讲话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美育学刊(2020年6期)2020-12-10 08:00:10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注水”讲话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6
论五四时期的期刊专号*
中国出版(2019年8期)2019-01-28 06:29:37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天津诗人(2016年1期)2016-11-25 18:53:59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
“特殊教育专号”征稿启事
“特殊教育专号”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