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正晖
(沈阳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辽宁沈阳 110001)
当前,健美操训练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就竞技健美操运动而言,大多运动员会通常采用一般的力量训练,训练强度较大且动作较为单调、稳定性欠缺,对运动水平提高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想在训练中较为稳定的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应该在基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上,调整训练方式,提升运动员动作展示的稳定性以及难度动作的完成度.付皆等[1]运用PEDro 量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评估,并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得出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表现有较大的提升作用.王慧莉等[2]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以近几年我国健美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的表现为依据,构建中国竞技健美操指标体系并进行特征归纳,最后从创新角度以及复合训练角度指出了中国竞技健美操发展的实践之路.由于竞技健美操的规则每四年修改一次,因此刘海龙[3]结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归纳了近几年健美操难度动作变化的具体情况.
难度动作的改变也对健美操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确保竞技动作的较完整发挥,核心力量的训练是重要一环.如果健美操参赛者无法对核心力量进行较为稳定的把控,那么就很难更好地把握动作协调性以及身体平衡性,从而导致动作达不到流畅、连贯的效果,也就难以在竞技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另外,核心力量训练是一连串系统化的流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要制定较为专业的训练计划.因此,为推动健美操运动训练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竞技动作完成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推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以某学校竞技健美操队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40 名运动员,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M组)和对照组(N 组).在确保参与测试的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前提下,对两组运动员的基础信息[4]进行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两组运动员的基本信息(n=40)
表2 独立样本检验
本次实验的所有实验项目都在该校进行,运用瑜伽垫、弹力圈、悬吊索、健身球等器材进行对比实验[5],具体训练项目和相关指标的测试地点均在体育馆进行.
实验前,对参与测试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竞技动作完成度等有关数据进行测试,确保各项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后再准备实验[5].实验时间为12周,M 组按照核心力量训练计划进行训练,N组按照传统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相对准确,尽力减小误差,实验中会通过统一控制作息时间、统一集合训练、按时发放三餐等一系列规则与措施,保证所有同学的作息时间、训练所用场地、饮食等都是一致的.同样,为确保两组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负荷、训练时间的一致性,在训练以外的时间内所参与的其他活动也是一样的.实验前后对实验进行评价打分[6]的裁判是同一人.
在选取核心力量测验指标的过程中,以体能训练的有关信息[7]为基准,将核心力量测验指标确立为:仰卧起、俯卧肩内收和侧腰起,这三类指标的测试也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测试过程中,将核心爆发力的测试时间设置为40 s,核心耐力的测试时间设定为55 s.通过仰卧起(两头)、俯卧肩内收、侧腰起这三类动作来测定核心爆发力及耐力的程度高低.
表3 核心部位力量测试内容
搜集相关材料可知,难度动作完成度指标[7]将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测验指标确定为由裁判员根据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测试具体要求及评价标准对运动员进行评价打分.
在实验前通过预实验对两组核心力量初始成绩和难度动作完成情况进行测试,作为之后对比的数据支撑,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由表4、表5 可知:独立性检验[8]结果P>0.05,说明实验前两组的水平相差不大,在核心力量大小和难度动作完成度测试中大致处于同等水平.
表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力量成绩统计分析
表5 独立性检验
4.2.1 实验前后M组核心力量测试成绩分析
据表6 的结果可知,经过专业训练后,对M 组的各项测试数据进行T检验,表明M组各运动员的核心部位爆发力有了明显提升.M 组运动员在受到核心力量训练后,40 s 仰卧起(两头)、40 s 俯卧肩内收、40 s 侧腰起(右)、40 s 侧腰起(左)[9]的成绩与训练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P<0.01.这表明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背部肌肉以及腹部肌肉爆发力的提升,进而促进运动员竞技动作的发挥.
表6 M组核心部位爆发力结果分析(n=40)
根据表7中的数据可知,经过三个月的系统性训练,M组各位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耐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对测试数据进行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后M组运动员在55 s 仰卧起(两头)、55s 俯卧肩内收、55s 侧腰起(右)、55s 侧腰起(左)中的成绩与实验前相比有鲜明差异,P<0.01.这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腹部及背部肌肉耐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也能够促进运动员竞技动作的发挥.
表7 M组核心部位耐力结果分析(n=40)
4.2.2 实验前后N 组核心力量测试成绩分析
据表8的数据显示,经过规定时间内的科学训练,N组运动员的各项核心部位爆发力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测试数据进行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后N 组运动员在40 s 仰卧起(两头)中的测试数据与实验前相比,P>0.05,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这说明传统训练方式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腹部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40 s侧腰起(左)测试结果中出现明显差异,P<0.05 以及在40s 俯卧肩内收和40 s 侧腰起(右)的测试结果中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这说明传统训练方式对右侧腹部和背部肌肉爆发力的提升有所促进.
表8 N组核心部位爆发力结果分析(n=40)
据表9 的数据显示,经过三个月的系统性训练,N 组运动员各项核心部位耐力出现了明显提高,对测试数据进行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后N 组运动员在55 s仰卧起(两头)、55 s侧腰起(右)中的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出现一定差异,P<0.05,而在55 s俯卧肩内收、55 s侧腰起(左)中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由此说明传统训练方式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正面腹部肌肉耐力和右侧腹部肌肉耐力的发展有着不错的提升作用,对运动员背部肌肉耐力的发展和左腹部肌肉耐力的发展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作用.
表9 N组核心部位耐力结果分析(n=40)
4.2.3 实验后两组核心力量测试成绩分析
(1)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爆发力分析结果详见表10.
表10 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爆发力结果分析(n=40)
(2)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耐力分析结果详见表11.
表11 实验后两组核心部位耐力结果分析(n=40)
两组运动员经过规定时间内的科学训练,其各个核心部位的爆发力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依据表10—11 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各项能力的促进作用比传统训练方式更为明显,也更加高效.
4.3.1 实验前后M 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数据结果
对表12 中测试数据进行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同学在接受专业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后对各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与实验前相比,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且P<0.01.这说明通过三个月的核心力量训练,M组运动员的各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发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2 实验前后M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结果分析(n=40)
4.3.2 实验前后N 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结果数据
表13 中的实验数据表明,N 组运动员经过12周的传统方法训练,每位运动员对于各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T检验的结果可知,经过传统方法力量训练后,N 组运动员在D 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中与训练前没有太大差别,而对于A 类、B 类、C 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与训练前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这说明传统训练方式对于运动员D 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提升效果不佳,对A 类、B 类、C 类这三种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提高有较好效果[10].
表13 实验前后N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结果分析(n=40)
4.3.3 实验后两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结果分析
对表14 中的测试数据进行T 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运动员在实验后对于A 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相较于之前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而在B 类、C 类、D类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测试中显现出较大差异,这表明核心力量训练更能够促进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动作的稳定发挥.
表14 实验后两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测试结果(n=40)
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常见的两种训练方式为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方法训练.通过以上的一组对照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两种训练方式都能够提高运动员核心部位的爆发力以及动作发挥稳定的性.但相比之下,核心力量训练更能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腹肌爆发力的提升,同时也更好地保障了运动员个别难度动作的稳定发挥度.
通过一系列数据比对可以发现,两种训练方式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静态核心稳定性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升运动员动态核心稳定性的效果更加显著,并且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运动员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自己对身体的控制能力、维持姿态的持久性;相比之下传统训练方式的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了,这说明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更加适合用于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的发展,从而保障运动员的稳定发挥.
分析两组的实验数据可知,相比于传统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更加全面.针对核心部位进行的专项训练对竞技健美操四类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传统训练只提升了A类、B类、C类这三种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并没有提升运动员对于D 类难度动作的完成度.这说明在难度动作完成度层面,核心力量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的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