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和社会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作为初中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学科同样需要革新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培养的要求。在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首先应自省当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科特色为核心,抓住体育的实践性,从初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初中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丰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目前许多初中学校对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其余文化科目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课程数量上,体育科目的每周平均课时数少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科目,且在一些学校中还存在将体育科目的课时挪用到文化科目上的现象,造成学生体育学习时间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上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从而使体育教学难以进行改革和创新。例如,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设备存在场地面积小、设备老旧、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师的正常教学需求,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体育课程以户外实践课为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活动组织能力不强,或担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喜欢组织内容简单的体育实践活动。除此之外,为帮助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常以考试项目的教学为主,并要求学生在课上反复练习考试内容;而对其他与考试无关的项目,教师通常在教学中一笔带过。这些情况都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参与兴趣,还无法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
完善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设备是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然而受客观因素的限制,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面积无法满足国家的标准,体育设施设备数量上也不充足,难以满足体育教学需求。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部分学校的羽毛球球拍数量与班级人数不匹配,一些教师在开展羽毛球教学时只能安排学生轮流使用球拍,未轮到的学生仅能在旁边观摩练习。这使得学生练习的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部分学校还缺乏对体育设施设备的后续维护,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体育资源,学生在使用破损的体育设施设备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事故,造成人身安全危害。
1. 完善体育课程设置
学校想要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的,首先必须在宏观上来完善体育课程的设置,为体育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体育课数量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为保障学生每周拥有充分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首先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为学生设置数量充足的体育课,并向其他科目教师强调严禁使用体育课来进行补课。如因意外情况需要进行调换课的,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申请和调换,禁止教师私下进行调换课。其次,学校必须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目前部分学校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体育课上只教授中考涉及的体育项目。这样的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还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应结合初中体育的教学大纲和自身实际情况,融合阳光体育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设置形式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最后,学校应完善体育课质量的评价工作。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结合随堂听课等方式,来规范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确保教师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还可以以激励为导向,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方式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模式,以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2. 加大体育设施经费投入
为确保学校的体育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物质上为体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依照国家标准为学生提供田径场、沙坑、篮球场等室内运动场所以及球类、跳绳、哑铃等种类丰富的体育设备。涉及课堂教学的设备需按学生比例进行采购,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使用到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进行锻炼,避免出现因体育设施设备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大对体育设施设备维护的资金投入。由于初中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因此他们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消耗较大。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统计已损坏的体育设施设备,并根据损坏数量对其及时进行补充;学校还应定期检修田径场、球场等场地,确保场地的质量符合学生锻炼需求,防止因场地质量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在资金的筹集上,学校可以积极联动各方力量。如通过向政府申请财政补贴,或接受民间赞助与民间捐款等方式来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
3.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为转变学校师生对体育教育的看法,学校应将体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借助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促使师生加入体育运动的队伍中来。首先,学校可组织开展校园运动会、亲子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以精神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让师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为学校营造“全员运动”的氛围。其次,学校可在校道或墙面上挂设体育主题的宣传画,如介绍我国优秀的运动健儿,或科普我国主流的运动项目等,使学生在行走间就能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最后,学校可通过广播站、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学生宣传体育知识;还可组织以体育为主题的作文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了解体育项目的主动性。总而言之,学校应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来达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的,从侧面来达到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目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1. 融入体育核心素养
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下,国家与社会对教师的育人要求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希望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引导学生拥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各项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初中体育学科而言,教师除了在课堂中教授运动技能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和价值,达到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目的。例如,许多初中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和长时间久坐学习,会出现睡眠不足、腰背酸痛、作息不规律等健康问题。教师可针对这一问题,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久坐为健康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课间多活动身体,并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教师可教授简单的健康操,让学生在学习生活间隙能进行自主锻炼,来缓解身体疲劳和肌肉酸痛。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健康生活计划,通过向学生科普关于健康作息、合理饮食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其健康的危害,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总而言之,教师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及心理发展情况等各方面内容,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挖掘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责任人,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体育能力。
2. 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受体育中考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时,通常仅参考与中考项目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局限了学生在体育学科上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以挖掘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和闪光点为目的,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所获得的成长。例如,在800米和1000米项目的学习中,有的同学虽然在期末时跑步成绩依旧不理想,但与学期初相比,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面对这种情况,比起直接给学生一个不及格的评价,教师更应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跑步成绩的变化,并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又例如有的同学虽然在长跑项目表现一般,但在50米短跑上表现十分出色。这时教师应主动挖掘学生的体育特长,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练习指导意见,使学生的体育特长不受埋没。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为学生发放体育能力评价量表,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活动,通过赋予学生评价权利,来引导其学会客观审视自己的进步及不足之处,促使学生了解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1. 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性
中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其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学生理论上是在课上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在课后进行技能的练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后的练习或是由于缺乏教师指导,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或是由于学业紧张,而缺乏足够的练习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使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教学。“翻转课堂”即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课上教”和“课下学”的模式进行翻转,将体育教师对项目的示范讲解环节放在课下进行。例如,在教授健美操项目时,体育教师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录制健美操的教学视频,并将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并学习健美操的动作。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可根据自己的进度暂停或放慢视频,直到充分掌握健美操的动作为止。到了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带领学生进行健美操项目的练习,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纠正学生动作中不规范的地方。通过翻转课堂来进行健美操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自主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练习,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 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性
由于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成果受其生理条件的限制,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对其身体素质造成的影响,尊重学生在生理上的差异性。为使生理条件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充分的锻炼,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体质档案与课堂表现,在班级中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性,为其布置难度不同的活动任务。以仰卧起坐项目教学为例,在带领学生练习仰卧起坐运动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按照体育能力的差别分成三组,然后为学生布置“仰卧起坐每分钟20/30/40个”的运动任务,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层次的学生注意动作要点。随着练习不断推进,教师可增加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将任务量增加至“仰卧起坐每分钟30/40/50个”。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分组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变化来对分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以保障分层教学结果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提高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有效解决因初中学生生理条件差异大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除此之外,分层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信心,激励能力较弱的学生向能力较好的学生看齐,最终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
3. 俱乐部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俱乐部模式是一种兴起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逐渐迁移到中学体育教育中。在俱乐部模式中,体育课堂教学会与业余训练活动和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来选择心仪的俱乐部。目前,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体育能力尚未得到专业的锻炼,且还需参加中考体育,因此初中体育教育难以像高校一样完全使用俱乐部模式来进行教学。但初中可参考俱乐部模式,来因地制宜地对自身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初中可使用“1+2”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对初一学生开展体育公共课,在指导初一学生提升体育基础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体育兴趣。到了初二及初三,学校可采取“体育公共课+体育俱乐部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每学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俱乐部,并在保持体育基础训练持续的情况下,每周利用1至2节体育课参与俱乐部的课程。而俱乐部的教师除了负责课堂教学外,还负责组织俱乐部学生进行课后训练和参加校内外的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上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通过将俱乐部模式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能在保障学生体育基础锻炼效果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调动学生参与个性化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 体育竞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体育竞赛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竞赛,能促使初中生熟练使用所学体育技巧,提升体育综合应用能力。体育竞赛还能让初中生在良性竞争中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感受团结协作的团队力量,领悟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学习公平公正、尊重对手的体育品德,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喜欢向他人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排球项目教学为例,机械性的排球动作练习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当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能后,教师可将班级学生按照排球水平的高低平均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间进行排球竞赛。在比赛前教师需向学生讲解比赛规则,让学生从中体会规则对公平竞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接着,由教师充当裁判来开展比赛活动: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以“一局定胜负”的形式来开展小组比赛,或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来组织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主动思考关于团队分工和战术分配等内容。而当比赛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参赛小组对比赛进行复盘,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逻辑思维。
为激发初中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提高初中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与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从学校、教师和课堂教学方式的维度出发,对当下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只有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知识技能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相融合,才能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思维和健康生活习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