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志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学界对明清以来中国商人的研究,主要是以商帮史的面貌呈现的。(1)李琳琦、张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商帮史研究鸟瞰与寻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尽管也有不少关于著名商人的个案研究,但这种研究基本上还是放在商帮史的大背景下展开。这样做的意义显而易见,正如张海鹏先生等所指出的:“一个商帮,又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它们的活动,除与整个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以外,更主要地是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商帮的研究,也有助于研究区域的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2)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前言”第4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商人首先是人,他们生活的世界不可能只是商人的世界。因此,商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及方式、方法不可能只从商人的视角出发,还必然会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影响。此外,从长时段来看,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们会不断地进行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从而引起身份的频繁变化,甚至可以说,“变”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常态。而“商帮”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地域和职业限定,如果将地域商人的研究仅仅限定在商帮史的视角下展开,就有可能不利于我们超越“特定地域商人”这一视角来更加全面地审视作为“人”的商人的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在商人身份界定问题上的聚讼纷纭。(3)学界对近代著名商人胡雪岩籍贯问题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事徽商研究的或徽州籍学者多将胡雪岩视为徽商,从事浙商研究的或浙江籍学者则多将其作为浙商代表,其他学者也根据各自立场明确认为胡雪岩或是徽商,或是浙商。事实上,如果超越徽州和浙江这两个特定地域的视角,而是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看,胡雪岩就是一个入了杭州籍的徽州人而已。胡雪岩入籍杭州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在杭州发展,这必然会渐渐加深他对杭州的认同感;入籍杭州而“不忘绩溪”,则表明他对家乡徽州仍然保持较高认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既可以说胡雪岩是徽商,也可以说他是浙商。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创立了著名的汉口叶开泰药店的叶氏家族为中心,尝试揭示徽商家族是如何通过对“徽州人”身份和“商人”身份的自我超越来实现其家族更好发展的。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创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的汉口叶开泰药店,被美国学者罗威廉称为是清朝初年后的近三个世纪中“中国最成功的商业集团之一”。(4)[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页。清光绪七年(1881)出版的《申报》中说:“汉口叶开泰药材店,该业中推为巨擘,自道光年间至今生意弥盛,伙以百计。”(5)《台倒毙人》,《申报》1881年7月26日,第3版。叶开泰在中国医药史特别是药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6)朱健国、郭晓虹:《东方健民潮》,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其东家叶氏家族更涌现出了以叶名琛为代表的一批在清代官场上较为显赫的人物。叶氏家族可以说是徽商家族向外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
武汉市档案馆藏《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下文简称《资料》)一文中,首句话便说“叶开泰药店东家的原籍,原先是安徽徽州人。传到五十世的时候,落籍于江苏溧水县塔山渡”。(7)《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武汉市档案馆藏,1962年11月—1963年6月,档案号:LS119-130-98,第3a页。本文所用档案均为武汉市档案馆藏同号档案,下不一一出注。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叶继沂所撰《续修叶氏宗谱序》载:“至汉太尉尤公始肇于家谱;历八世祖大中大夫望公渡江而南迁丹阳之句容,是为南迁之始祖;十一世祖琚公迁钱塘;十四世祖绩公迁新安;三十二世祖林秀公迁婺源之中平;三十三世祖林荫公子珪公迁休宁之淄溪。厥后族姓藩衍,所居不一。迨五十世祖天山公承父富志公遗意,于明嘉靖四十四年自淄溪迁濑水,为塔山之始祖。”(8)叶继沂:《续修叶氏宗谱序》,《叶氏宗谱》卷1《谱序》,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第79a—79b页。由此可见,与众多徽州宗族一样,叶氏家族也经历了北民南迁和到徽州后仍继续迁居的过程。他们南迁的第一站是句容,后又陆续迁至钱塘、徽州,在徽州历经18世后定居婺源中平,随后在三十三世祖林荫公子珪公时从婺源中平迁到休宁淄溪,并稳定下来。明嘉靖、万历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重要时期,徽州人的从商风习已经形成(9)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休宁淄溪叶氏家族自不例外。陈仲宇在明万历九年(1581)所撰《明叶氏统宗谱图式序》中说:“淄溪叶氏,其本支之派由珪公迁也,子孙莫能聚集一处而迁散于别郡者多矣,其在本支者务农商而尚儒风。”(10)(明)陈仲宇:《明叶氏统宗谱图式序》,《叶氏宗谱》卷1《谱序》,第70a页。表明当时的休宁淄溪叶氏家族经商已蔚成风气,并且具有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可见,叶氏家族从最开始就打上了典型的“徽商家族”的烙印。
从徽商家族发展变迁的视角看,叶氏家族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迁徙,第一次是从徽州迁居江苏溧水,第二次是从江苏溧水迁居湖北汉阳。从徽州休宁淄溪迁居溧水柘塘塔山渡,始于明弘治年间,完成于嘉靖年间。据清雍正九年(1731)叶世秔所撰《修溧水塔山叶氏宗谱序》载:“(叶富志)挟赀游金陵,纡路中山,至塔山渡……面山临水筑室而居,随置产联姻于本地,为永远不拔之计。”(11)(清)叶世秔:《修溧水塔山叶氏宗谱序》,《叶氏宗谱》卷1《谱序》,第72b—73a页。这段引文表明,叶富志因赴溧水柘塘塔山渡经商,进而在此定居。又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叶宏直所撰《溧水塔山宗祠创始记》载:
明孝宗朝,始祖富志公奉诏授楚王府典膳。宏(弘)治十五年假,旋游金陵,纡道溧水北乡之柘塘,见山川毓秀、民淳土沃,偕五子来卜居焉。家业日盛,因分留长子天隆、次子天贵于柘塘,为久居计。复挈天寿、天福、天山三子回休阳守旧业。未数年,富志公即世,两孺人戴氏、陈氏亦旋卒,同葬金家园。至嘉靖四十四年,四子天山公仍挈家属来塔山渡重筑室,与两兄聚处,得遂天伦之乐。虽溧水、淄溪相隔数百里,岁时伏腊必时相往来。且天寿、天福二公留居故土以奉先灵,俾祖宗坟茔以祭扫,水源木本之思均可稍慰矣。天山公生余高祖尚伦、尚伯二公,念淄溪向有祠堂祭享,而溧水甫立门户,不无春露秋霜之感,爰追我支祖缙公以下绘画历代容像,每年元旦、清明悬之家庭,率子孙祭拜,瞻仰思慕岁有常规。(12)(清)叶宏直:《溧水塔山宗祠创始记》,《叶氏宗谱》卷1《谱序》,第81a—81b页。
这段记载又透漏出叶富志的另一重身份“楚王府典膳”,并认为他迁居溧水乃因当地山川毓秀、民淳土沃,这种表述倒是与徽州家谱中对其他地方特别是北方大族迁居徽州的重要原因之一——爱徽州山水清嘉(13)唐力行:《徽州文化全书·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的描述颇为一致。此外,曾长期担任叶开泰高级店员的溧水柘塘人陈吉庵在其回忆录中曾细致描述过小时候的柘塘镇:
柘塘镇是一条长约不足二华里的商业小镇,镇子虽小,却非常热闹。有绸布店、杂货、粮行、药店、餐馆、茶馆、百货等三十多家店铺。……每天清晨至下午三四点钟,从四面八方农村来赶早集的农民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三十,为农贸赶集会。此时,临县城镇的工商业户、农民,把自己经营的工业品、农产品、农具,以及喂养的牲畜家禽等集中来交易。每年这两天农贸赶集会,人山人海,货物应有尽有,非常热闹。(14)陈吉庵:《陈传祯回忆录》之一《祖籍发源地》,手稿本,第10—11页。
陈吉庵,名传祯,生于1923年,1938年春即已入叶开泰当学徒,故他所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的柘塘,但由此或可大体推测出明清时期的柘塘当是一个较适合商业发展的地方。这里既山川毓秀、民淳土沃,又适宜商业经营,五十世祖天山公遂“承父富志公遗意,于明嘉靖四十四年自淄溪迁濑水,为塔山之始祖”(15)(清)叶继沂:《续修叶氏宗谱序》,《叶氏宗谱》卷1《谱序》,第79b页。,完成了叶氏家族从休宁到溧水的迁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叶富志的“楚王府典膳”身份是“奉明孝宗恩诏得援例”(16)(清)叶世秔:《修溧水塔山叶氏宗谱序》,《叶氏宗谱》卷1《谱序》,第72b页。获得,即通过捐纳得到的虚衔,并非实职,其真正的身份仍是商人,而非官员。
从江苏溧水迁居湖北汉阳始于明崇祯十年(1637)。当年,叶开泰药店创始人、五十三世叶文机“挟资来汉,起初提着药箱四处流动,俗称‘走方郎中’。当时有简亲王驻军岳州,兵民大疫,叶文机前往治之,甚见功效。因此略有名誉,就在汉口大码头鲍家巷开设叶开泰药店”。但“叶家从五十三世叶文机起至五十五世止,这子孙三代专门经营着叶开泰,以叶开泰作为养家之本,所有家眷都居住南京,每年几次往返于汉口、南京之间”。(17)《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页。当时的溧水属南京,可见,像绝大多数徽商虽长期甚至历经数百年在外经商,但各代仍将家眷放在徽州老家(即家庭重心仍旧放在徽州)一样,叶氏虽已在汉阳经营有年,但当时仍以溧水为家庭重心所在。不过,随着叶开泰的不断发展,五十六世叶松亭“赴江苏原籍析分祖传产业,回汉后,将叶开泰加以整顿,并扩大店房,添置设备,开始聘请代理人和职工。同时在汉阳黄陵矶购置地皮,建造房屋,并迁眷来汉,落籍于湖北汉阳。另三支叶氏支脉又在汉阳砌造叶家祠堂”,完成了叶氏家族从溧水到汉阳的迁居。这次迁居汉阳的原因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到“江苏原籍析分祖传产业”,然后到汉口“扩大店房,添置设备”,显然是通过分家,将溧水祖产转化为发展壮大叶开泰的资本,正如《资料》中所说的:
在前清乾隆年间,叶家的五十六世叶松亭,因为当时的八宝光明散眼药和虎骨追风药酒已具有一定的信誉,家庭式的商店在商品生产配制上已供不应求,束缚了它的生产力,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叶松亭赴江苏原籍分析祖业,携款来汉后,在鲍家巷兴造房屋,增添设备,并开始雇佣职工和聘请代理人掌握业务,扩大了经营范围和花色品种,这是叶开泰第一阶段的发展。(18)《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页。
有利于商业经营仍是迁居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交通落后的传统时代,长期两地分居有诸多不便,将家庭迁居经商之地,对叶氏家族的家庭生活也是有益的。
叶氏家族无论从休宁迁居溧水,还是从溧水迁居汉阳,都不是侨寓,而是直接入籍。籍贯是判定商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指标。王廷元先生曾指出:“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19)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叶氏家族在从徽州迁居并入籍江苏溧水后,其“徽商家族”的身份便已开始消失,从江苏溧水迁居湖北汉阳后更是不复存在了。尽管我们认为,应更加灵活地理解王廷元先生的观点,即“对于寄籍外地的徽州商人,尽管他们的籍贯已经不是徽州,但只要他们与徽州老家关系仍旧密切,或者仍对徽州保持一定程度的家乡认同感,我们仍应将他们视为徽商”。(20)梁仁志:《商帮史研究中商人身份的判定问题——以徽商研究为例》,《安徽史学》2016年第5期。不过即便如此,由于叶氏家族迁居江苏溧水后尚与徽州老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仍能以徽商视之。可再迁居汉阳后,叶氏家族与徽州老家的关系已大为减弱。雇用徽州人和与徽州保持着密切的生活和商业上的往来,都是徽商的重要特征。“叶开泰的东家,最早的原籍是安徽,后迁南京,继而落籍于湖北汉阳。因为籍贯的关系,所以雇用的职工早期纯粹是安徽人和南京人,后来才开始有湖北人。它所雇用的职工,非亲即友,与资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是不容易进店的。”(21)《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可见,叶氏家族对徽州的认同越来越淡,联系也越来越少,这与其他徽商在外地经营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仍与徽州和徽商保持着密切的生活和商业上的往来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同样是休宁人于清乾隆四年(1739)在汉口开设的汪玉霞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与徽州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生活和商业联系。(22)[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第66页。因此,迁居并入籍汉阳的叶开泰叶氏家族显然不能算作“徽商家族”了,而是地地道道的汉阳叶氏家族了。可以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商业发展,叶开泰叶氏家族选择了对“徽州人”身份的超越。
叶开泰药店创始人叶文机先是在南京开设小杂货店,后因“对中医药发生兴趣,于是钻读学书,并试着为人诊病”(23)《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并于明崇祯十年(1637)赴汉口创办叶开泰药店。由于叶文机一开始是行医兼卖药,所以药店规模很小,仅售几种常用药品。药店生意开始有起色源于叶文机创造性地配制了“八宝光明散”眼药和“虎骨追风药酒”两种配剂。因两种配剂药料上佳且疗效显著而逐渐受到老百姓欢迎,特别是主要面向农村市场,销路颇为广阔,故叶氏的生意也渐渐好起来。因此,“该两种配剂,为叶开泰以后在商业的竞争上,打下了稳固的物质基础,最后终于成为叶开泰的看家商品,叶开泰也赖以成名”。(24)《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
到了清乾隆年间叶氏家族五十六世叶松亭时,因为八宝光明散眼药和虎骨追风药酒已具有一定的信誉,家庭小作坊式的药店在商品生产配制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如前文已述,叶松亭当机立断赴溧水分析祖业,到汉口扩大药店生产规模,并开始雇用职工和聘请代理人经营业务,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和花色品种,有力地提升了叶开泰的盈利能力和影响力,使叶开泰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阶段。
清道光年间,叶开泰一位余姓代理人发明了“参桂鹿茸丸”,但由于是新品种,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一直到六十世叶笙林时,叶氏家族开始将注意力从“官场”重新转移到“商场”,聘请了颇有业务经验的吴冠文为代理人。吴冠文结合叶开泰过去已取得的声望,并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大力改变商品主要经营品种,将参桂鹿茸丸、十全大补丸、各种地黄丸等贵重商品大力推广,同时坚守“货真价实”的理念并积极宣扬。经过努力,“1890年前后,企业就开始向前推动,以后逐年走向了上坡路”。(25)《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参桂鹿茸丸功不可没,占叶开泰当时总营业额的比重高达40%至50%。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始,叶开泰发展更加迅速,“据老年职工谈,当时每月的营业额,如果做上一万串钱,就可以吃一席‘万会酒’,但是这种‘万会酒’,月月都能吃到,换句话说,它的营业额每月总在一万串钱以上”。(26)《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光绪三十年(1904)至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叶开泰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据说那时武汉市整个国药业,每月营业额约20万串钱至30万串钱,而叶开泰却占整个国药业营业额的12%-13%。根据这样推算,叶开泰最低的营业额每年也在三万串钱左右”。(27)《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1a、3a、8a、8b、8b、9a页。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汉口首当其冲,除在混乱中搬出少许细料药材外,叶开泰药店被战火烧毁,元气大伤。但汉口光复后,叶开泰很快就恢复经营。由于消费者对叶开泰的高度信赖,生意非常好。1914年,叶开泰迁往汉口大夹街新址营业,当年营业额达到了纹银十五万两。以后的十几年更是叶开泰的“黄金时代”,营业额连年上升。
通过叶开泰,叶氏家族积累了大量财富,“根据叶家‘嘉会堂’产业账不完全记载,北京、汉阳都有房产和文会馆,汉口、武昌等地有大量的房屋和基地;汉阳七里庙和蕲水下巴河有大面积的土地。据过去曾代叶开泰东家收过租的资方代理人和老年职工谈,约有土地1000余亩。另外,在分家书上看到,还收藏有大量的名贵字画,它曾因兵燹毁于汉阳,再毁于广东,继又毁于京都。尽管如此,在分家时仍作价纹银万两之巨。”(28)《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4b页。以叶开泰药店的商业利润为支撑,叶氏家族迅速崛起。
一是政治地位的崛起。巨额财富为叶氏家族子弟获取功名和结交权贵,进而提高政治地位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有利条件。叶开泰经过叶文机、叶时芬、叶宏良祖孙三代人努力经营,逐渐走上正轨,利润不断增加。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叶氏家族像其他传统徽商家族一样,开始更加重视后世子孙的“科举仕途”。叶宏良子五十六世叶松亭在溧水中秀才,后又捐候选道。(29)民国《夏口县志》卷15《人物志三》,民国九年(1920)刻本,第3a页。其孙五十七世叶继雯中乾隆庚戌(1790)科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户部郎中、山东道御史、刑科给事中、员外郎等职。(30)(清)黄叔璥等:《国朝御史题名·嘉庆二十四年》,清光绪刻本,第18b页。五十八世叶志诜,官兵部武选司郎中。(31)同治《安陆县志补》卷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第30a页。五十九世叶名琛,道光乙未(1835)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32)民国《夏口县志》卷12《人物志二》,第29a—30b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较为重要的人物,也是叶氏家族仕途上最为显赫的人物。需要指出的是,《资料》中误以为叶名琛的曾祖父叶松亭、祖父叶继雯及父辈叶志庠、叶志诜等都曾实际担任过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等等一系列官职(33)《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4b页。,事实上,他们这些官职主要因叶名琛恩荫而授,只是荣誉,并非实职,同治《续辑汉阳县志·恩荫》中即载:
叶廷芳,以子继雯贵,封中宪大夫、刑科给事中;以曾孙名琛贵,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建军、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妻汪氏、孙氏,封太恭人,晋赠一品太夫人。
叶继雯,刑科给事中。以孙名琛贵,晋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妻邬氏,赠一品太夫人。
叶志诜,兵部武选司郎中。以子名琛贵,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
叶志庠,钦天监算学生。以侄名琛贵,赠资政大夫、武显将军、广东巡抚。妻孙氏,赠太夫人。(34)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卷17《恩荫》,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第13a—13b页。
五十九世叶名沣,叶名琛弟,“道光丁酉科顺天乡试举人,钦天监算学生,以例官内阁中书,充本衙门撰文。先后送国史馆及玉牒馆,复充玉牒馆帮办纂修官。事竣,奉旨加侍读衔。屡充诰勅房兼办中书科事务。(道光)二十九年,以本省水灾,由户部捐银佐赈得纪录。三十年冬,署侍读。咸丰初元,送方略馆校对。二年冬,补实。五年冬,补文渊阁检阅。七年夏,升侍读。是年,以广东捐红单船经费奖叙子弟,奉旨赏戴花翎。八年,京察一等引见,有旨加一级。未几,相国殁于海上,乡里又陷贼,不能归,乃纳赀以道员分发浙江。”(35)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卷18《宦绩》,第61a—61b页。可见,叶名沣通过科举、捐纳、恩荫三途并举,获得了较为光鲜的政治履历。六十世叶笙林,叶名沣子,由于叶名琛无子,遂兼祧(36)(清)胡凤丹:《退补斋诗文存》文存卷8《太子少保头品顶戴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汉阳叶公家传》,清同治十二年(1873)退补斋鄂州刻本,第7b页。,“以父名琛广东巡抚荫”。(37)民国《夏口县志》卷14《人物志二》,第60b页。叶名琛妻汪氏本欲叶笙林能够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不料他32岁就英年早逝。叶笙林有三子,即六十一世叶孟纪、叶星仲、叶凤池,俗称“新三房”。叶家自新三房后“官运消失”,不过,“他们虽然没有像祖先一样做上大官,但是都花费了相当数字的金钱,买官来做”。大房叶孟纪在光绪年间将家藏“真本九成宫字帖”献给两江总督端方,得到青睐,遂当上了江苏候补道。三房叶凤池也曾捐过陕西道台。(38)《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5a、13b页。
二是文化地位的崛起。叶继雯富有诗名,“早岁名躁江汉间”(39)(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卷7《汉阳》,清光绪七年(1881)孝感丁氏泾北草堂刻本,第24a页。,与湖北蕲春人陈诗、黄梅人喻文鏊并称“汉上三杰”(40)梅杰:《“吾楚诗人之冠冕”——喻文鏊研究初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著有《谹林馆诗集》等。值得一提的是,叶继雯在京时曾入住过湖广会馆,与湖南、湖北旅京人士关系密切。(41)王日根:《论近代社会转型与京师会馆角色的演替》,《文化学刊》2008年第6期。叶志诜除钻研医学、从事医书编辑外,还“嗜古博学,考订金石尤为擅长。尝得周鼎,置金山僧寺中,同时俊流皆赋诗以张之,一时传为佳话”。(42)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134,民国十八年(1929)退耕堂刻本,第1b页。叶名沣与其兄叶名琛均“以诗文鸣一时”,著有《敦夙好斋诗全集》《桥西杂记》等。(43)(清)胡凤丹:《退补斋诗文存》文存卷8《太子少保头品顶戴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汉阳叶公家传》,第7b页。
随着政治、文化地位的崛起,叶氏家族从一个普通的商人家族转变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家,罗威廉将其誉为“也许是汉口唯一最为著名的、更接近于典范的世家”,并认为“汉口大多数成功的商人都向往拥有叶家子孙那样与生俱来的儒雅风姿和儒家社会的领导能力”。(44)[美]罗威廉著,鲁西奇、罗杜芳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第66页。可以说,为了更好地提升家族地位,叶开泰叶氏家族又选择了对“商人”身份的超越。
纵观其发展史,叶氏家族既勇于坚守徽商传统,更勇于不断自我超越,正是在坚守与超越中实现了从休宁淄溪一个普通的徽商家族到驰骋于政商两界的汉口著名世家的蜕变。
叶开泰药店创办于明崇祯十年(1637),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之时;快速发展于清光绪末年和辛亥革命前后,恰逢国家颇为动荡之时。可以说是典型的起于乱世,兴于乱世。在这样一种严酷的社会环境下却能够逆势而上,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质量为先。《资料》中说:“叶开泰之所以负有盛名,与它的商品生产特点是不可分割的。……叶开泰制造的各种成药选择上等原材料。的确,叶开泰的各种成药生产,按照配方规定的主要药物,不问价格贵贱,一律要经过严格挑选,一般原料也极不马虎。……叶开泰在商品生产的原料选择上予以重视,对于制造的过程,当然也有严格的要求。它对任何一种产品,生产部门不问原料的价格涨跌,一律按照原方规定的品名、数量下料。”(45)《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5a、13b页。这种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确保了“叶开泰的药就是有效”(46)陈吉庵等口述:《“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叶开泰的老店员谈叶开泰参药号》,何祚欢主编:《大武汉记忆(下):商海沉浮录》,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从而让消费者对叶开泰的药品形成了高度信任甚至心理依赖,以至于过去的武汉流传着“叶开泰的药吃死了人也是好的”(47)《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12a页;陈吉庵等口述:《“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叶开泰的老店员谈叶开泰参药号》,何祚欢主编:《大武汉记忆(下):商海沉浮录》,第1页。这句俗语。消费者如此信赖,叶开泰的成功便是必然。叶开泰以质量为先的精神也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公认,1901年《申报》上刊登的一篇名叫《谋利亦当勿欺说》的文章中就说:“药物一业,廿二行省设店不下数万,而声名最著、获利最丰者,必推杭州胡庆余、汉口叶开泰、安庆方富春、宁波翰香居、南京同林堂。”(48)《谋利亦当勿欺说》,《申报》1901年3月24日,第4版。1921年《申报》上刊登的《劝商人不要做假》一文中,也以叶开泰为“不做假”的正面典型:“药店如北京之同仁堂、浙江之(胡)庆余堂、湖北之叶开泰等,都是开张百多年或三百多年,又赚又有名誉,何尝因为不做假就做不起呢?”(49)《劝商人不要做假》,《申报》1921年1月18日,第16版。
二是官商互济。叶氏家族后人叶元利曾总结说:“从乾隆至咸丰年间,叶开泰药店经叶宏良到叶名琛、叶名沣这五代人约百年时间的精心经营,逐渐兴旺发达。其振兴的途径是:首先搞好经营业务,发展生产;重视培养人才,科举入仕……形成了亦官亦商,有钱有势,政治与经济结合,官场与药店相呼应的优越条件。”(50)朱健国、郭晓虹:《东方健民潮》,第41页。到了六十一世叶孟纪、叶星仲、叶凤池这一代所谓“官运消失”后,他们虽然没有像祖先一样做上大官,“但是都花费了相当数字的金钱,买官来做”,或“当叶凤池开设新半斋酒楼时,由于该酒楼规模较大,摆设富丽,吸引了所谓‘上层阶级’和军阀政客们常来赐顾,因而结识了湖北省省长军阀何佩瑢。从这以后,叶家的社会政治背景,换了一付面目。他们就与当时的军阀政客们紧密串连起来了。例如叶凤池的女儿(五小姐)嫁给湖北省军法处长军阀程汉卿。在出嫁时,耗资数万元,孙女儿分别嫁给湖北省长何佩瑢的儿子和湖北省镇守使杜锡钧的儿子。通过这些人的关系,又结交了大军阀王占元、石星川等等。这样,就使叶家声势大振。叶凤池还在上海拜流氓头子黄金荣为老头子,加入了青帮。1924年与军阀们联合创办汉黄鄂轮船公司,购置汉文、汉武号轮船两艘,仗势在鲍家巷开辟码头,堵住了一般船民的船只靠岸。因当时鲍家巷是穷苦船民唯一停泊船只的地方,一旦被叶凤池霸占,船民的船只就无处靠岸了,严重影响船民的生计问题。于是船民告之于官,反被斥退,叶家也就更加趾高气扬了”。(51)《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5b页。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办事”,无论是自己为官,还是拉拢权贵,都为叶开泰乃至叶氏家族其他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两点正是叶氏家族对徽商传统的坚守。徽商经商更多的是迫于生存压力,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所言:“徽郡……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52)(清)顾炎武撰、黄珅等点校:《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备录·徽州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4页。故他们一般不会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是必须追求长远发展。正鉴于此,徽商在经营过程中对质量的追求尤为执着。(53)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0页。上引1901和1921年《申报》中所赞扬的注重质量的典型药店中,只有源于徽商的叶开泰和胡庆余堂被重复提及,这当不是偶然。后入籍杭州的绩溪人胡雪岩所创办的胡庆余堂药店也是以“真不二价”闻名于世。可见,叶氏家族和胡雪岩等尽管后来均扎根异乡发展商业,但都很好地坚守了徽商质量为先的传统。此外,徽商也有依附、逢迎与仰攀封建政治势力的传统。(54)王世华:《论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吴承明先生就曾说,徽商、山陕商等大商帮的货币资本积累,“多少是假借封建政权的力量形成的”。(55)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3页。叶氏家族正是通过科举、捐纳、恩荫及结交、拉拢等方式不断攀附封建政治势力。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入籍异地是十分困难的。例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就规定:“呈请入籍者,寄籍地方官先确查该生室庐以税契之日为始,田亩以纳粮之日为始,扣定二十年以上准予移会原籍,令原籍地方官据立文案,应试本生及子孙自改籍之后,再不许回原籍跨考,具文移复寄籍地方官,由寄籍申详督抚,咨明学政,准其入籍考试。”(5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1《礼部·学校》,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第5册第361页。叶氏家族却能够轻易解决这个难题,当与捐纳有关。从休宁入籍溧水时,叶富志通过捐纳获得了楚王府典膳身份;从溧水入籍汉阳时,叶松亭“援例候选道,以受分产业,遂著籍汉阳”。(57)民国《夏口县志》卷15《人物志三》,第3a页。伴随着这两次捐纳,叶氏家族正好完成了两次重要迁居,这显然不是巧合。
此外,叶开泰的成功还与叶氏家族选择迁居汉阳扎根汉口,超越“徽州人”和“溧水人”的身份束缚有很大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在创业初期将其资产全部投入叶开泰的经营之中,也为后来跟汉口市场乃至汉口各方势力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全方位推动叶开泰发展。
如果从纯粹商业发展的视角看,叶开泰的成功就代表着叶氏家族的成功,叶氏家族理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叶开泰的经营管理上。但事实上,他们仅仅“以叶开泰作为养家之本”(58)《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8b、9a、3a页。,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政治和文化活动上,这甚至严重影响了叶开泰的发展:
随着商品声誉的提高,叶开泰的招牌也受人注意,这样,已为叶开泰创造了发展的条件。可是从五十六世的叶松亭至六十世的叶笙林的五代中,一百多年来,它就再没有迅速发展,仅仅是基本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其原因是:因叶开泰的东家正在做官期中,他们恐怕叶开泰的发展有碍“官风”,一方面又表示自己做官的“清廉”,因此,也就没有、或者不敢对它作进一步的扩充。(59)《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8b、9a、3a页。
直到“六十世叶笙林以后‘官运’消失,他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注重于叶开泰而将矛头指向商业,也正是叶开泰摆脱当时社会背景,进入了它的发展潜力得有充分发挥机会的新阶段”。(60)《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8b、9a、3a页。为了集中精力谋求政治发展,叶氏家族较早并且比较彻底地实施了代理人制。叶开泰的第四代经营者叶松亭(字廷芳)入籍汉阳伊始,便确立了代理人制,“叶松亭赴江苏原籍析分祖传产业,回汉后,将叶开泰加以整顿,并扩大店房,添置设备,开始聘请代理人和职工”;清咸丰九年(1859)更确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药号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61)《关于对私改造叶开泰药店历史资料和汉口元记甡药材号、马应龙眼药铺的发展过程》,第3a、8b、9a、3a页。1913年1月18日至1914年1月21日,叶氏家族在《申报》上连载了一年多的《汉口叶开泰药店主人广告》,其中明确指出:“汉阳叶氏设立开泰药店于汉镇,数百余年向系请人经理店事。此次重复旧业,仍照前章办理,本主人概不过问。”(62)《汉口叶开泰药店主人广告》,《申报》1913年1月18日至1914年1月21日连载。1915年5月30日至1923年3月4日,叶氏家族更在《申报》上连载了近8年的《注意汉口叶开泰广告》,又明确表示:“本店……向系聘请公正友人经理,本主人均不干涉,以一事权。”(63)《注意汉口叶开泰广告》,《申报》1915年5月30日至1923年3月4日连载。
正是这种对政治、文化活动的执着,最终使叶氏家族成员几乎都以官员、士绅或文人的形象闻名,而很少以成功商人的形象名世;叶氏家族以世家形象闻名,而非以商业家族名世。
从商帮史的视角看,当叶氏家族从徽商家族转变为汉阳叶氏家族后,似乎便不再是徽商研究的对象了。但如果超越“徽州”的地域限制,单纯从徽商发展变迁的视角看,叶氏家族正是通过对自身“徽州人”身份的超越,而能较少受时局影响和家乡羁绊,专心于商业,从而更好地适应了市场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在经营理念上又延续了徽商传统。正是对“徽商”的既坚守又超越,使叶氏家族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叶氏家族的这种商业成功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以超越“徽商”的方式发展“徽商”,其实质是通过家族的地域流动来推动家族商业发展。由此,徽商研究者不仅不能回避,还应更加关注诸如叶开泰叶氏家族、苏州潘氏家族等迁居外地的原籍徽州的商业家族。
以往学者在讨论传统中国商人伦理问题时,总是绕不开马克斯·韦伯,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由于笃信“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的圣训,新教徒在追逐财富的同时奉行禁欲主义。(64)[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钢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0页。一些学者总是希望传统时代的中国商人也能将经商视为“天职”,更不断尝试在传统中国商人身上“发现”这种特质。(65)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梁德阔:《“韦伯式问题”的徽商经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可是在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的传统中国,商人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对他们而言,经商更多的是不得已之举,从他们的长远发展来说,经商只能作为“工具性”选择,很难成为终极目标。因此,如果超越“商人”的职业限制,单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看,随着叶开泰的崛起,叶氏家族从一个普通的徽商家族蜕变为著名世家,尽管叶氏家族成员的“商人”身份在不断弱化,但却获得了更大发展。叶氏家族的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以超越“商人”的方式发展“商人”,其实质是以商业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综上,叶开泰叶氏家族既坚守了徽商传统,又通过对“徽州人”身份和“商人”身份的自我超越,实现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从而开创了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商人商业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新模式。叶开泰叶氏家族的发展史,为我们跳出商帮史的视角,超越地域和职业的束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商人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近代徽商资料整理与研究”(GXXT-2021-05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