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 唐 玲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治未病中心, 北京, 100078;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078)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2],人群普遍易感。中国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工作已转为常态化。现有研究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剂量更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公共健康、社会和经济运转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药物研发迟滞及疫苗有效性未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快速筛查,寻找潜在的感染者,尤其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并进行集中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首要任务。因此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诊断尤为重要[4]。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首先主要集中于病毒核酸的检测,即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核酸检测,已成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金标准[5-6]。在核酸检测咽拭子样本采集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被采集者会摘下口罩,在摘下口罩后到核酸采集完成的这一段时间内,患者咳嗽、用力呼吸等都会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会增加医护人员在采样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和提升咽拭子核酸检测样本采集质量,采用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进行口腔咽拭子核酸自主采样,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降低医护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即在核酸采集的过程中采集者与被采集者全程无接触。具体流程:①通过视频教学形式对医疗专业、半专业人员进行核酸自检培训,教会核酸自采流程;②工作人员定时定点发放核酸检测盒子;③盒子内放有核酸自采视频和核酸自采流程图;④被采集者核酸自采完成后,把盒子按照工作人员指示放到指定地点,等待工作人员取走;⑤工作人员定时定点到指定地点取回核酸检测盒子后,统一通知第三方送检。此过程全程监控,在App上可实时监测采集进度,实现一站式监测。
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可以减少人员聚集,减轻核酸检测人员压力[7-8],抗原检测来说,虽然也可实现自检自测,但其准确性高、灵敏性低,只有当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比较高、患者处在感染初期时,如出现症状5 d以内的患者,检测的准确率才会比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9-10],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于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而言,职业暴露风险高,心理压力巨大。相关研究[10-11]针对参与甲类传染病或按甲类传染病处理的乙类传染病诊疗护理的医护人员调查发现,其负性心理特征很显著,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2]。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医护人员心理负担,对维护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飞沫和气溶胶污染,一般源自患者呼吸道,咳嗽、打喷嚏、讲话、甚至呼吸都可能向空气中播散液态颗粒[13],按尺寸大小称为喷溅物或飞沫,其中直径>100 μm的颗粒所占的总体积超过 99%[14-15],其能够携带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在核酸检测咽拭子采样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被采集者会摘下口罩进行核酸采集,由于全程无接触即被采集者-采集者-检验公司三方均无接触,减少了人员交叉,可以进一步减少采集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传播风险,阻断风险的进一步扩散。
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由于全程统一发放核酸自检物品,可统一通过1~2名工作人员派发物品,并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收回,工作人员只需穿脱防护服1~2次,降低了医疗成本,缩短了工作时间。在单人自测过程中,被采集者通过下载核酸检测APP,可同步自己的自采进程,工作人员可以统一、同一时间内集中收回,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全程无接触式单人核酸检测样本采集模式旨在减轻减少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核酸检测工作压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该模式能够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