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宁夏银川 750021)
3DP 成型技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增材制造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采用粉末材料成形,如陶瓷粉末、金属粉末、硅砂等,通过喷头用粘接剂(如硅胶)将零件的截面“印刷”在材料粉末上面。用粘接剂粘接的零件强度较低,需要进行后处理。具体工艺过程如下:上一层粘结完毕后,成型缸下降一个距离(层厚:0.013~0.1mm),供粉缸上升一高度,推出若干粉末,并被铺粉辊推到成型缸,铺平并被压实。喷头在计算机控制下,按下一建造截面的成形数据有选择地喷射粘结剂建造层面。如此周而复始地送粉、铺粉和喷射粘结剂,最终完成一个三维粉体的粘结。未被喷射粘结剂的地方为干粉,在成形过程中起支撑作用,且成形结束后,比较容易去除。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模具开发周期长是制约新产品研制的瓶颈,必须缩短模具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现如今,模具制作多采用单一材质,单一材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么材料强度不足;要么材料价格偏高,经济性不好,同时要考虑到现场工人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模具不易过重,应易于搬动或翻转。
3DP 成型工艺特点主要有:
(1)成型速度快,材料价格低;3DP 技术打印铸造模具无需后序CNC 加工处理,可直接组模使用,提升模具制作效率;且材料可回收使用,材料费用成本低。
(2)设计灵活,节约成本,降低制造难度。由于3DP 打印工艺是采用数字化文件输入3D 打印设备的方式,故其设计方案修改灵活、及时,且可以完成手工造型无法完成的复杂型腔结构的打印,降低了生产难度。
(3)制作过程中无需支撑,多余粉末去除方便,后处理方便。
(4)以人为本,绿色铸造,智能铸造。3DP 打印技术大幅改善了铸造现场的环境,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用3D 打印机替代了人工制芯、造型,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实现了铸造业的智能生产、绿色生产。
3DP 模具工艺设计流程如下:模具结构分型设计→主体结构设计→辅助结构设计。
2.1.1 分型
依据铸造模具工艺设计规范进行分型设计,获得单块打印3DP 模具结构,以下统称为3DP 模具子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3DP 模具分型
2.1.2 主体结构设计
对3DP 模具子结构进行主体结构设计,包括:壁厚、定位结构、连接结构、铆型结构等。
(1)壁厚
对各3DP 模具子结构分别进行抽壳,得到空腔壳体,壳体壁厚为20~50mm,以保证砂模在使用工况下的强度要求。对各3DP 模具子结构进行内部网格填充,网格间距为100~300mm,以增加3DP 模具各子结构的使用强度。详见图2 及表1。
表1 砂模壁厚及筋板设计
图2 3DP 砂模壁厚
(2)定位结构
各3DP 模具子结构配合面设计定位结构,易保证各3DP 模具子结构相对位置,详见图3。除此,各3DP 模具子结构与模板定位使用定位销,详见表2。
表2 常用定位销及定位孔尺寸
图3 定位间隙
(3)连接结构
采用标准连接结构——蝶形构件定位两块相连3DP 模具子结构,约束水平方向上的两个自由度,各3DP 模具子结构之间的沿周间隙为1mm,高度方向为20mm,如图4 所示。
图4 单块打印3DP 模具结构连接结构
(4)铆型结构
使用铆型孔将砂模结构、木模结构模板铆接,其中铆型结构须与网格结构连接,补偿铆型开孔后的强度,保障砂模稳定性,铆型铁如图5 所示。
图5 铆型结构
2.1.3 辅助结构设计
对单块打印3DP 模具结构进行辅助结构设计,包括:吊把、吊运孔、间隙等。
(1)吊把
结构形式如图6 所示,用来吊运或翻转清砂。设计柱形吊把通过模具重心,以增强模具翻转时的稳定性,吊把伸出模具面50mm,端面设计为防滑落凸台,吊把设计见表3。
图6 吊把
表3 吊把设计
(2)吊运孔
吊运孔结构如图7 所示,组装吊运使用。在3DP 砂模结构上顶面设计倒“T”型吊运孔,使用“T”型吊钩吊运,以方便组装吊运模具。
图7 吊运孔
(3)间隙
3DP 砂模的各个零件之间应设计水平间隙、垂直间隙和定位间隙。各定位间隙结构如图3 所示,设计参数见表4。
表4 砂模间隙设计参数
随着新型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促使着铸造模具制作工艺的变革,以达到快速制造,成本低廉,使用效果佳的目的。相信增材铸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定会掀起一场新时代的“工业革命”。3DP 打印技术在铸造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对中国铸造行业的转型升级、铸造工序智能化以及未来铸造智能工厂的建设将产生变革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