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东,任 啸,雷 芳,刘恬园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发病率高达90%,主要症状为双侧肢体麻木、触电样感觉和蚁走感等,与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1-2]。临床上多以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和调节代谢等药物治疗该病,但是均存在神经功能恢复差、临床疗效不高等问题[3]。DPN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等范畴,针刺疗法具有益气活血和温化痰湿的功效,可使气血通达四肢[4-5]。本研究主要探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功能影响。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DPN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5例。对照组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9.83±6.21)岁,糖尿病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92±1.29)年,DPN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3±0.67)年。治疗组男性49例,女性4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9.75±6.13)岁,糖尿病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2±1.23)年,DPN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5±0.6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符合DPN的诊断标准[6]:空腹血糖≥7.0 mmol/L,OGTT时2 h血糖≥11.1 mmol/L,存在感觉神经、电生理神经、自主或运动神经病变等相关症状和体征;②双侧或一侧踝反射减弱,主侧神经传导速度减低。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关于“泄泻”的诊断标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肢体麻木、乏力和疼痛,脉沉细无力或沉涩或沉迟[7]。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DPN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型;③TCSS评分>6分;④存在感觉神经、自主、运动、电生理神经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
1.2.4 排除标准 ①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②遗传、肿瘤、药物和外伤等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③患有DPN以外的其他末梢神经损害;④针刺时晕针患者;⑤有严重精神病、恶性肿瘤和严重冠心病等疾病者。
1.3.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电针疗法,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太溪和三阴交,保持患者仰卧位,采用华佗牌毫针(0.30 mm×50 mm)直刺,进针深度约为30~40 mm左右,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30 min,针刺后取麻木、疼痛或不适感最明显区域或沿神经走向分布的几个穴位或附近几个穴位,采用G-6805电针仪(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频率为2 Hz,波形为连续波,电流强度根据患者耐受为度,1次/d,每周治疗5 d。
1.3.2 治疗组 在此基础上联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主穴:三阴交、合谷、曲池、阴陵泉、中脘、足三里、血海、丰隆、地机和太冲,除中脘外均为双侧;配穴:委中、外关、阳陵泉、丘墟和绝骨,均为双侧取穴;患者保持俯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3 mm×50 mm)进针,手持针灸针,针体与皮肤呈45 °~75 °,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太冲、血海和中脘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阴陵泉、三阴交和足三里施以徐疾提插补法;曲池、合谷、丰隆和地机施以徐疾提插泻法,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每周治疗5 d。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
1.4.1 临床疗效 完全缓解:症状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TCSS评分减少≥9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TCSS评分减少<90%,≥70%;有效:症状有所好转,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TCSS评分减少<70%,≥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显效率+有效率[8]。
1.4.2 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前后对患者疼痛、麻木、踝反射、针刺觉及震动觉等症状进行评分,每1项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评为0~4分,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8]。
1.4.3 TCSS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TCSS评分评价临床症状,由神经反射、感觉功能检查及神经症状评分组成,总分为19分,总分>12分为重度DPN,9~11分为中度DPN,6~8分为轻度DPN,0~5分为无DPN,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9]。
1.4.4 MDNS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MDN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病变程度,总分为46分,总分>6分为异常,评分越高周围神经病变程度越严重[9]。
1.4.5 血清NO和ET-1水平 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T-1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NO水平。
1.4.6 神经传导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肌电高速诱发电位仪采集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MDNS评分、TCS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NO和ET-1水平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例(%)]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TCSS评分和MD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NS评分、TCS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MDNS评分、TCS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较对照组降低较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MDNS评分、TCS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SNCV和MNCV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腓总神经SNCV和MNCV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较高,血清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NO和ET-1水平比较
DPN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等范畴,病因为日久耗气伤阴,久则气阴两虚,气虚则不行血,导致气血两亏,引发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阻滞、湿浊内停、瘀血和痰浊痹阻脉络而发病[10-11]。电针有促进神经传导、改善局部微环境等作用,可抑制神经异位放电、促进病变神经修复再生等,即而兴奋神经纤维,从而缓解局部症状[12]。选取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太溪及三阴交等穴位,均分布于四肢,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要穴,具有通调气血、燥湿健脾的作用;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的作用;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具有行气化瘀、活血通络的作用;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清热止痒、消肿定痛的作用[13]。DPN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故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为调理脾胃[14]。陈宏[15]根据前期研究及中医理论提出调理脾胃针法,选取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以和胃降浊、健脾化湿和调理升降枢机为主,随证施治,可促进血液循环。针刺足三里可益脾胃、升阳举陷;中脘属胃之募穴,是胃经经气所汇聚之处,可调升降、助运化、健脾胃和升清降浊;阴陵泉是健脾祛湿的要穴,针刺可健脾升阳、化湿滞和运中焦;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之所会,针刺具有调补肝肾、健脾和血的功效,与中脘、足三里相配,可振奋中焦,具有清升浊降的功效;与阴陵泉相配,具有健脾利湿和开通水道的功效[16]。曲池是肠经的合穴,可调胃肠气机、和胃降逆;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与曲池为伍,具有通降肠胃的功效。两穴合用可调和肠胃;丰隆是胃经之络穴,可通利腑气、润肠道、祛湿化痰和和胃气。血海血液汇聚之处,可引血归脾、祛瘀通脉和活血理血。针刺地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两穴相配可治血证;针刺阴陵泉善疏肝解郁,太冲是肝经的输原穴,平肝而调肝,两穴相配可调肝木[17]。
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MDNS评分、TCSS评分和临床症状评分明显较好(P<0.05),提示联用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病变程度。NO和ET-1分别是血管内皮扩张和收缩性物质,DPN患者体内NO和ET-1存在不平衡状态,导致周围神经发生病变[18-21]。两组治疗后血清ET-1和NO水平显著较好(P<0.05),提示联用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血清NO和ET-1水平。两组治疗后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提示联用调理脾胃针法可提高神经传导功能。本研究电针治疗DPN具有促进神经传导、改善局部微环境等作用,在电针基础上联用调理脾胃针刺法,该刺法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无毒副作用,既可控制血糖,又可通过穴位刺激达到舒筋活络和平衡阴阳的功效,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神经功能[22]。
综上所述,采用调理脾胃针法联合电针治疗DPN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提高神经传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