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抑制农村返贫问题研究
——以柘城县为例

2022-02-24 03:27皇甫宁宁
山西农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户农民生态

□皇甫宁宁

(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 理论基础

1.1 乡村振兴战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提到,“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富裕、国家富强的比较成熟的手段。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1.2 农村返贫

由于自身缺乏“造血”能力,失去政府的帮扶后,部分贫困地区可能会出现返贫。由于帮扶定位不准确、投入渠道较为单一、效果不明显等,导致返贫现象的地域化。贫困的主体既包括贫困人口、贫困家庭,也包括特殊群体[1]。

2 河南省柘城县农村地区脱贫后现状调研

2.1 河南省柘城县农村脱贫成效

柘城县是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2019 年5 月正式脱贫摘帽,脱贫2 380 户共7 128 人。柘城县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基地136 个,惠及贫困群众2.55 万户;3.19 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建设生态种植棚170 余个,灌溉水井铺设全部农村;基本实现路面硬化,贯彻“只要有人家、路就修到家”,建成农村公路240 km;农村地区经济收入由原来的仅依靠传统农业经济,到以生态种植、农村电商、产业集聚等为主线的完整生态经济实体[2]。

脱贫后,由于外在和内在条件的制约,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地区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返贫的苗头。想要真正实现脱贫后不再返贫,必须深入农村地区,了解民众的生活现状,开展日常帮扶,促生内在动力。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必须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抑制返贫,建设美丽乡村。

2.2 河南省柘城县农村脱贫后的具体调研

通过走访柘城县扶贫办,获取柘城县农村地区脱贫成果和存在问题。前往胡襄镇、马集乡、老王集乡等脱贫乡镇展开实地调研。调研共发放问卷200 份。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性,每户选取1 人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回收198 份,有效问卷192 份,有效率96%。

从图1 可知,现阶段柘城县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业等。其中,外出务工和粮食作物种植分别占52%、32%,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分别占10%、6%。柘城县农户经济收入结构暴露出民众发展意识不强烈的问题,农村地区可能成为返贫的高发区。

图1 柘城县农户经济收入来源

从图2 可知,在柘城县农户家庭年均净收入中,农户收入主要集中于1 万~3 万元,年均收入低于1万元的占近1/4。尽管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胜利,但是柘城县农户家庭年均净收入并没有很明显的提高,侧面反映出农村地区发展成效不显著。

图2 农户家庭年净收入

从图3 可知,在脱贫后谋生方式方面,84 户农户愿意外出务工来实现富裕;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所占大致相同,各40 余户;养殖业发展占比最小,仅有16 户。不难看出,当地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农户仍依靠外出务工来实现发展,缺乏自主发展能力,未形成集约化产业。这都是可能导致返贫现象出现的原因。

图3 柘城县农户脱贫后选择的谋生方式

从图4 可知,农民对政府很信任和比较信任的合计占27%,这反映出农民对政府存在不信任问题。上传下达不及时,政策转化效率低,很可能导致农村地区出现返贫现象。

图4 农民对政府信任程度

从图5 可知,对于所在地区发展受限制原因的调查显示,11%的农民认为政府管控不严,13%的农民认为政府引导不够,16%的农民认为政府角色偏差,12%的农民认为是政绩观不端正,14%的农民认为配套制度还不完善,10%的农民认为群众参与度低,11%的农民认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13%的农民认为特色打造标准不高。

图5 柘城县地区发展受限制原因

对柘城县代表性乡镇生态经济体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6 所示。虽然柘城县农村地区已然有了一定的生态经济体基础,但是未形成集约发展,产业集聚发展落后,以家庭种植、单一种植为主要经营模式,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未开发新产品,各类生态体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这是导致出现返贫苗头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6 柘城县代表性乡镇生态经济体建设

柘城县农村地区发展面临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7 所示。要真正实现农村富起来,应从解决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和销售问题、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国家政策真实有效传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范专项基金使用、坚持生态发展等角度入手。

图7 柘城县农村地区发展面临问题

从图8 可知,在受访者中,农民认为柘城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垃圾、种植垃圾、工厂污染等,基层党组织人员认为主要是种植垃圾和工厂污染。这一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出民众绿色意识不健全。

图8 柘城县生态环境破坏原因

对“当地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农民进行精准帮扶(多选)”的调查结果,如图9 所示。在农村地区实现脱贫后的政府帮扶措施方面,138 户选择政府统一规划,发展绿色经济;135 户选择政府对产业进行集约化管理;139 户选择政府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内生动力;136 户选择政府引领农民致富。

图9 “政府应该从哪方面实施精准帮扶”调查

3 河南省柘城县农村地区脱贫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以上具体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柘城县农村地区脱贫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3.1 抑制返贫机制不健全,政策传导效能低

从柘城县农村地区访谈和调查发现,该地区脱贫后没有建立健全的、抑制农村返贫的机制,存在返贫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上传下达不及时,政策转化效率低。从对政府信任程度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对特色农产品种植专项补助金、医保报销等方面的表现不满意。这侧面反映出政策下发层层审核导致滞后,使农民成为最后知道政策内容的人群。

3.2 农村生态实体基础差,经济实体单一化

通过调研不难看出,当地生态产业薄弱,主要借助蔬菜和水果经济,生态经济体建设单一且未形成规模,缺乏本地特色。当地种植业缺乏专业种植人员,若脱离国家提供的技术人员支持后,可能导致经济实体发展衰落。同时,生态经济体短时间内让农民尝到甜头、纷纷效仿,使得经济实体同质化严重。农民素养不高,仅看到效益,未注意环境保护,而且种植受制于季节等因素,导致经济体建设不完善[3]。

3.3 农村发展内生力不足,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柘城县是商丘市辖区刚摘帽的贫困县,是位于内陆的农作物大县。柘城县气候变化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发展。当地农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为主,种类单一。种植技术以经验为主,未形成规模化种植。经济类作物种植虽然得到发展,但主要以农户为单位,未形成规模,销量和销路成问题。当地农村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下发产业补助,缺乏自主能动性[4]。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柘城县抑制农村返贫的对策

4.1 政府加强责任意识,完善发展机制

柘城县农村地区建设必须坚持全县一盘棋发展思路,根据各乡镇特点,统筹制定可持续发展机制。马集乡应利用现有的菌菇产业优势,打造大型菌菇种植参观基地,将菌菇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发展。安平镇应利用鸡爪麻花在《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机会,形成规模化生产,严抓卫生,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和“县长带货”等方式提高销量,辅以附近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捆绑销售,拓展名气。牛城乡应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以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为基础,发挥人才优势,建设农村电商孵化园,手把手教会农民发展线上销售,实现可持续发展。陈青集附近乡镇可利用人口优势发展工业,将小工厂集聚建设成工业集聚区,利用农村本地劳动力优势,既解决农民工回乡就业问题,又解决留守儿童等问题。柘城县附近郊区利用“中国三线椒之乡”的名气,胡襄镇利用“胡芹之乡”的名气,加之政府在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发展参观和养殖技术传授班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政府推动集约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政府应大力推动农村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建设,培植龙头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带动农户实现就业创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产业创新、产业脱贫。对于种植棚经济,应实现区域内种植棚集约化发展。从调研中看出,当地经济实体主要借助于蔬菜和水果基地。应尝试产教融合,链接“一带一路”,延伸产业结构,实现种植、管理、销售、运输一体化[5]。立足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解决因地理位置偏僻和种植类型单一所导致的农产品销量和销路问题,通过各种举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3 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培养乡村工匠

坚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其对环境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马集乡西杨村利用本地玉米秸秆作为菌种原料。在岗王乡发展渔业养殖,实现鱼藕共生等绿色种养模式。借助政府力量,在远襄镇牛羊养殖基地建设动物传染病疫情监测和预警信息体系。坚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在耕地区推广高效低残留有机肥。利用远襄镇牛羊养殖基地的优势,发展有机肥加工工厂,提高土地质量。

猜你喜欢
农户农民生态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耕牛和农民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