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养猎豹的正强化行为训练

2022-02-24 06:34崔媛媛卫泽珍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训练员猎豹动物园

崔媛媛 卫泽珍 刘 珑 雷 钧 王 鹏

(太原动物园,太原,030009)

以正强化为核心的动物行为训练(以下简称“训练”)现已成为全世界动物园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饲养管理、方便兽医诊疗,减少动物因强制保定、麻醉时承受的压力,以及增强动物个体的正向心智刺激等方面,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3]。

在动物园中,为了满足社群类物种的自然需求,常为群养状态,但群养也给训练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2,4]。对于没有训练经验的“新手”动物,通常都是从1名训练员单独对1只动物进行“一对一”训练开始的,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动物的专注度,减少识别指令和桥接信号的困惑,也可有效避免群体内其他个体的干扰[2,4]。但对于群养动物,很难保证每只个体都配备1名训练员,因此,群养动物的训练模式是各动物园探索和讨论的重点之一[4-5]。

针对群养动物,可以通过笼舍空间分隔实现一对一的训练,但这种方式也受到社群分离压力及笼舍有限等因素限制[6]。小熊猫(Ailurusfulgens)[7]、普通斑马(Equusquagga)[8]、赤大袋鼠(Macropusrufus)[9]等也曾由1~2名训练员对群养的3~4只“新手”个体在一个空间环境内同时开展训练,但主要以动物对工作人员的靠近及触碰脱敏,以及目标跟随等特定项目为主。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群养动物如何开展系统性正强化训练的研究及讨论。

猎豹(Acinonyxjubatus)是CITES附录Ⅰ物种(https://cites.org/eng/app/appendices.php),其饲养管理一直是动物园探讨的重点内容,其中正强化训练也是目前动物园圈养猎豹正在逐步开展的工作。但针对猎豹,特别是群养猎豹的训练项目及训练要点尚未见研究探讨[10-13]。太原动物园于2020年1月引进8只猎豹,基于为日常饲养及健康检查提供便捷,并为后续繁殖奠定行为管理基础等考虑,按计划对所有个体开展系统训练工作。本研究主要根据训练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现已开展的群养猎豹的训练内容及要点,为其他群养物种的训练提供参考借鉴。

1 训练对象与方法

1.1 训练动物

1.2 训练环境及时间

训练在室内笼舍(共4间,每间16 m2)进行,以保护性接触方式开展,训练面为日常饲养操作面,竖向钢筋栏杆间距5 cm,高1.2 m处有一横向扁钢。

训练时间为当日饲喂之后,单次训练环节40 min,单只个体约5 min。

1.3 训练用具及奖励

训练用具为细竹做成的目标棒,前端用纸及纸胶带缠绕成球状;响片(可固定在目标棒后端);喂食用长柄夹(木夹优于金属夹)。奖励食物为牛肉,切成2~3 cm见方的肉块。

1.4 训练人员

日常训练由1名训练员开展(为固定人员);芯片测定及体检时,另有1名训练员或兽医配合。

1.5 训练记录

对目标行为的要求、口令、训练目的、每一行为完成塑行所需环节数进行记录。

1.6 个体熟悉及建立桥链接

训练员通过2次训练环节,利用简单的食物饲喂与训练个体互相熟悉,并初步了解每只个体的性情。之后,在正式训练的前5次,每次先进行1 min的桥链接,再引入目标训练。

2 训练内容与要点

2.1 训练内容

单次训练环节中,既开展习得行为的巩固训练,也开展新行为项的渐进塑行,为多个行为项目的综合训练(表1)。塑行完成时间为8只个体全部习得一个行为所需的训练环节。一个目标行为完成塑行的判断依据定义为:个体根据指令及目标棒的引导,按照行为要求,完成特定行为,从给出指令到行为响应的时间≤5 s。

表1 猎豹训练项目

2.2 训练要点

根据实际训练,在开展群体训练时,区别于一对一训练,有以下要点应特别注意。

2.2.1 训练空间及时间安排

以2只猎豹个体为单元进行空间分隔,可有效减少训练时其他个体的干扰,优于3~4只个体共处同一空间内的训练效果。空间分隔时,随机分隔最先进入某一室内笼舍的2只个体,给予猎豹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感。除训练外,日常喂食时,基于活鸡、活兔、牛肉等饲料安排的不同,随机安排2~4只个体分笼饲喂或整群饲喂,非常有助于减少训练时空间分隔的压力。

训练环节安排在每日喂食后,猎豹的专注度及参与度未受饱腹感影响,并可有效降低训练时争抢食物奖励的行为,减少浅表外伤。

每轮训练时,公平对待每一只个体,不要太专注某一只猎豹。同时,每次训练的个体排序随机化,可减少特定个体因长时间等待造成的压力。

个体识别是开展群体训练的基础,便于了解动物性情,掌握个体训练进度。在空间分隔和训练顺序上,也要考虑个体相容性,以及等待训练时可能造成的个体压力不同。

2.2.2 训练过程

训练员应引导猎豹学会耐心等待其他个体参与训练并得到食物强化,训练员在完成2~3次强化后,应给旁边等待和观察的个体1块肉作为奖励。

训练过程中,可能偶发争抢食物的攻击行为,但训练员无需介入(除非争斗激烈或时间过长),允许猎豹表达对环境的控制权,但要注意强化训练中的合作和非攻击行为。

结束相邻2个笼舍的训练后,可拉开串门,进行合群,视为训练结束的一种奖励。

3 讨论

3.1 训练时长及训练结果

对8只群养猎豹开展了目标定位及移动,侧身、趴卧、站立等姿态的塑行,增加行为保持时间,以及基础触碰脱敏等内容的系统训练。由于猫科动物(Felidae)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偏短,训练人员考虑到每次需完成所有8只猎豹的训练,故将每只个体的单次训练时长定为5 min,以减少猎豹等待训练的过程,但这一时长短于其他猫科动物单只单次10~15 min的训练时长[14-15]。与其他机构开展的东北虎(Pantheratigrisaltaica)[14-15]以及太原动物园正在开展的美洲豹(Pantheraonca)训练相比,完成同一行为塑行所需环节数(2个物种单次训练环节均为10~15 min),5 min的训练时长可保障群体猎豹基础行为的塑行进度,上述3个物种在完成跟随目标棒移动的塑行环节数均为3次,未见明显差异。同时,在全长40 min的群体训练中,也没有发现猎豹个体在等待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烦躁,个体学习效果良好,训练进度推进较快。

基于基础训练项目,继续开展猎豹的尾部采血、B超检查等脱敏训练,根据兽医程序的需要,这些训练项目的训练时长可能会超过5 min,在后续的训练中会根据具体要求调整单只训练时长,进一步探索群养猎豹的医疗训练效果。

3.2 训练方式

在训练中,很少有饲养机构能为每只动物配备1名训练员,有时候必须1次训练多只动物,使训练难度增加。在本项目中,训练员没有选择每次单独分隔出1只猎豹进行训练,一方面是单独分开1只猎豹可能导致个体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笼舍空间有限(8只猎豹,4间内笼舍),如果训完1只再更换另1只,最后会越来越难以单独分隔出特定个体,耗时耗力。在训练初期,也曾尝试3~4只个体位于1个笼舍内开展训练,但彼此干扰性高,抢夺食物的攻击行为频繁。如果将训练计划定为先选定1只猎豹进行训练,对该个体进行数月的系统训练后,再选定另1只开展训练,所花费的时间则过长。经过实践,将每2只猎豹个体分隔在1个笼舍中,仅由1名训练员就可以在40 min内完成对8只猎豹的全部训练内容,该方法可供其他机构开展群体训练时参考。

有动物园在进行黑猩猩(Pantroglodytes)、象(Elephantidae)的群体训练时,让所有个体在同一空间内分别保持在特定位点,1名训练员每次针对1只动物训练,而另1名训练员同时为其他个体喂食或提供丰容[4,6]。但这种群体训练方法受到物种学习能力及群体状态的影响和限制。在后期训练时,训练员曾尝试该定位等待方法,但从效果来看,猎豹同很多猫科动物一样,易受到同伴进食的影响,在对1只猎豹喂食时,其他个体随食物聚集,且个体越多,这种聚集性越明显。因此,在训练初期,可同时开展训练的个体数建议为2只。

3.3 训练设施

合理的训练设施既可以保障训练安全,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由于太原动物园正在进行新猎豹馆的建设,目前训练是利用临时饲养区的现有设施完成。后续将在新猎豹馆内设计更适合的训练设施,计划采用钢网结构的训练面,并具备带有限位功能的趴卧平台(可完成B超检查、腹部检查)以及功能窗口(用于尾部采血及脚掌、爪检查)。目前,相似的设施正在园内虎的训练中使用。

3.4 其他影响训练的因素

训练进度会受到个体性情、社群结构、群体关系的影响[2,16-17]。太原动物园的猎豹群体为圈养繁殖后代,目前该群体关系和谐,对人的亲和性高,对目标棒及目标棒的触碰无惧怕行为,这些特性均加快了训练进度,并使整个群体的训练进展保持了一致性。各机构在训练中,如发现有些个体紧张程度高于其他个体,建议再增加1名训练员,在这些紧张个体未开展训练时辅助喂食或是增加食物丰容,可以减少个体压力[2]。

猜你喜欢
训练员猎豹动物园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吼叫的猎豹妈妈(上)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两只猎豹
一起跳
我家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