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2022-02-24 00:05张晓红杨红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2期

张晓红 杨红梅

摘 要 传统科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涵育功能。在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传统科技类文本内容、厘清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审辩思维下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构建,努力实现学生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同频共振,为学生的全域发展造桥铺路。

关  键  词 传统科技文化 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价值 审辩思维

引用格式 张晓红,杨红梅.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05):28-31.

传统科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以天算农医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系统,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运化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互联网和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少小学生对传统科技文化出现了解不深、认识不够、认同度低、荣誉感弱的情况,认为传统科技与世界科技相脱离,没能真正体会到传统科技文化的魅力及巨大潜力。传统科技类文本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梳理传统科技类作品内容,厘清传统科技文化特征,发现作品内容与学科实践的内在关联,对学生传统科技文化价值冲突的转化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教材内容梳理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关注了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并选取一定数量的作品,置于不同的学段、板块、要素中,意在勾连学生的价值取向、现实依托、实践方向,让传统科技文化各方面的价值融通于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脉搏之中,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传统科技类文本的分布与编排呈现见表1:

统编教材的传统科技类文本的选文,除了要完成听说读写的基本任务外,挖掘其中的科学教学因子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基于传统科技文化的呈现样态,我们将科学技术文化要素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

(1)传统科技文化的显性表达。显性的传统科技文化要素包含历法、医药学、建筑、四大发明等,侧重于类别层面的划分,这些类别在各学段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只是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如《鲁班造锯》被置于“我爱阅读”,《二十四节气歌》《中医四诊》被编排于“日积月累”,《纸的发明》《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作为精读课文呈现,《扁鹊治病》《故宫博物院》是自读课文,《李时珍〈本草纲目〉》《詹天佑》是“阅读链接”的内容。这些传统科技类文本类别不同、体例不同、对象不同、形式不同,皆发挥着各自的育人价值。

(2)传统科技文化的隐性内涵。传统科技文化的隐性要素主要体现在科技思维、方法、精神、价值等,教材中所编排的传统科技类文本几乎都包含着隐性的内涵。如《大禹治水》中蕴含公而忘私、科学创新的精神,《西门豹治邺》传达出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美好品质,《扁鹊治病》体现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等。

二、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价值的阐释

进入统编教材的传统科技类文本富含科学教育因子,多层次展现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批判不科学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体裁,让儿童轻松愉快地领略科学的奥秘;相关选文的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及所属语文园地的综合性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儿童感悟科学的魅力,利于建构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

(1)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儿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具有泛灵论倾向,将科学知识嵌入丰富多彩的故事中,内隐地传递科学概念和常识,潜移默化地达成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达成意义性建构。《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扁鹊治病》等文本都具有叙事性故事的特点,儿童在这些充满科学探究思想的故事情境中,体悟科学精神、获得科学概念。

(2)科学方法与感性认知的协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文化传播方面的传统科技,如中药医学、陶瓷工艺、印刷术、造纸术等,都带有强烈的实用性烙印。如《纸的发明》的课后练习中提醒同学再去了解四大发明中的其他三项;《故宫博物院》中传统木质建筑榫卯结构与鲁班锁的奥秘,引发儿童探索的兴趣,实现人文和科学的协调教学。

(3)科学态度与生活实践的认同。传统科技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底蕴、“崇智求真”的科学精神追求、“厚生强国”的理想信念坚守,对当今学生的价值观与实践观有深刻的启示。如《二十四节气歌》是古代人民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而得的,表现出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鲁班造锯》《赵州桥》体现的“崇智求真”科学精神;《圆明园的毁灭》《詹天佑》是国家过往历史的介绍,对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有裨益。

三、审辩思维下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的设计

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的审辩式思维,为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深度學习提供了教学方向与实施框架。作为一种反思性思维,它的本质特征为:大胆质疑、审慎思考、严密论证、开放包容。运用审辩思维来观照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应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1.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

教学目标是教学预设效果及学习活动价值的清晰表达,明确、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首要要素。传统科技类文本的整体目标在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目标的关键要落实到审辩式思维的发展上,具体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育人方向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2)凸显学习主体的研习行动或者思维活动路径,尤其是与审辩式思维能力关键技能“阐释、解析、评判、验证、注解、认知监测”等相关的思维行为动词,例如对比、阐明、归因、评估、规划、策划等,从而体现思维培育目标的视觉化;(3)教学目标设计要切合学生思维发展特征,体现年段的境脉递升。

如《纸的发明》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四条:

1.按照历史演变顺序,概括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知识维度)。

2.围绕“蔡伦‘改进’还是‘发明’造纸术”,围绕文中关键词句,发表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思维维度)。

3.多角度搜集资料,联系生活,探究造纸术对世界、我国和现代社会的价值(态度维度)。

4.学习课文说明蔡伦改造造纸术过程的表达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手工活动过程(方法维度)。

这组目标从知识、思维、态度、方法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设计,凸显“提取信息概述、发表观点、搜集整理、发表成果”等思维行为。因为是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偏向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思维表达。

2.教学内容: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

传统科技类文本在小学阶段的编排数量总体偏少,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提升审辩思维能力,为小学生科技素养、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作铺垫,需要教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主题为核心进行补充拓展、调整重组,可以是单元内的统整、学段间的调整或者学科间的统摄。贯穿其中的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基于学习主体对主题材料的聚焦及拥有,充分运用整理分析、对比评价、综合评价等思维方法。

例如学习《扁鹊治病》时,可以结合三年级下册的“中医四诊”、二年级下册的《李时珍》,还可以拓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的与扁鹊有关的故事,并按照古代名医的年代顺序阅读、讲述他们的故事。从中感受中国传统医学是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合一的科学,使学生在比较分析、品味理解中深度理解医学、人文的特质。

3.教学方式: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

应试教育崇尚的是基于一元逻辑的记忆型教学,而不是多元逻辑的思维型教学。这种教学流程呈现出一种线性的态势,导致学生无法能动地去发展知识、建构价值观。教学方式上的学科实践,可以让学生真正像学科专家一样在学科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探索、思考、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真本领、真能力。

四、审辩思维下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的策略

1.质疑批判,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疑惑、认知冲突是学习的原点或者触发点,这种冲突让思维发生有了可能。审辩式思维观照下的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从认知的困惑开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紧扣语言文字的思维性、文化性和审美性,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达到情感认同、实践认同。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引导学生通过2~4自然段的学习,感受文本运用对举的言语表达方法,体现圆明园融“宏伟与玲珑”“热闹与恬静”“现实与想象”“民族与世界”于一体的建筑特色,用列举的方式体现“最珍贵”“最大”的内涵理解后,请学生联系第5自然段发现:课文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占全文的五分之三,而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写毁灭的只有一段话。从而引发认知、情感的冲突: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通过讨论、揣摩,得到情感的认同——以喜衬悲,悲更悲。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教师进一步启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修还是不修?学生有了自己最初独特的见解后,再去搜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论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质疑批判过程中,学生可以怀疑既有观点和做法,可以多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兼容并包不同意见。

2.分析论证,实现深度探究

传统科技类文本对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有提升的作用,学生在对各种信息、证据进行识别、理解、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思考多角度、分析有序化、论证合理化,体验到“探究是批判性地实践”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和学生研读《赵州桥》时,通过文本细读,感受赵州桥结构设计独特、石雕造型美观等特点后,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引发思考:一座石拱桥为什么世界闻名?还被评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之一?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深入探究,有的学生带来整理的图文资料;有的学生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赵州桥结构模型,并通过实验,揭示了赵州桥28道独立拱券的独特技艺及价值;有的学生用纸或用筷子做拱桥实验,验证拱桥的稳定性(如图1)。

3.混合学习,凸显思维成果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方式是支持学生开展审辩学习的基本样态。审辩式思维下的学习活动往往将学生的质疑批判转化为延迟判断,开展“复杂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并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拿出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可以是自我观点表达,可以是作品呈现,但必须具备逻辑演绎过程,有观点假设、有论据资料、有数据分析、有思维成果。

《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组材料组成,材料1是详细介绍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说明文,材料2简单叙述太和门被烧毁重建的故事,材料3、4分别为故宫的官网网页及平面示意图。实践中,我们将学习内容设置为“宫迎牛年,赢紫金徽章→文本故宫,提炼方法→云游故宫,项目探究→探秘故宫 景点介绍”的项目式活动,使学生实现深度探究。课前,运用“面向博物馆的学习清单”,引领学生进入网上故宫、云端故宫,完成“紫金课堂”“故宫藏宝”“故宫小百科”等方面的认知,唤醒学生对故宫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助益学生的文化自觉。课中,利用故宫博物院青少官网、故宫APP,为学生提供关于故宫的多元资源支撑,提供一个质疑提问、搜集资源、提取信息、再质疑的学习环境,引发他们对古代建筑艺术、技术的探究。

项目式活动中,有的学生搜集、交流以表现“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微视频《八大作》之《木作——方寸之合》;有的学生通过自己家中的“鲁班锁”,向大家边展示拼搭过程边介绍榫卯结构的奇妙之处,诠释紫禁城“方寸之合”的营造技艺精华;有的学生探究太和殿之上的十个“脊兽”,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独特寓意及价值,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为了让檐角前处的瓦片承受住重力,就用瓦钉固定,于是就形成了各种造型,同时又有了避火防雷等功能。这样,用项目式活动代替零碎的问答,用多元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既能保证学生参与探究的体验性、深刻性,又能调动学生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监督、规划、调整。

4.反思评估,促成多维生长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内省的思维,学生经过复盘学习,验证思维的收获,在“经验+反思”中促成思维的持久发展,然后有目的地及时评估,让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意识,实现多维生长。

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自学提示中呈现了这样的要求: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教师安排了三次反思评估:

第一次,教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所收獲的阅读策略,并总结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第二次,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时,各组选择不同情境,确定自己的参观路线主题:①明明一家三口打算去故宫一日游,明明的爸爸是建筑设计师,妈妈爱看宫廷影视剧,明明正在学习书画;②李晓一家去过故宫一次,上次主要游览三大殿,这一天想再去参观各大展览;③请为自己的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游览路线图。

第三次,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利用故宫博物院青少网站上的导览图、推荐路线等栏目,学生进行拟真情境下参观路线的设计及介绍,通过评价表(见表2)在组内、组际完成学习反思。

审辩式思维观照下的传统科技类文本教学,统整了学科实践,使学习过程“真”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透析文字背后的底蕴,将工匠精神、言语表达、传统科技文化等置于时代背景中,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现实魅力。

参考文献

[1] 马利红,魏锐,刘坚,等.审辩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2):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3] 孔晓玲.审辩式思维观照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1(03):40.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2020普教重点自筹课题 “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要素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B-b/2020/02/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