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悲慨寓“急”里,天地莽莽志未熄

2022-02-24 03:38张英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杜甫

摘要: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不计其数,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因为这首诗有自胸襟见解中自然流出的高致。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关键词:杜甫;《登高》;急;高致

不知道50多岁的杜甫是怎样拖着多病之躯一步步登到高处的。此时的杜甫已不再是那个“健如黄犊走复来”“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的少年了,也不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壮志满怀的青年了。或许此时他的病症尚未达到“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的严重程度,然而其身体状况肯定被各种病痛侵蚀得大不如前,“追欢筋力异”(《九日登梓州城》)了。失去了好友严武的资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舌存耻作穷途哭”(《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困窘之状亦可从“潦倒新停浊酒杯”推想而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在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欢腾起来了:登高赏菊,亲朋宴饮,品菊花酒,驱邪避祸,祈求长寿……而孤身在外的杜甫跟谁一道登高?与谁一起品酒?多病如此,还能求得几多年寿?这高处,其实不登也罢。然而,即便孤身一人,即便年老多病,即便无花无酒,杜甫也要往高处登,向远处望!不仅要登高,而且要赋诗。孔子说过:“君子登高必赋。”当时的杜甫处于如此偏远的地方,应是依然未曾忘记自己作为“乾坤一腐儒”(《江汉》)的雄心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吧。

于是,杜甫独自一人一步一步登到了蜀地高高的山上。高处的冷风飕飕掠过,一阵刚过,一阵又至。这是怎样的风啊!好像要急着赶往哪里去一般!高山之上,晴朗的天空似乎显得越发高远。隐隐约约间,峡谷中猿猴的哀鸣声传来,似乎是在哭诉着人间的悲哀。是啊!安史之乱虽然已成过往,四川一带却并不平静,军阀混战,吐蕃侵袭,伤亡之地,哭声让人心碎。

向山下望去,能看到清清的水流中小块的陆地,白沙在晴空下反射着明亮的光。鸟儿盘旋飞舞,时而高翔空中,时而俯向水面。在广袤的天地间,这鸟儿一定能飞到它想飞的地方吧。看着鸟儿自由地飞来飞去,杜甫的心中可曾升腾起此身飘零不自由的悲哀?

又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扑簌簌的声音随之响起。放眼望去,只见无数干硬枯黄的落叶正飘萧而坠,上演着盛大的生命终结回归大地的景象。苍茫大地上,长江水滚滚奔流,无休无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可曾想起很多年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在大河边发出的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感叹了吧。

国运日衰,如江河日下;壮志犹存,而年岁已老。如今,杜甫客居在这距长安极其遥远的蜀地已有很多年了。病多身单,登至高处,愈感悲涼。鬓旁繁密的白发,如厚厚的秋霜,好像在对他说:青春早已不再,徒有壮志在心。多么遗憾啊!失意之感在心中澎湃汹涌,想借酒抚之,然而最近处境困窘,浊酒已停;内忧外困,煎熬于心,无以平静……

杜甫的《登高》被胡应麟在《诗薮》中推崇备至:“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莫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方东树也在《昭昧詹言》赞道:“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杨伦在《杜诗镜铨》中称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虽然部分诗评家对《登高》一诗也存有微词,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说:“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删订唐诗解》一书也指出:“此诗起太实,结亦滞。”然而在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不计其数的诗中,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

为什么这首被一些评论家认为起句太实,结句“微弱”或“滞”的《登高》却不掩其万丈精光呢?其精光何在?

顾随先生在《苏辛词说》一书中曾这样评论古人登高赋诗之事:“千古骚人志士,定是登高远望不得。登了望了,总不免泄漏消息,光芒四射。”杜甫便是这样的文人之一。一登高一远望,便“泄漏”了其不凡的胸襟与情怀,让诗“光芒四射”。因为这诗“有高致,而且此所谓高致,乃自胸襟见解中流出,不假做作,不尚粉饰,亦且无丝毫勉强,有如伯夷柳下惠风度使得。”

杜甫的《登高》一诗“自胸襟见解中流出”的“高致”究竟是什么呢?何以见得呢?

笔者认为,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顾随先生认为:“大家之作,殆无不工于发端。不独孟德之‘对酒当歌’、子建之‘明月照高楼’也。此在作者未必有意,推其命篇之意,尤不必在此发端,竟工至如是者,殆以不甚经意之故。盖当其开端之时,神完气足,愈不经意,愈臻自然。”杜甫这首《登高》亦如是,在不经意之中,于“开端之时”,显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度。

《登高》开端之句入眼的意象便是看不见的“风”。登到高处感受到的“风”可以“疾”(急剧而猛烈),可以“烈”(猛烈,激烈),而诗人则用“急”来状所感“风”的特征。“急”有猛烈、剧烈之意,还含“迫切、紧急”之感。若诗人只想描绘“风”之猛烈、剧烈之状的话,完全可以换用“疾”或“烈”,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写“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以及《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中所写:“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可见,这首《登高》诗中的“急”在表达高处之风猛烈之意外,还暗藏了诗人心中“迫切、紧急”之感。

登到高处的杜甫因何而“急”?

高旷的天宇之下,大风阵阵,扑面而来;深深的峡谷之中,猿鸣声声,哀怨悠长;清渚白沙之上,鸟儿高飞,随意往来。而诗人呢?诗人急于从“常作客”的万里之外北归却不能像鸟儿一样想飞就飞。深谷之猿可将心中的悲哀长啸而出,诗人的悲哀能向谁诉?

落叶纷纷,无边无际;江水奔流,不眠不休。飘飘而落的树叶让诗人联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与消逝的青春了吗?不息的流水让诗人联想到匆匆流过的时光了吗?“萧萧”而“下”的“落木”中,“滚滚”而“来”的“长江”里,藏着的是诗人感受到的急急流逝的时光啊!

所以,杜甫才会在这万里之外的高处,在这萧瑟凋零的秋天,为“常作客”而悲。悲作客之久,急回归无期;而况“百年”人生已过半,多病缠身,孤独无助;身处莽莽高处,愈觉个人之微,希望之渺。

心之“急”与人之滞,煎熬出的就是诗人感受到的“艰难”哪!回到北方的家园“艰难”,目前战乱时起的局势“艰难”,个人与百姓的处境“艰难”,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艰难”……艰难本无所惧,可惧的是双鬓已如厚实的霜色一般昭示着人生有限,时日无多。

是的,如“繁霜”之鬓,暗示着杜甫人生已到凋零的秋天,即便壮志满怀,欲纾时艰,还有几多时日可用?“苦恨”二字中的极其遗憾之情正是首句中“急”切之意的显现。

心之急与时之“难”,煎熬得杜甫何以自安?想喝酒慰抚难以平静的内心,却“潦倒新停浊酒杯”!只能一任“急”在心……

对年老多病漂泊异乡落魄无依的杜甫而言,这“急”中显现的则是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敢懈怠的儒者情怀。这情怀就是诗人的“高致”!这“高致”是从诗人的心中自然流淌而出的,“无丝毫勉强”。即便是被有些评论家认为“微弱”或“滞”的结句,在笔者看来,也恰是诗人内心自然流淌的沉雄深厚的感人之句,“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这力量首先由首句中的“急”透显出来,继而渗入诗人“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助的其他写景与抒怀之句中,不仅表现了诗人时不我待的紧迫之感,而且彰显了诗人时光无法消磨、病痛不能侵袭、困窘不能忘却、执著如一的家国情怀。

这种情怀不仅融在《登高》一诗里,也融在杜甫此前此后所写的多首诗歌中。“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这首《悲秋》诗里“尚纵横”的“群盗”诠释着《登高》里的“艰难”,“动万里”的“凉风”与“家远”“为客情”则表现着“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尚纵横”里蕴含着欲让“群盗”尽快平息的急切,“为客情”里潜藏着渴盼回家的焦灼。那飞过诗人眼前的“高鸟”应是跟“渚清沙白”之上“飞回”的鸟儿一样引发了诗人不能如鸟儿般自由行动的愁苦之情吧。“何由见两京”的问句里散发的又是多么强烈迫切的思归之意!“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这首《客夜》里“不肯明”的“秋天”可曾感受到诗人难以入睡的煎熬之感?“残月影”中,隐隐约约的江涛之声就像诗人孤独寂寞无法平静翻腾不已的心海发出的呼喊吧?“无衣食”的窘境显现的就是《登高》一诗的“潦倒”之状吧。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诗人不只为自己的命运忧虑,他还为老妻着想,为在群盗纵横下的民生担心。“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與关塞,此日意无穷。”在《九日登梓州城》一诗里,那跟自己相隔遥远的弟妹,让他惦念;那关塞的安危与战争的残酷,让他不安……再看他寓居夔州之时所写的《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沿着倾斜狭窄的小路独自登上又高又险的“缥缈之飞楼”上的年老的诗人,看到峡谷中山岩、水流的景象,想到的却是人世的艰危,是欲改变这艰危而不能的急切与无奈,所以才会“泣血迸空回白头”。那“迸空”的“泣血”就是诗人面对“艰难”时世而极其遗憾的“苦恨”。还可以参读诗人去世那年(770年)所作的《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即便戴上了隐者戴的鹖冠,杜甫的心中依然想着万里之外的国都“长安”;即便在戏蝶娟娟飞过闲幔的时候,其眼中依然能感受到急急奔流的湍水……这种忧时伤世且急欲用世的情怀就是诗人不变的执著。

这是何等深厚诚挚的儒者情怀啊!从这种情怀里涌流出来的诗如何不“高致”?如何不“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登高悲慨寓“急”里,天地莽莽志未熄。《登高》一诗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信哉!

参考文献:

[1]顾随.苏辛词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2]陈国军.古代登高习俗的文化底蕴[J].寻根,2000(5).

作者简介:张英华(1973— ),女,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诗词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吟诗劝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