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物品都需要购物票。进入腊月,肉票、鱼票、豆腐票、鸡蛋票和煤票、火柴票、肥皂票等陆陆续续地发放下来,便可以去国营商店门市部购买需要的过年物品。
在当时,买日用百货有百货店,买猪肉有专门的猪肉店。与百货店门市部不同的是,平时猪肉店是不开门营业的。其个中原因也许是猪肉不能保证天天有货;另外,由于需要肉票,而每户人家一个月的肉票很少,大家不可能天天去买肉。进入腊月就不同了,因为过年每人会多发一些肉票。平时省吃俭用,百般算计,紧紧巴巴过了一年的大家這时候都会格外慷慨大方,多买点肉,犒劳一下平时连起码的油水都不多见的家里人,过个喜气洋洋的富裕年是共同的心愿。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没等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猪肉店门口每天一大早就会排起长队,如果是周日,排队买肉的市民会更多,可以用见首不见尾来形容。那种火爆热烈地,弥漫着浓郁烟火气的场面,是我成年后几乎没有见过的。
那时候由于生活条件都不行,每个人每月的花生油计划供应少得可怜,再加上平时炒菜就是白菜萝卜,难得好好吃回肉。所以买肉时都渴盼能买到带有肥膘的白花花、看着就很亮眼的肉。这种肥肉,不仅炒菜香得让人垂涎三尺流口水,还可以炼炒菜用的大油。而这种肥肉炼油产生的油渣更是想想都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可口的解馋美味。如果买到瘦肉多的肉,不仅自己郁郁寡欢,家里的大人更会气恼不高兴。
1975年春节前,刚刚上初中、放了寒假的我负责去猪肉店买肉。天不亮,顾不得吃早饭的我就匆匆去排队挨号。以前觉得很远很远的事情,冷不丁地就在眼前。虽然已经过去了47年,人生第一次买肉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印象中那天气温很低,特别冷,真像孟郊诗句所说的“山冻不流云,我吟寒更切”,哈气成霜,滴水成冰。买肉的队伍很长很长,前面看不到头,后面见不到尾。不知什么原因,平时8点半左右就会开门营业的肉店,过了9点还大门紧闭。看不见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由于没有吃早饭,冻得我从里到外都是冰扎凉。天寒地冻冷到抖,让人不由地想起诗圣杜甫写的“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即使双手合在一起,凑到嘴边哈气、不住地使劲儿跺脚,也无济于事。我前后排队的人大多也是这样取暖。可是,没有一个人退却。采购年货过大年的美好目标是大家支撑着的无穷动力吧。
不知什么时候,在大家的翘首顾盼中,肉店终于开门了,买肉过大年的想法马上就要变为现实了。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语气里都是压抑不住、掩饰不了的激动兴奋……排到我时,我已经冻得快坚持不下去了。不知是售货员看我是孩子,还是我运气不好,轮到我时,正好没有赶上肥肉膘多的肉,很大的一块肉,上面连一点白白的肥肉都没有!我急得哆哆嗦嗦地连忙一个劲儿地说好话,希望能给我切一块肥膘多的肉。可是售货员低垂着眼帘无动于衷,就像根本没有听见。后面的人不耐烦地拥拥挤挤地推搡着,待我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已是在肉店的很远处……
晚上,母亲下班回家,看到我买的肉,她虽没有说什么,但那轻轻的喟叹声,我听得一清二楚。一时间,心里的那股难受劲儿,真是什么语言都形容不出来。
扶物喟然叹,流光忽已驰。1975年,那个没有肥肉、更没有炼肥肉的油渣解馋过的年,成了我人生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