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石
我的故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一向有“礼仪之邦”“千年古邑”之称,这里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福文化不仅让当地人引以为豪,也让到过此地的外地人纷纷点赞。现今福山区在媒体上的城市形象广告词为“福山福地福人居”,这并非是溢美之词,确是名副其实的神来之笔。
自古以来,中华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福山人就地取材、合理搭配、精心料理,用智慧烹制的饭菜可谓色香味形俱全,鲜美为主,火候地道,精于山珍海味,形成了它独有的特色,凡到此一饱口福的人无不称道。
福山“口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福山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济宁孔府菜并称为鲁菜的“三大支柱”。在鲁菜发展历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可以说,饮食文化与福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传统鲁菜在烹制时有四大法宝,盐是其中之一。历史考证证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已经出产“百味之祖”的食盐,那个时候的福山已是较大的食盐产地,福山至今还有“盐场”这样与烧盐有关的村名。百味盐为首,有了盐,做出的饭才有味,福山的烹饪文化由此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
福山“口福”的形成有很多客观条件,经济文化发展使之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据明万历年间的福山县志记载,当时的福山就已盛产各种蔬类、兽类、禽类、鳞类和介类,县志还专门介绍了味道鲜美的海肠。相传,明清时期,福山厨师闯荡京城,在为皇帝烹制蔬菜时,把干海肠粉撒到菜里,起到味精的作用,做出的菜味道鲜美,得到了皇帝的赞赏,福山厨师的名气也响遍了大江南北,据说明穆宗皇帝爱吃的“糟溜鱼片”,就以福山“吉升馆”烹制的最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山县城周围三华里的地域里就有四十多家有名气的饭馆,吉升馆、致美斋、中兴楼、聚香园等在烹饪方面都各有千秋。
福山的“口福”是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分不开的,福山不仅厨师手艺高超,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做得一手好菜,为客人烹制一桌丰盛的筵席不在话下。福山的厨师“帮”大多是以地域为称谓,如高疃帮、门楼帮、古现帮等等。这些“帮”都有自己的“大拿师傅”,负责传、帮、带,把精湛的烹饪技艺代代相传。
福山的“口福”至今延续着传统鲁菜技艺和悠久鲁菜名片,并且在继承发扬传统鲁菜的同时,努力打造具有独特品格的餐饮文化,创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馔佳肴,著名的鲁菜菜品有:葱烧海参、蟹黄海参、一品鲍鱼、大虾、芙蓉干贝、清蒸加吉鱼、糟溜鱼片、油爆海螺等近600余种。福山烧小鸡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福山豆面酱、福山三不粘等知名鲁菜也走上非遗名录项目的收录行列中。
对于福山人来说,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们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追求与寄托,伴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了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中,折射出福山人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为每个福山人所认同和推崇,形成了独特的福文化万象,衣食是福、健康长寿是福、平安是福、多子多孙是福、修德是福、和谐是福、无病就是福等等,凡美好的事物无不与福有关。
在福山,“福”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形态,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福山民俗中的“福”借助谐音等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替代物,比如,蝙蝠、斧头、小麦麸皮等都是“福”的替代物,苹果是象征着“平安是福”的“福果”,艺术苹果“福禄寿喜”更是寄托美好愿望。
福山有许多地名是用带有“福”字的词语命名的。用福字命名的路、街、镇、居比比皆是,福海路、福利莱路、福桃路、迎福路、聚福路等等。
福山乡间建筑许多要冲之处的“山头”方位,常镌“福星高照”四字。特别是“五福(‘福’为‘蝠’的谐音)捧寿”,至今依然是民居建筑上的常用图案之一。照壁,也稱影壁,古称萧墙,是福山传统民居特有的部分。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照壁的福字是不可少的,用黑漆书写大大的福字,白墙写黑字,非常引人注目。这些墙上的福字字形生动多变,妙趣横生,有的福字左右角画有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福字用鹿头、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饰组成,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期待和追求。
福山人崇拜福神,民间年画中的“天官赐福”,天官面容慈祥、五绺长须,头戴官帽,蟒袍玉带,其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开一长幅“天官赐福”,头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为花边图案,以祈求幸福降临,福运绵长。每当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拜福神,迎福纳福。而拜年的祝颂,也是人与人之间祈求幸福的美好祝愿,例如大富大贵、洪福齐天、福禄双全等诸类吉语。福禄寿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是民间拥趸众多的三位神仙,福山人认为他们三个密不可分,因此逢年过节都是共同祭祀。
在社会的变迁中,福山传承了千百年的祈福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春节回家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等“祝福行为”,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和对来年的憧憬。福山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窗户贴窗花,最多的图案是各种“福”字,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也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庭院或屋内屋外“挡吉”的地方——如家畜的槽头、堂屋或厢房的石磨等处,都要一一贴上“福”字。节日中的福几乎无处不在,年夜饭中有豆腐,象征“都有福”;大年初一的饺子中包上钱币,表示新的一年有钱花;包上红枣,表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包上糖果,表示日子过得甜蜜。还有蒸年糕、走亲戚、给压岁钱等风俗无不与祈福有关。春节期间走在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福字,就连给孩子压岁钱的红包上也都印上了各式各样的福字。除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庆活动都有对福的期盼与表达。
福山有山、有海、有河,有許多内陆地区所不同的民俗,像遍布乡镇的赶山会、赶庙会,不仅是繁荣经济的载体,更是祈福的重要形式,人们在欢腾的山会和庙会上舞龙耍狮扭秧歌,祈愿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安康幸福。又像农历正月十三,相传这一天是海龙王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渔民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祭海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福山福文化不仅表现在一些外在形式上,更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福”是福山语言中使用最多的词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福字,如见到某人方面大耳,就会说他“一脸福相”“福态”;有的人胖了,就会说他“发福”了;儿孙孝顺,被人称赞为“有福”“福报”“享福了”;遇到灾难,说是“大难之后必有后福”“因祸得福”“祸福相依”,等等。福文化可以说是民众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遍布于人的一切活动,贯穿于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虽然时代不断发展,但是“祈福”的主题没有变。福文化深植民间,一代代传承,在形式上又不断改进创新。
民间百姓的日常摆设、手工艺品中,各种寓福的吉祥图案是重要的题材。“鞋垫儿”和“袜底”,可算是乡村生活图景的微观雕塑,绣在“鞋垫儿”上的“万福不断头”图案和“鸳鸯戏水”“并蒂莲花”等象征爱情的物象均具有祈福的寓意。老百姓更喜欢使用各种各样的带“福”字或含幸福寓意图案的窗帘、毛巾、镜子、钟表等生活用品,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福”每时每刻都伴随在身边。
生儿育女离不开“福”。如家庭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抓周、百日礼等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寄托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祈福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现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习俗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重视,成为一种颇具人伦味、以养育后代为追求的风俗习惯,在客观上检验了家长对小孩是如何带领的,是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一个优秀家庭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载体。
婚庆嫁娶少不了“福”。婚礼是福山民间的法律公证仪式,不管怎样因人而异、形式千差万别,都至始至终贯穿着祈福、祝福的内容。如结婚新房首先是安床,规矩是床门向窗,衣柜顺堂,门不对柜,镜不向床,铺床的人由男方家邀请,要找“全福人”铺床,即身体健康、父母双全、健康长寿、配偶健在、生儿子的,儿女双全的最好,以求她们将好运气传给新人。新娘出嫁当天,要请伴娘拿着红包袱包着的红盆,称作“包福”,红盆里面放上两个圆镜子(光面向外放),两把桃木梳子,两块香皂,两个香皂盒,一对莲子(或喜桃),枕巾一对,用红绳分别绑两个枣,花生,桂圆,莲子,板栗,红包一个。新娘进婆家时,有人要从伴娘手里把红盆接过去,叫“接福”。新人拜见父母后要先敬茶,然后进入卧室,由新郎抱到床上,把鞋脱掉,然后让新娘坐在一个绣有福字的垫子上,面向喜神方位坐好,叫作“坐福”。婚宴菜品数量一般为18道菜,也有数量多的,不管菜品多少,“全家福”是一定少不了的一道菜。婚礼中的一切似乎都在期盼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
生日祝寿处处是“福”。在福山,50岁以上老人的诞辰日,家庭成员要聚在一起搞一次寿宴活动,逢十称大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寿筵活动一般由子孙发起,根据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而定,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贺寿。寿筵要吃寿面,俗称“长寿面”;亲朋好友通常会送寿桃、寿联;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礼。祝寿用的常用词句例如:福寿康宁、福寿绵绵、福寿年高、福寿双全、福寿无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寿的物品(一般为绘画)有:桃子、松树、鹿、鹤、山等。寿庆宴席,蛋糕和面条是必不可少的,以讨长寿的口彩。现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伦文化的浓重,祝寿的形式丰富多样,文明时尚,亲情浓重,生日人开心。特别是古稀、八十、九十和百岁老人过生日,更是讲究了,有的人家还要请亲朋好友看戏、看电影。家有寿星,被认为是幸福家庭的福报和标志。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近年,福山区结合环境优势、地域文化等特征提出了“打造人居福地”的福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在城市建设上多角度、高层次、高标准融入福文化元素,打造形神兼备的福文化名城。王懿荣纪念馆、鲁菜博物馆、福山民俗馆等9个场馆建设,成为福山福文化的一个缩影和“窗口”“地标”。对夹河岛综合开发、内夹河生态开发,对福山、青龙山、芝阳山进行公园式改造,其中绿化景观工程、万福廊、文昌阁等福文化标志性建筑巍巍壮观。利用鲁菜之乡、水果之乡、书法之乡等城市名片,举办丰富多彩的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让服务业与福文化实现双赢共荣,让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Culture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of a city and constitutes an impetus to its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Fushan District combines its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regional culture and sets a strategic obj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the human land of happiness by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urban construction in multiple angles, high levels and high standards to forge a famous town for the happiness cultur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nine museums including Wang Yirong Memorial Museum, Lu Cuisine Museum and Fushan Museum of Folk Customs become an epitome, window and landmark of the happiness culture in Fushan.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Jiahe Isl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inner Jiahe River and the park-style transformation of Fushan Mountain, Qinglong Mountain and Zhiyang Mountain, the afforestation landscape project and such symbolic buildings for the happiness culture as Wanfu Corridor and Wenchang Pavilion are towering and grandi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