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的渗透及其教学策略

2022-02-23 08:37吕敏燕
林区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要素劳动文本

吕敏燕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1]。这其中的“全过程”自然包括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智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2]。然而,不少研究发现,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结果并不理想,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

劳动教育不能只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教授,它的丰富内涵还蕴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比如,根据语文自身的学科特征开展劳动教育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劳动技能或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体悟劳动,欣赏劳动过程或成果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悟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3]。阅读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占据重要篇幅,如何挖掘阅读课文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教师来讲是一项富有挑战的任务。基于此,本文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对其进行劳动教育要素梳理,以便找到合适的教师教学方式以及适宜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改进和提升劳动教育效果,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在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的渗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富含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关联了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教学板块,覆盖一至六年级。教材中不但安排有散点的劳动教育元素,而且还有整体性的劳动教育单元设计,一定程度上为集中进行劳动主题教育提供了可能[3]。本文重点对教材中的阅读课文进行梳理,从劳动教育渗透的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将其划分为关于理解劳动内涵的教育、关于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关于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以及关于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四个教育维度[4]。各维度之间内容会有交叉,即同一文本会涉及到不同的维度。故本文选其突出典型进行归纳,具体梳理分析如下。

(一)关于理解劳动内涵的教育

教材篇名劳动教育要素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前期的劳动和付出就没有后来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植树(劳动)可以美化环境和保护生态。

续表

(二)关于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材篇名劳动教育要素三年级下册《赵州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结晶。四年级下册《芦花鞋》体现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品质。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通过描写父母艰苦劳动的场景,塑造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体现了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五年级下册《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辛勤努力的结果。没有劳动付出就没有今天的金字塔。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丰年背后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

(三)关于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

教材篇名劳动教育要素一年级上册《悯农(其二)》(古诗)农民用汗水和体力换来的一粒粒米饭,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做到光盘。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任何食物都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纸的发明历经了很多年和很多阶段,古人进行了很多尝试才得到如今轻薄的纸张,我们要节约用纸,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脑力劳动的付出并不比体力劳动的少,要珍惜千人创造的成果。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五年级下册《金字塔》赵州桥和金字塔(及其他建筑)的建设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要爱护劳动成果。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古诗)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古诗)田间劳动不容易,侧面写出米饭、蔬菜的来之不易,要珍惜别人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浪费粮食。

(四)关于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教材篇名劳动教育要素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劳动可以造福后代,不断的劳动才能造就幸福生活,因此要养成劳动的习惯。二年级上册《寒号鸟》生存需要劳动,不劳动就无法生存。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朱德爷爷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和不懈劳动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劳动不能弄虚作假,要坚持才有收获。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要脚踏实地坚持劳动,不能不劳而获。四年级下册《芦花鞋》生活艰辛,只有坚持劳动,才能迎来幸福生活。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坚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付出总有回报。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做事情(劳动)需要坚持,要有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劳动需要尝试,在进行不断的创造性尝试(劳动)后,终将迎来成功。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热爱土地,热爱田间劳作。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劳动者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劳动中学会坚持和思考,才能有创造性的收获。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一)在文本分析中深挖劳动资源

纵览一至六年级教材,发现其涵盖了大量赞扬劳动人民和其劳动精神的文本。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与要素,使文本教学与劳动教育在无形中相融合,教学过程更为流畅。下面从劳动教育要素的呈现形式和呈现内容展开分析。

从呈现形式来看,这些文本可分为显性劳动教育资源和隐性劳动教育资源[5]。文本中直接就能体现劳动价值的部分就是显性劳动资源。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悯农(其二)》一课中,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民种植粮食的场景,给学生呈现一幅正午时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画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并凸显出要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要素。教材中还有些文本不是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劳动教育也不是文本的中心主题,但其隐含的劳动要素却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情境或支点,这些要素就是隐性劳动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劳动资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精神,感悟劳动的美好。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中,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劳动,但通过作者叙述纸的发明过程,可以挖掘到隐含的劳动要素。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历经了很多年和很多阶段,古人进行了很多次的尝试才得到如今轻薄的纸张,并要求学生节约用纸,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尝试(劳动)的好习惯,在进行不断的创造性尝试(劳动)后,才能有所收获。

从呈现内容来看,这些文本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歌颂劳动成果的课文。例如,二年级下册中的《千人糕》,该文本通过描写爸爸和孩子的对话,告诉读者千人糕是经过多人劳动和多重工序制作出来的。让学生体会到任何食物都来之不易,要学会勤俭节约,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第二类,歌颂劳动精神的课文。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文本讲述了由于沙洲坝村没有水井,毛泽东同志便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最后解决了吃水困难问题。通过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感恩和珍惜,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第三类,弘扬劳动之美的课文。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文本介绍了赵州桥作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石拱桥的最大原因,就是其独特的建筑构造,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与辛勤付出,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体会到劳动之美,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材解读中整合劳动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12册,经过梳理发现,每一册教材中都含有显性的劳动教育要素,也有隐性的劳动教育要素;有散点的劳动教育文本,也有整合的劳动教育单元。基于此,教师在教材解读过程中要善于灵活整合文本,从而达到语文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双向落实的最佳教学效果。此外,在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段及认知发展规律。当前较好的方式为梳理整合同一册教材中典型的劳动教育文本,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利于学生深化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养成坚持劳动的好习惯。

以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该册教材中有8篇含有劳动教育内容或要素的阅读课文,分别为《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乡下人家》《千年梦圆在今朝》《芦花鞋》《清平乐·村居》《宝葫芦的秘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而这8篇阅读课文又可分为理解劳动内涵、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以及养成劳动习惯的四个劳动教育维度。教师在教学中,可将这些内容整合成一个独立的劳动教育单元,置于学期末进行集中教学,这样既不影响教材中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教学,又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发展,这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均有帮助。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劳动的教育。”[6]而颂读、感悟、练习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方法。基于此,阅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从读、悟、感三方面入手:

1. 通过韵律朗读感受劳动之情

例如,《悯农(其二)》《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均是带有非常强韵律节奏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范读、名师跟读、表演等形式,带领学生划分节奏并进行诵读,学生通过感受朗读中的音乐美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美。

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劳动之涵

例如,在《千人糕》一文中,教师可在导入中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这时学生会问:“千人糕是什么?”“为什么叫千人糕?”教师借机提示学生通读课文就可以知道创作千人糕时是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所以才叫千人糕。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很多很多”,就能懂得“原来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从而理解劳动的深层内涵。

3. 借助课文插图感悟劳动之美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会配上相关的插图。插图是一种“非连续性阅读文本”,在静态中反映文字所表达的部分情节或形象。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在大脑中通过画面的映射,对文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有效补充,能更直观地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精神。例如,《大禹治水》一文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大禹和百姓们疏通河道的过程。但此任务工程量浩大,且古代的工具也没有现代工具这样丰富,二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因此,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大禹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深对劳动的热爱。

(四)在课外阅读中强化劳动教育

阅读仅靠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达不到小学生阅读量要求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低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教材学习和阅读课外读物融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时设计课外延伸链接,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等。

此外,为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与认识,感悟劳动之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劳动方面的课外读物。例如,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蚂蚁和西瓜》《朱家故事》等绘本;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阅读《俗世奇人》等小说或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一些课外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古诗、名人故事等,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推荐、个人分享、作品集展示等方式进行反馈,在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加以引导,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今后参与劳动实践打好基础。

(五)在课后评价中落实劳动教育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而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反馈,为教师日后的教学工作安排提供改进措施和指导。基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进步。此外,教学评价还能够针对学生的进步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积极评价的刺激与强化,可以加强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其劳动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通过开展读书交流、征文交流、朗诵交流和演讲交流等活动,对学生劳动认识和劳动情感的发展进行评价。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征文交流,既为学生写作创造了情境,又可通过文字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通过朗诵交流,可以在韵律朗读中感受劳动之情,将音乐美与劳动美融合在一起。演讲交流,可以通过视频微演讲或现场演讲的方式展开,录制后可利用班级群或其他网络传播方式向全校进行展示与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以上活动的开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劳动,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魅力。总之,教师应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阅读进行积极反馈,以有效落实劳动教育。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的技能。教材中涵盖的劳动教育要素,表明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已经是一种趋势,语文阅读教学更要担负起融合劳动教育的责任。为合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要素劳动文本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热爱劳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