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为平,潘小非
成都体育学院前身为创设于1942 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至今已走过80 载春秋岁月。历经积淀更新,学校已从创办之初仅培养体育师资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拥有教、医、文、管、经、艺、史等7 大学科门类,本硕博人才培养全覆盖,在籍学生万余名的国内外广有影响的高等体育学府。学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的体育事业与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奋力迈向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壮丽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全校庆祝80 华诞之际,回溯学校发展历程,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具有特别意义。
20 世纪30 年代末中国的高校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出现了若干所国际高水平大学,如1937 年北大、清华两校的国际排名均已在世界前100 名之内,虽然其教员仅200 名左右[1];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高水平高校和工厂随国民党政府内迁,一时间四川人口剧增,“名校”林立,体育师资严重不足,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正诞生于这一时期。20 世纪40 年代,战争频仍、政局动荡,办学匪易。据曾于1947 -1949 年担任过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之职的李德炎先生回忆:“这所学校在1942 年开始筹建,校址确定设在成都,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拟定由当时四川省立重庆大学体育科主任程登科任校长,并按计划于1942 年春季正式用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名义向外公开招收了第一期师资学生,准备在成都开学成立”。[2]但恰逢1942 年重庆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重庆大学体育科亦相应得到扩充,程登科不愿离开重庆大学,一直未就任;这种情况下四川省教育厅只得改变计划,商得重庆大学同意,把用“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名义招收的第一期师资班,改名为“四川省体育师资训练班”附设于重庆大学体育科[2],这一“波折”给似乎是看似寻常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增添了一些不寻常。由于社会舆论反响强烈,同时也确因其时体育师资匮乏,四川省政府又于1943 年重新任命刘昌合为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并在蓉择址新建[3],但“新建”过程也很坎坷,一年多的时间内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不得不借址办公,直到1944 年2 月四川省政府才决定暂拨成都市五世同堂街省立成都中学一部分校舍,作为临时校舍(因省立成都中学当时疏散在外),学校的校具、教具也多系东拼西凑而来,运动场则是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成都东校场辟了一角。1944 年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在成渝两地招考一年制师资班和二年制专科班各1 班,共60 名学生,终于得以正式办学。但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学校的命运颠沛流离,在1944 -1949 年短短的几年间四易校址、三易校长(另有钟季卿曾于1947 年8 月-9 月间短暂代理) 。但尽管艰辛曲折,初创期的历任校长如刘昌合(1943.09 -1945.01 任职,曾在美国春田大学进修体育)、袁浚(1945.02 -1947.07 任职,曾在德国柏林国立体育大学留学)、李德炎(1947.10 -1949.12 任职,四川大学体育系毕业,曾任四川省教育厅体育股长、体育督学之职)等都从他们各自的教育理念出发,以体育师资培养为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努力,由此孕育了成体校训和校风的精神基因,时任四川省主席张群为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第一届二年制毕业生同学录题写了“行健不息”,为今天成体“校训”的由来之一。
1949 年12 月底,成都宣告解放,在新中国的天空下,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也迎来了新生。1950 年1 月9 日,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军管字第1 号令批准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为接管学校。9 月28 日,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商字第5983 号文通知,南虹艺校体育科的学生并入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1 月10 日,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厅教秘字7046 号通知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1 年成都体育专科学校迁至南郊公园侧(原私立甫澄中学校址,即现址),开始步入稳定办学的轨道。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一度为全国唯一的体育专科学校,主要设有中级3 年制体育科和小学师资训练班,汇聚了以著名武医专家郑怀贤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师资。1952 年间,学校受时任西南区教育局和西南行政委员会体委的委托,承办了西南师资训练班和西南体育干部训练班,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南地区体育事业起步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影响不断扩大。鉴于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专业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大潮下,专门体育院校的建设很快被党和国家提上议事日程。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启了大区布局设立高等体育院校的进程。1952 年11 月8 日新中国的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今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1953 年开始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中南体育学院(今武汉体育学院)等相继成立[4],1953 年10 月20 日,高教部(53)号厅秘苏字第380 号文宣布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南体育学院,1954 年3 月10 日,西南体育学院举行了成立大会。
西南体育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正式融入了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大格局中。一经成立,学校积极健全完善组织机构,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选送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学校于1955年12 月邀请苏联著名体育教育专家凯里舍夫来校讲学,实践苏联的体育教育思想,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1955 年学校篮球队获成都市大专院校篮球联赛男子组冠军,足球队获成都市足球锦标赛冠军,甩掉了旧中国带来的“零专”的帽子。1954 年开始出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大区建制被取消[5]。原由大区体委领导的体育学院均改由国家体委领导,各体育学院随之改名。1956 年2 月2日,高教部(56)教指崔字第29 号文将“西南体育学院”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57 年7 月,学校开始招收体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学校正式步入本科院校行列。
1957 年10 月,胡晓风同志到校担任党委书记之职。胡晓风同志早在1938 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学生时代就深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影响,对教育问题颇有见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团中央军事体育部副部长,期间他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理念,很快形成了对“体育”的新理解与新认识。胡晓风同志到校任职后,进行了“一院两制”即专科3 年制、本科4 年制的教育整体改革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一专多能、一精多通”的学生培养要求。具体包括:第一,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第二,全面学好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举重、游泳6 个主要项目,具有这6个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工作能力,其中有1 个单项达到或接近一级运动员水平,有三五个单项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第三,培养学生组织竞赛活动、担任运动项目裁判和管理场地设备等方面的能力[6]。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系列改革取得鲜明成效。1958年9 月学校成立附属医院①四川省高教局(58)高秘字第668 号文 成都体育学院档案室藏。;1960 年2 月增设运动保健系,学制为4 年制本科,主要培养骨伤医生和教师②国家体委(60)体学字第7 号文 成都体育学院档案室藏。;1960 年3月,经四川省委宣传部(宣字54 号文)批准《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创刊;4 月,经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成立了科学研究所,下设运动医学研究室、运动训练研究室、理论研究室和民间体育研究室(经国家体委批准,1962 年原民间体育研究室更名为体育史研究室)。这些机构的设置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很快在运用中医药物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等方面,形成研究优势与特色;体育史研究室汇集了李季芳(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一批国内著名的学者,整理和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体育史料集,并翻译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外体育史专著,在新中国体育史学科发展中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在郑怀贤教授、王树田和肖应鹏等一批武术名家的引领下,学校的武术学科影响较大,1956 年3 月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临学校视察,将学校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称为“成体两枝花”。
总之,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体育院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胡晓风同志对学校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以《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决走自己的道路》为题,于1965 年6 月28 日在《体育报》全文发表。同时,学校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为“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老一辈以心为镜、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更打下了成体精神的最初烙印。根据统一安排,1961 年四川省高教局(61)高办计字第095 号文决定,将重庆体育学院与成都体育学院合并。重庆体育学院大部分教学行政人员以及1963、1964 级和艺术体操班(中学)学生300 余人并入成都体育学院。自此学校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单独建制的高等体育院校。1966 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学校亦未能幸免,正常办学秩序受到冲击甚至被打乱,直到1977 年恢复高考后学校的本科教学及运动训练等才得以逐渐走上正轨。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变革与重构”成为时代的强音。“好风凭借力”,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学校锐意改革,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
首先是教育教学领域,1977 年恢复高考后,学校在总结文革前后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修订教学计划,摸索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认真搞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加强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加强教材建设,继续编好教学参考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照术科专选项目的形式,在1977 级和1978 级学生中开始进行“理论专选课”试点班,开设了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化学理论、心理学、体育理论、体育史、教育学等专选课。此举为探索更好地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提供了新经验,也为学校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受到了国家体委的肯定并在各体育院校予以推广。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高度重视体育院校的行业特色,不断致力于提升运动竞技,实行“运动项目代表队”制,并出台了《竞赛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6 年运动训练专业开始招生,1987 年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先后设置手球、软式网球、艺术体操、散打、击剑、举重、田径、水球等项目;1989 年学校的武术专业开始招生;这一时期,学校成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的体育史、运动医学(中医骨伤)和武术方面的特色更加凸显。1983 年受国家体委委托,学校举办全国体育史教师进修班;1985 年经国家体委批准学校成立体育史研究所①对“关于建立体育史研究所的申请”的批复([1985]体科字77号)。,时为国内体育院校中唯一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创办体育史助教进修班②[1985]体科字4 号文转发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申请试办助教进修班的批复([1984]教师训办字86 号)。,1987 -1988年间又与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两期体育史干部培训班,这些进修班和培训班在学校的举办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体育史学科的优势,同时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体育文史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体育史的影响力,这一时期造就了李季芳、周西宽两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周西宽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一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1988 年至1993 年间,以学校一批中青年学者为主,编撰的《现代体育科学丛书》(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好评,对我国的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等新学科建立起到了开拓性作用;经不懈努力,学校的中医骨伤科专业(后在1998 年专业目录调整中更改为“中医学”专业)于1989 年得到了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并获得医学学士授权资格③[1989]教高字20 号文、26 号文。,结束了学校该专业长期未进入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布点计划的历史,也使得学校成为了国内外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拥有医学学士授予权的学校,极大巩固了学校“体医渗透”的办学特色。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辐射到了研究生教育中,1979 年,学校在全国体育院校中率先开始招收体育史及体操研究生;1984 年,在全国体育院校中首批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日益高涨,我国体育呈现出大众化、社会化、市场化、商业化趋势,学校积极顺应这些趋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教育专业下增设社会体育方向,以满足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学校更是积极抓住国内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拓展学科布局,新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门类,新开设了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等专业,使得学校在学科布局上突破了一段时间以来较为单一的局面,丰厚了学校“体文结合”的办学特色。
这一时期,学校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6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特别是学校提炼总结的“以体为主,体医结合、体文渗透”的办学特色得到广泛的认同与肯定。研究生教育也成绩斐然,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特别是2009 年被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学校的发展空间得以进一步拓展。
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学校顺应发展趋势,强化特色、内涵发展,攻坚克难,砥砺深耕,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首先是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过艰辛努力和扎实推进,2013 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体育学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国学科评估中,2013 年学校体育学处于全国并列第五、2017 年并列第四,进入A-,居西部地区第一;新增了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等硕士学位授予权,新增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翻译、文物与博物馆、旅游管理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体育学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启动了“运动医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附属体育医院跻身“三甲”并被批准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其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一时期学校一方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特色,不断优化调整、增设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达22 个,跨7 大学科门类;这一时期,学校高度重视体育院校的“体”的特色,全面恢复了一度停办的各运动项目代表队,多个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运动项目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还持续不断优化项目布局,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竞技体育的能力。竞技运动成绩不断提升,代表国家及四川等省(市)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成绩均有所突破,再次实现了奥运会获得金牌的梦想。
这一时期学校的科研优势继续彰显,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水平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国际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论坛”“国际体育新闻传播论坛”等为代表的有国际品牌效应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创办了全国唯一的运动医学类英文期刊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在两年内实现了被Scopus、PubMed Central 等重要数据库收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再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来源期刊;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获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研究中心获批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体”特色的学术交流精品平台逐步推出。此外,学校多元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服务“奥运争光”战略中,依托运动医学优势助力国家短道速滑、射击射箭等诸多代表队摘金夺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学校不断拓展在健身科普、体质监测、健康智库、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主动适应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新要求;学校还充分发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参与了国家体育宣传“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体育文化与宣传发展“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还主导成立了排球、足球、网球、运动舞蹈、搏击、体育产学研、冰雪等项目(领域)行业协会,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行业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入亚洲精英体育联合会,举办多次跨文化交流活动,推进与“上合组织”的合作,成立了“上合马拉松训练基地”“上合体育与运动康复研究院”及“一带一路国际体育院校联盟”等;与欧洲、美洲、亚洲18 个国家和地区的30 余所高校及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批与美国南印第安纳大学举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教师海外进修人数不断提升,学生国(境)外交流项目和人数大幅增长。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2 +2”“3 +1”与“2 +2 +1”“3 +1 +1”联合培养体系和学生长期互换学习交流培养项目,获得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在招收留学生教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破除制约学校长远发展的瓶颈,学校还于2013年正式启动整体迁建工作,现整体迁建一期项目一批次工程(教学楼、实验楼、核心区架空层)竣工。
今日“成体”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战火纷飞的离乱岁月颠跮前行,在新中国的旗帜下乘风破浪,80 年的办学征程中,一代代成体人自强不息、务实奋进,谱写了一首首艰辛与收获交织的壮丽诗篇,积累了值得坚持与坚守的办学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工作同样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7]。在2018 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九个坚持”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从成都体育学院80 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建校初期,学校只是勉力维持,1950 年成都解放之后,在新中国的旗帜下,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才得以逐步步入规范的办学之路,并在之后发展中植根西南,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不断回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坚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在服务于国家与地方发展的同时,自身不断成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8]。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我们要坚持放在首位的办学经验、更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使命和要求,特别是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百年未遇之大疫情,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党组织的建设,才能确保我们能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情况,推动学校不断跃上新台阶。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传统职能之一,80 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一方面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为国家和西南地区的教育和体育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体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学校始终高度重视践行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责担当,始终紧跟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80 年的办学历史亦是一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历史,这一过程学校不断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20 世纪70 年代学校曾多次选派师生深入川内各地开办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学校师生较高的运动技能和思想素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在国家体委管理下,积极进行“教、科、训”三结合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依托学科优势在奥运科技攻关和医疗保障方面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2001 年划归地方主管后,学校在服务面向上做出调整,提出了聚焦体育、教育和健康事业,兼顾相关行业,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的定位,在坚持服务国家体育事业重大需求的同时,主动融入地方高等院校布局中,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体育”趋势,突出“体育+”和“ +体育”的专业特色,提升培养质量,为四川及西南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专项能力强、适应面广的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并逐步成为四川竞技体育在全运赛场上的重要力量;积极服务地方的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方面亦可圈可点。如,多年来,学校持续在四川省21 个市州的近100 个区县乡进行“我锻炼、我健康”科学健身巡回演讲,惠及全省百余万人等。近年来,学校则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及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历史机遇和战略契机,积极融入、精确定位、主动作为,学校的贡献力不断提升。
改革创新是一项事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如前所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学校进行过“一校两制”教育教学改革,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重视改革创新,如20 世纪80 年代初的“理论课专选”试验等,均取得良好的反响。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党和国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教育、体育改革的新方略和治蜀兴川的新跨越等新机遇,分析新时代学校发展环境、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提出用好综合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优先提升学科建设的牵引力,优先提升综合改革的驱动力,优先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作为奔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三驾马车”,作为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动力组。
80 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凝练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传承、创造和积累的风格、气质与传统;注重构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通过精神驱动促进整体事业的发展,一代代成体人扎根西南,形成与守望着“坚韧不拔,务实求真、和谐包容,自强不息”成体精神,推动学校不断成长;形成了“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严格、严谨、精心、精良”的教风和“勤学苦练、自信自强”的学风;“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已成为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遵循”,这些都是“成体”竞争力所在,近年来学校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仪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典礼仪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讲好成体故事、传播成体声音,学校官微影响力日益扩大;不断巩固与丰富“成体大讲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和平台;培育师生共同价值观,增进师生员工归属感,汇聚了凝心聚力推进事业不断竞攀的成体精神力量。
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校始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高水平师资力量,如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教授、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体育史专家李季芳教授、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周西宽教授、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习云太教授、著名艺术体操专家蒋美珍等。近年来,学校更是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至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以“师”为先,按照“四有”标准,打造优良师资,厚植人才资源根柢,加大了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日趋良好,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80 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基于自身独特的历史积淀,以坚定的办学自信,有所为,有所不为。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即在体育史、武术及运用中医药物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为学校形成“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奠定了学科基础,之后学校不断坚守,逐步形成了成都体育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 世纪90 年代,在商品经济等冲击下,国内一度出现“史学危机”,但学校能始终坚守“体育史”学科特色。进入21 世纪后,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机遇,增设了一些新专业,也做到了不盲目求大求全,始终把“体育”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始终坚持扎根体育特色发展。2006 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学校提炼总结的“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广泛的认同,同时也深刻体悟到,办学特色需要凝练,需要创新与丰富,也需要以定力和勇气予以坚守。唯其如此,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成体烙印的特色之路。
这些经验是几代成体人踔厉奋发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未来发展中值得坚持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走过80 年的成都体育学院即将在蓄势待发的成都东部新区开启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崭新航程。回望80 年看似寻常却坎坷辉煌的征程,作为当下奋斗者,我们深感自豪与荣光;展望未来,也深感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面对党和国家及地方对学校的要求,面对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我们面临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不容懈怠,唯有奋发。
前瞻和科学的办学理念是确保学校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面向未来首先要进一步明晰办学理念及思路。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放在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即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我校要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型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置于核心地位,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世界面临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挑战,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加剧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才能应对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才能确保学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人民满意大学正确道路前行。要坚持以“本”为本,夯实基础。要坚守高等学校的本质职能,切实把本科教育置于学校的核心和基础地位,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以“用”为上,彰显优势。要坚持从学校“应用型”定位出发,进一步全面建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彰显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要坚持以“特”为翼,铸就品牌。就是要坚持以鲜明特色带动学校整体上台阶的理念,以学科专业特色为先导,以人才培养特色为主体,进一步铸就“成体”品牌。要坚持以“师”为先,厚植根柢。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的理念,按照“四有”标准,打造优良师资,厚植支撑学校发展的人才资源根柢。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融入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中,融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中,推动学校事业新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校有三项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其中之一。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须植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入推进“教育固本工程”,坚持以“新文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更新、多方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专业质量保障”等专业发展长效机制;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一流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五类课程体系,努力建成具有成体特色的优质、跨学科“一流本科课程群”。在建成智慧校园的背景下,优化教学资源,持续推动“课堂革命”,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常态。
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建设,进一步筑牢以体为本,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实施“体育学登峰计划”,推动运动医学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凝练特色、加速新闻传播学建设,力争在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取得突破,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及与建设单位的工作关系,构建符合校情的学科管理体制机制。要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完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和配套制度,强化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督导、监测与评价,并积极整合国际合作办学资源,多渠道实施研究生留学双向培养项目,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人才筑垒”工程。明确校院两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职责,学校重在管师德、把结构、出政策及创条件;强化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责;加大集聚高层次人才力度,给学科领军人才成长创设更多空间;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及早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加强学科团队建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通专结合的培训专家库,打造集线上线下、覆盖各发展阶段的多功能师资培训平台,加强人文关怀和生活工作条件改善力度,为各层次师资的成长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助推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深化科研平台建设及其协同创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体育史研究所、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中华国术院等已有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学术引领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产出。建设完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机构建设,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在标志性、代表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破。
要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离不开融通中外。未来学校要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争取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及同类高等院校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构建国际交流新模式,深抓国际、国家等高层次项目,以“上合组织”相关项目,“一带一路国际体育院校联盟”等为平台,进一步探索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国际合作及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拓展新模式。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工程。在海外建立教学训练中心、基地或分校。积极推进与国(境)外院校深度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合作新路径,探索建设国际化研究合作平台;面向全球引进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留学生培养力度。
进一步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司局和运动项目中心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奥运科技攻关及医疗保障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打造国家级体育科普基地、青少年运动项目文化研学基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建立数字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探索建立“体教融合示范校”。全方位融入成都新区建设,成为成都东部新区的“锚机构”。整体迁建后的学校应充分践行服务社会功能,担当“锚机构”角色,深度融入成都东部新区的腾飞及在成都实现从“世界赛事名城”到“世界体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历史跃迁中,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多元的支持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支撑,为此今后及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快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架构,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优势,形成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和授权机制;注重激发二级学院“中场发动机”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决策咨询机制,遴选校内外优秀专家组建决策咨询委员会,对学校全局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事项等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学术、职称、教学等专项委员会效能。进一步明晰学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明确各委员会职能,完善和规范其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教代会、共青团、学生组织、党外代表人士等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机制,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要持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探索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平台,不断凝练“成体”文化和精神新标识和新表达并有效传播,汇聚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力量。
回望从来就是为了“前行”,当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迈向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双一流”建设及四川省进入内陆对外开放前沿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推进,成都打造“三城三都”等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征程辽阔,使命光荣。有80 年的赓续传承与积淀更新,有全体成体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相信不远的将来,在成都东部、在三岔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中,一所现代化的体育大学将会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