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先兵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习得,也要关注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构建“思维场”,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要以问导学、以问激思,让学生在分享探究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尊重差异,因学而教,让每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组建小组,分享体会、碰撞智慧,让学生形成深度的理解;构建情境,增加语言输入,发展语言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高阶的思维发展离不开持续追问、系统解答,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问题,形成有序递进的问题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在标题处提问,借助标题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抓住核心内容,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也可以在线索的脉络处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问题链,使其体悟文本的内涵,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比如,在学习译林版八上Unit 3 A day out的Reading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提问学生:“How can Linda’s mother know more about the trip? Who put the photos on the Internet?Why did Linda feel bored with the journey to the park? Why did Linda enjoy herself after she got into the park?”借助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交流,从而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要避免随意问、简单问、琐碎问,增加问题设计的广度,立足于问题的知识线、活动线、能力线,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教师要围绕知识线,按一定的逻辑层次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知识,使英语知识学习变得更加具有条理。
教师要围绕听、说、读、写、看等方面的技能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指向词汇的运用、句型的交际、语法的练习、语篇的理解,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教师可以选择情境会话操练、造句训练、任务阅读、美文赏析等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 6 Welcome to the unit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让他们围绕电视的话题创编对话,通过创编对话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聚焦教学目标,设计有关联、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学习语言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可借助问题生成新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提升技能。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关系,如并列、主次、因果、总分等关系,教师要从整体上设计,使问题变得更有探究价值与吸引力,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 5 Art world时,教师可在课前问学生“Do you like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各自喜欢的音乐的特征,从而降低听力的难度,使学生不再惧怕听力练习。
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使其学会运用语言知识。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判断与交流活动,促进学习方法的迁移,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单元内容的整合,创设主题情境,引领学生参与互动、建构、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情境进行自主交流,增进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
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教师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主题语境,引导学生准确、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在主题情境中,学生可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调动自己的感官参与,形成多视角观察事物、多维度表达观点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交流,能在临场发挥中增强语用技能。
教师要借助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表达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教师可引入短视频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从而拓宽他们的学习渠道,让他们通过看、练、说等方式加强语言输出,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借助短视频,能学习地道的表达,准确地运用语音、语调进行交流,进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不同,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推动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逻辑思维等状况,并对各方面进行量化的测评,比如高于80分的为A类,介于80分与60分之间的为B类,低于60分的为C类。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重新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层。教师可将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将同质学生分为一组,为他们安排贴近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或将异质学生分为一组,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促进观点的碰撞,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发展水平合理地安排进度,如引导学优生探索高层次的语言知识,为他们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而学困生的基础薄弱,较快的进度使他们难以顺利吸收所学的知识,对此,教师要采用“缓步子”的策略,放慢教学节奏,以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将其进行合理拆分,让学生逐一突破,从而增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帮助他们夯实语言基础。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 7 Films的Reading “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时,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要求C层次学生完成表格填写,里面包含奥黛丽·赫本出生和去世的时间,还有她的作品和所取得的成就等内容;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出一些需要在文本中找答案的问题并让他们判断句子的正误,对错误的句子加以改正;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提供一篇缺词填空题并让学生思考“What made Audrey Hepburn successful”。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语言技能与认知水平,有效把握问题的难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自信。教师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对C层次的学生可以就单词进行提问,让他们默写单词、朗诵语段;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背诵文章内容,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向他们提出有难度的语法问题,让他们参与角色扮演,融入自己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既能避免C层次的学生因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又能避免A层次的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合作学习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协作中解决问题、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采用话题导入,抛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并踊跃投入后续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话题交流,让学生沉浸在讨论的氛围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教学译林版八上Unit 5 Wild animals中的“Integrated skills”时,教师让学生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有的学生说:“We mustn’t hunt wild animals and we shouldn’t buy fur coats any more.”有的学生说:“We should build more nature reserves for wild animals.”由此可见,话题的探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交流,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语言学习。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读共研。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可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向其他学生分享阅读方法与策略,展示自己的观点、探讨存在的问题,使小组同学的阅读能力获得提升。针对学生的薄弱处,教师可通过对关键词的勾画、文章重点内容的标注等方式,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合作共读能突破学生的阅读障碍,帮助他们准确地找到问题答案,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很多初中生因为缺少开展英语口语训练的家庭氛围,所以听说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增加学生参与听说活动的机会,为他们创设听说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学互练活动。由听说能力强、组织能力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地参与听说训练。在某一成员的表达、听力存在困难时,其他同学要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反复练习提升他们的听说能力。
总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化、分层化、协作化、情境化的策略,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场景,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他们的多元表达,让学生在生动的语境中提升素养,发展语言思维,进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