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质疑深思的真实场域

2022-02-23 08:11钱玉娴
幸福家庭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交流情境思维

■文/钱玉娴

质疑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无疑、生疑、释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借助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推动学生思考、交流,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在生疑、释疑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考虑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分组方法

(一)激发主体意识,融合自主共学

每个学习个体都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等,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独立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关系。例如,在学习苏科版“绝对值”这个知识点时,教师结合数轴让学生说一说“+5”和“-5”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经过观察、讨论,认识到“+5”和“-5”虽然分别在原点两侧、符号不同,但它们都与原点相隔5个单位长度。在探究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与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多少?0的绝对值是多少?负数呢?”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得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二)丰富合作形式,促进师生交流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打好同桌、小组、集体交流的“组合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九下“正切”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利用图片导入课程,并询问学生:“图中哪个台阶最陡?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对话,让他们实现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然过渡。

(三)差异分配小组,促进思维碰撞

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实现优势的互补和思维的碰撞。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合理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二、坚持对话互动,丰富对话形式

(一)营造平等氛围,珍视学生表达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允许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解读,允许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与表达。教师还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鼓励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展开互动,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九下“抽签方法合理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合适的情境,对学生说:“某班用抽签的方式,在甲、乙、丙三位组长中挑选一位,代表该班参加学校的卫生检查,你们认为采用抽签的方式对三位组长来说公平吗?这种方法合理吗?三位组长对谁先抽谁后抽展开了讨论。甲认为先抽的可能性最大,有‘中’与‘不中’两种可能,抽中‘中’的概率是乙认为如果‘中’签被先抽的人抽走了,那么自己抽中‘中’的概率就是0;丙认为第2个抽最好,无论前面抽‘中’还是‘不中’,自己都有的概率。请结合三位组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在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中很好地理解了所学内容。

(二)展开探讨交流,实现多元对话

教师要根据学生质疑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展质疑式的问题活动,让学生在表达观点后交换意见、印证观点,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上“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x-3、y=-x-3、y=2x、y=-2x、y=2x+3、y=-2x+3”的图像,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像的特征尝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在画出函数图像后,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一次函数y=kx+b(k≠0),增进了自己对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

(三)明确小组规则,提升对话效果

对话是师生共享信息的有效途径,小组对话中既要有明确的分工,也要有一定的对话规则,如在交流和汇报时不走神、不说笑、不插嘴,以增强小组对话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商讨与制定,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通过共学实践与探讨交流达成共识。

三、借助思维碰撞,发现多样问题

(一)呈现多样手段,促进思维碰撞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并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教师还要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手段去刺激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表达、交流和展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下“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在纸盒中装了10个乒乓球,其中黄色的有2个,白色的有8个。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摸出1个球,摸出的球一定是白色的吗?摸到白色的球是什么事件?摸到白色球与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一样吗?”最后,教师让每名学生从盒中摸出1个球,并记录下颜色,再放回纸盒摇匀,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呈现了一个转盘,让学生猜想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到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对可能性的大小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二)多元呈现问题,激发探讨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的交流氛围,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分享与探讨,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上“平面直角坐标系(1)”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x轴是如何分割平面的,分割后的上下两部分点的坐标分别具有什么特征”,并引领学生进行探讨交流;接着,教师为学生呈现A、B、C、D四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即A(2,-3)、B(-2,3)、C(2,0)、D(0,-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点的坐标;最后,教师提出问题:“点P到x轴的距离是2,到y轴的距离是4,则点P的坐标是多少?”一名学生回答点P的坐标是(4,2),其他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的点不止一个,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各有一个。”通过质疑、交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三)提供明确指向,培养质疑能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探索指向,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某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出了如下的数学题:二次函数一般式y=ax2+bx+c(a≠0)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y=2x2+4x+4,试求出a、b、c的值。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比y=ax2+bx+c(a≠0)与y=2x2+4x+4两个二次函数,后者有具体的数字,我们可以将其进行配方,先将抛物线y=2x2+4x+4转化为顶点式y=2(x+1)2+2,然后将其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右平移2个单位,就能得到抛物线y=ax2+bx+c。”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指出逆向思考问题有时比正向思考来得更加简单,让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四、借助辅助工具,刺激多重感官

(一)运用多种工具,增进学习感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辅助工具,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九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太阳从海平面逐渐升起的画面,并将其简化为直线与圆的关系,让学生说一说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圆有几个交点。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二)丰富学习体验,吸引学生注意

多媒体能给学生带来多种场景、多种色彩的视听刺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数学家的故事、提供具体的场景、呈现三维立体的图片。以可视化的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感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培养思维品质

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设计,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应有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五、创设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方法探究

(一)设计学习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一张8开纸最多可以折几次,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验证自己的猜想。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为多少毫米。若每层楼高3米,可以达到多少层楼高”,这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情境引情,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境体验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情境的使用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猜想,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创设多样情境,引领学生发现

教师要依托现实问题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提出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呈现现实背景等等,引领学生探究、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揭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以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内化。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提供质疑深思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去发现、对话、分析,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交流情境思维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