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娜
(黑龙江省绥化市委讲师团,绥化 15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重视农村人口流动问题,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的数据,黑龙江省十年流失常住人口646万人,为人口流失第一大省,相当于其他5个人口净流出省(区)的总和。绥化市十年流失常住人口166万,占黑龙江省25.7%,为人口流失第一大城市,平均每年流失16.6万。绥化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对绥化市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农村人口流动指农村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事自己家庭农业生产之外的生产,或离开户籍所在地从事农业生产而发生的流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截至2021年底,农村户籍人口389.4万,其中177.8万人常年不在农村,占45.7%;农村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常年外出的劳动力1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7.1%。乡村人口变化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幅度较大。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村屯人口都低于30%,到了冬闲季节人口能够恢复到50%左右。农村房屋闲置比例较高,目前全市集体土地房屋共66.6万户,其中季节性闲置房屋近9万户,长期闲置无人居住房屋2.2万户。二是农业现有劳动力下降较快。全市农村户籍人口389.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517.5万人)的75.2%;农村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常年居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7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9%。从调查数据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50%以上,有的农村达到70%~80%。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七普数据,绥化市60岁以上人口(89万人)占比23.7%,65岁以上人口(58.9万人)占比15.69%,分别高于2010年11.55%和8.39%,分别高于全国5%和2.19%。四是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较大。全市农村常住人口(211.6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389.4万人)的54.3%,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差距增大趋势愈发明显。
农村人口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自然因素影响。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的省份,冬天又冷又长,资源匮乏,必然造成农村人口向资源环境更丰富的地区流动。而且,随着土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二是经济因素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承载就业空间小,必然造成农村人口向就业机会多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比如,绥棱县对外输出劳动力9.4万人,其中县域内二、三产业仅吸纳2400多人,占2.6%。经济收入的差距,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比如,一对青壮年夫妇到南方打工,年收入一般在8~10万元,但若在家务农要想达到这个水平,至少需要经营旱田400亩,或者经营水田200亩,只靠户均不到20亩的承包地,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三是社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与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及公共设施建设能力等密切相关,重点是“一老一小”的公共服务问题。“一老”:以兰西县为例,全县农村社区养老人数仅526人,养老院养老人数仅453人(大部分为农村五保老人),两者加在一起不足农村老年人口的3%,照料、医疗等服务难度很大。“一小”:目前,绥化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322所,平均每个乡镇不到2所,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17.9万人,五年减少了近5万人。
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如下。
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劳动力输出开展得越好、人口流出越多的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到域外工作,离土又离乡,可以实现“走一富二”,促进了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绥化市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为416.7万亩,2021年为1375万亩,十年增加958.3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已是大势所趋。推动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随着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也倒逼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强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使一批有技术、学历高、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农民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
二是优化了农民收入结构。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绥化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四项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此带来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也促进了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目前,全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超过了40%,绥化市未来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是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创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能获取更多收益,同时也为农民返乡创业积累了更多的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条件,在劳动力外流务工的同时,一批农民工、大学生等团体的返乡创新创业也在逐渐开展,这是城乡间资源要素合理、良性的双向流动。虽然这种双向流动的趋势目前还不明显,但是一旦条件成熟,返乡创业必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村人口流出对乡村振兴的不利影响主要如下。
一是影响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劳动效率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弱,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是公共资源严重浪费。常住人口少,且居住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必然造成资源配套的浪费。在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物流客运和网络宽带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越边远的乡村服务人口越少,投入成本越大。
三是为乡村治理带来难度。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村两委干部和村组长年龄老化、学历普遍偏低,并出现“难选”“难留”等问题。同时,由于人口的大范围流动,增加了管控的难度,造成社会治安等风险。
四是对区域经济生态造成严峻挑战。绥化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人口外流,特别是最具消费潜力的青壮年人口外流,造成市域整体消费能力低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同时,青壮年人口外流,也造成本地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难题,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是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由于近几十年绥化市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年轻人口不断萎缩,年轻人养老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前往城市工作的独生子女,几乎没有精力照顾年迈的父母,这种压力在未来五到十五年将越来越突出。
当前,农业农村正在推进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在政策层面、措施层面,更重要的是在观念层面。要想改变过去政策措施“就低不就高”的兜底状态,就要以更高的格局和眼界,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农村人口流动趋势。
一是发展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通过抓项目强产业。黑龙江省要发挥寒地黑土优势,由于东北地区具有冷凉的气候、优质的土壤、有利的灌溉等优势,农副产品的品质、营养比其他地区更高一筹,所以要延长粮食生产产业链条,拓宽粮食增值空间,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运用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家谱招商,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化工、现代物流、汉麻纺织、机械电子、新能源、环保再生、文化旅游等产业。比如,绥化市兰西县创办了全国首家油豆角产业研究院。绥化市已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江苏福建商会洽谈建设闽商食品产业园,不断向生产加工高端食品的方向迈进。
二是围绕乡村本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认真总结脱贫攻坚中的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做法,并推广复制。以绥化市为例,兰西县兰西镇永久村发展棚室叶菜、香瓜、松茸复套种技术,以订单销售,带动民俗旅游、观光采摘、农家乐等多项产业促农增收;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十四井村和望奎县厢白乡前惠五村创新实施以村为单元的土地“托管+”等办法实现促农增收。
三是鼓励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返乡创业。主动联系和鼓励有能力、有资金、有情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返乡创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强化融资、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努力破解返乡创业痛点和难点。应继续鼓励农民运用新媒体创业,县乡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扶持,帮助解决创业问题。比如,开淘宝店、网络直播等。
一是加快搭建技能培训平台。设立建筑产业工人基地,重点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建筑施工技能培训,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等多个工种开展技能学习,有效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后续伴随国家政策支持,农民可自发组织成立不同工种的专业分包队伍,确保农民实现创业增收。
二是全面提升技术培训水平。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与省内国企、本地实力民企的合作,签订用工框架协议,把技术工人优先向本省、本地企业输送,确保农民留在家乡创业,实现稳定生活。
三是全力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加快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的培养,不仅要立足于现有农民群体,更要广泛吸纳和培养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
一要治理好环境。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构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上持续发力,有序推进厕所、垃圾、污水、能源、菜园“五个革命”建设。
二要完善好配套设施。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完善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推进县乡公路改造、村屯窄路路面拓宽、危桥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推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农村电网、农村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要不断改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便捷。
三要营造好乡情乡风。要着力厚植乡村文化底蕴,构筑农民精神家园。立足乡村人情社会和熟人圈子的现实,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支持和保护回乡创业的各类人才,引导其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家乡建设、反哺家乡。
一要有效开展乡村规划。对全市村屯总体布局与微观设计、农村的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等各个方面进行超前谋划。超前谋划应不止于五年规划,而是要放眼于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十五年。
二要有效开展撤村并屯。这项工作政府必须积极作为、因势利导,否则造成的投入浪费和闲置浪费是巨大的,远远超过当前开展撤村并屯的投入。要科学规划、顺势而为、稳妥推进,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从绥化市来看,土地增减和土地综合整治两项政策对推进撤村并屯意义重大。撤村并屯一定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避免行政强制。
三要有效开展投资和建设。不能囿于现有村屯和人口“撒芝麻盐”,要根据发展趋势,科学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要素,未雨绸缪,避免浪费,千方百计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要构建系统完备的公共交通体系。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要致力于打通“市域交通毛细血管”和“市外交通大动脉”,持续增加并改善农村公路,继续向“消灭泥土路、改造坑洼路、打通断头路、拓宽拥堵路、建设环城路”上发力。
二要构建系统完备的医疗养老卫生体系。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增设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制定更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正向引导,多缴多得,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加强对失能、高龄老人的救助。针对农村老人居住分散、行动不便、报销不便等特点,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贴近农村老人开展医疗服务。
三要构建系统完备的教育服务体系。要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有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更公平、更有质量。良好的教学质量能让孩子踏实留在本地就学,最大限度地把父母留在本地就业。
四要构建系统完备的文化休闲体系。完备的文化休闲体系能让居民生活更有乐趣、更具质感。要不断向重休闲、提品位的方向发力,建设休闲文化公园和体育锻炼场所,让农民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