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赛金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在此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新常态。为了培养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教师需要进一步把握和落实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能够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努力。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的认同、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一定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良好人格的健全以及一定的责任意识,教师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之中转化和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意义,体现了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正确人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五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也各有侧重、各有指向,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教师需要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且遵循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成长中的我”为教学原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大生活和交往范围,将其作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从而根据“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主学习之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领悟这些教育主题,从而侧面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整体性。
国家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总纲、课程育人的蓝图,其强调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下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练习、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准确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标修订的内容,才能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才能在实践中具体落实。教师需要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立足学生实际,注重知识性与价值性有机统一,典型、适切,发挥了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解是落实的基础,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才能将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准确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为了落实促进理解,需要教师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
“教师要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力求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可知,教师要做到“讲道理”“重启发”“把方向”,还应当把学科理论观点、道理等讲清楚讲透彻,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遵循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这也带给了教师诸多启发。如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大胆整合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知行合一,以真实情境把握与生活间的关联。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学不仅是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更是开拓教师思维的过程,其取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创设新颖的情境、组织新颖的学生活动,将理性认识归还于学生本身,真实帮助学生获得实际发展。新课标也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着重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而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教师需要推进掌握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目标和课程内容较为相似,其需要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强调教师需要形成清晰的水平梯度,借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呈现学生学习成效,从而较为清晰且直观地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这也能够让教师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首先,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只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作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授而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情的研究,而没有充分帮助学生经历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难以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体验理解,并有效掌握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情感、学习水平和行为习惯难以和谐相处。其次,也有部分教师忽略了个人备课环节的准备,大多是照搬网上的教学案例或者是他人的教学步骤,从而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在教材编排体系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因此对学生学习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切入点难以抓住,使得教材只能够机械化的出现,无法将教材用好、用活、用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遵循道德与法治理论,紧扣道德与法治课标,坚持素养导向、目标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核心素养,注重发现、利用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精选有助于学习活动开展与目标达成的优质资源。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从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一定创新性,只为学生呈现了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引入,导致学生在初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便难以激发更多的探究欲望,也无法在探究学习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要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没有给学生留下部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此时难以探究认识所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个人的探究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学生在这一知识的学习环节,只能够按部就班地思考教师所出示的机械化教材问题,缺少对个人实际经验的融合,理解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含了其对国家政治的认同、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一定良好法制观念的形成、良好人格的健全以及一定的责任意识,教师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导向,以教学目标充分落实为依据,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灵活整合书本知识,利用好集体备课环节,从而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和其他教师的合作之中共享教学资源,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从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议题选取、作业设计等方面就《守望精神家园》进行全景集备。在集备中选取中秋晚会这一热点素材,通过集中研讨、分组合作,以寻月、赏月、探月做活动版块进行研究。此时,有的教师先展示了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设计;“以月形象为主题,通过趣味猜谜、神十四热点链接、公益视频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有的教师从单元立意、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四方面阐述《凝聚价值追求》第一目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到今日探月工程为切入点,以月为主题,以探月工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探月工程人物为事例,引导学生高扬民族精神。有的教师展示《凝聚价值追求》第二目的教学设计思路:以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的视频为切入点,引出对月形象的思考,以视频《百年奋斗为人民》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观点辨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本着依托六原则,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设计了本课的作业:“通过预习类、巩固类和拓展提升类作业,全面关注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发展,正确处理育分、育心和育人的关系,促进知行统一,充分诠释了作业设计独特的育人价值。”可见,教师在这一集体备课过程中对课题整体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认识到了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重视课题全景集备,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德育立意,提高学生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部分教师忽略了指导学生自主进行预习的环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粗略地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所要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新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在预习环节激发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提升教学道德与法治自学能力,提高个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有机整合教材内容,以“从李村河治理看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议题,让学生能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比如,在第一课时《正视发展挑战》的预习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引领学生直面发展挑战,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由于在讲解第二课时《共筑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挖李村河这一素材,那么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一些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课前预习环节知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从而将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追求化为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学生此时也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加深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使生态文明更立体、更深刻地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并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也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前提保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创设学习情境,强调学以致用。同时,在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育人为目标,促进学生认知提升、能力提高、实现知行合一。新课标提倡“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做一些小测试,通过测试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压力源在哪里,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压力源,并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学会心理减压有效调节情绪。”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因为考试没考好,与同学、家长发生矛盾的情境,带领学生分析讨论“他为什么会这样”“你会怎样做”等情境问题。此时,学生能够联系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会合理管理情绪。而由于“新精神分析学派将情绪视为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它有发生、发展、高涨、下降和结束几个阶段,同时伴随着能量的蓄积与发泄”,那么教师可以分不同阶段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正确表达情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适时表达情绪;适度表达情绪;择法表达情绪。”学生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绪波动,从而发展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标处处强调核心素养,彰显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我们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也要注意坚持素养立意,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借助不同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及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体验。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的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进去后才放开手。老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女士对老奶奶说:‘我的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引起学生注意:你怎么看待这位女士的行为?教师讲述:“关爱他人能给人带来温暖,社会需要关爱。这节课我们学习为什么关爱他人和怎样关爱他人。”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课题《关爱他人》。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有关关爱他人的图片,通过再现公交车前等待老人的温馨一幕,引导学生对情境中乘客、司机、售票员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分析关爱对他人、社会的意义,感悟关爱他人传递的社会正能量。
教师应当把学科理论观点、道理等讲清楚讲透彻,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遵循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教师要大胆整合教材内容,强调知行合一,以真实情境把握与生活间的关联,注重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师生互动环节,回归学生的学习本真,引导学生在互动之中主动深入交流,做到知识素养兼具,提高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
同样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这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树立热爱国家、建设国家的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中国的变化发展历程,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国如何发展的关注。此时,教师可以设置小小的游戏环节,为学生出示不同年代的中国发展图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中国发展图片推测出中国所处的年代。当激活学生对中国发展变化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推动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经历,思考周围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同领域所做的贡献视频,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不同美丽中国的构建方式。接下来,教师可以以“如何建设美丽中国”为小组合作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比如先是要树立良好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意识,再可以搜集一些美丽中国的变化资料,制作“建设美丽中国”海报,从而有效地进行宣传。
教学不仅是开拓学生思维的过程,更是开拓教师思维的过程,其取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教师需要组织新颖的学生活动,将理性认识还归于学生本身,真正做到于“一叶”课堂,知生活之“秋”,于新颖中拓思维。因此,教师需要主动为学生搭建一定活动平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充分经历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少年有梦》的这一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以图片导入:党旗图片和建党一百年的宣传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你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埋下少年梦想与民族梦想之间关系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钟南山院士的成长经历,分析他是如何通过努力实现梦想的?对我们有何启示?并选出一位同学为代表,与大家分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写梦想计划卡片:请你在梦想计划卡片上郑重写下你的少年梦想及为之努力的方向,并与大家分享,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增加树立梦想的仪式感,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紧密结合时政,帮助学生利用政治热点在真实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不应当忽略时政的结合要点,从而避免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枯燥感。学生在结合时政的过程中,也能以有效借助个人的生活实际,激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意识,推进个人敏感政治意识的进一步培养。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过改革开放以及我国的相关制度,但是对“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对国家发展的促进”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这节课的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改革开放有关内容在学习方面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引导学生参考教材提供的案例和学生周围生活实际案例。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今年夏天大火的“雪糕刺客”现象,通过带领学生了解雪糕刺客的“前世今生”,来探讨改革开放的原因、成就。接着,教师也可以通过展示“一带一路”加持下我国雪糕出口数据,带领学生理解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此时,学生在寻找“雪糕刺客”的过程中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需要传承改革开放精神,自觉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新课标也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着重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而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教师需有效研究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质量标准,形成较为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教师需要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评价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在评价反思之中进行有效归纳总结,从而强化个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的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法治观念”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继中国法治进程,开法治中国新局”为总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三个重要子议题:“从湘潭路的改造,感受法治的力量”“从未成年人保护,明晰法治要求”“回眸中国法治进程,绘法治蓝图”。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评价情境,进一步评价学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探讨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从而夯实学生法治基础。通过非凡十年法治成就展,使学生对我国的法治成就有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由此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意义,体现了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正确人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五个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也各有侧重、各有指向,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整体。教师需要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且遵循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扩大生活和交往范围,将其作为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整合所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综合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能力,培道德之花,结素养之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