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江浪 吴良海(教授/博士)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2)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阐明,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5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当前要围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其中,调整信贷结构、支持绿色项目及产业、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经济的比重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王霞等,2021)。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布局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绿色低碳项目,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生产线改造,促进资金从高污染、低效率的企业流入环境友好型企业,助力产业绿色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起源于绿色金融,是绿色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绿色信贷的理解主要在于:一方面,绿色信贷通过差异化的资金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企业,改变企业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绿色信贷为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达到金融和生态的和谐统一(苏姿卉,2021)。2012年原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强调银行类金融机构需要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同时将客户的环境经营风险纳入信贷准入评选依据。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商业银行通过实行绿色信贷引导经济朝着绿色产业发展,以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是关注的重点。因此,基于共性与个性分析辩证统一的逻辑,在此基础上选择2008—2019年银行业经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统计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共性层面检验绿色信贷对我国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为进一步把握绿色信贷影响银行经营风险的个性特征,本文选择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分析案例,从四个风险维度深入系统地分析案例银行经营风险。
相比于现有文献,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指标选取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银行经营风险因子值,以衡量银行经营风险;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运用实证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建设银行为案例研究对象,与其他银行进行对比,具体分析其实施绿色信贷后的财务效应,全面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丰富了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相关文献,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绿色信贷”这一概念在绿色金融相关研究中使用广泛。学者们对绿色信贷发展历程(孔瑞,2015)、创新实践(方智勇,2016)、障碍因素(左振秀等,2017)、法律制度(周杰普,2017)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虽然学者们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有助于合理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目前,学术界关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主要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信贷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绿色信贷政策明确要求银行要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将企业是否违法排污作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迫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从而推动产业低碳化(刘婷婷,2020)。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污染企业限制贷款项目(刘传岩,2012),从而避免将资金流入“两高一剩”企业,提高贷款的流动性,优化信贷分配比例进而降低经营风险(程俊杰,2015)。已有学者提出在经济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率,进而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标(孙光林等,2017;姜冉,2014)。已有研究发现引入绿色信贷有助于银行管理信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帮助商业银行摆脱坏账和死账的困扰。这是因为向“两高一剩”这类高能耗高污染公司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而且还会因公司污染而受到处罚,导致账款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何德旭等,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绿色信贷提高银行经营风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其自身规模小,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所必需的成本在其经营活动中占比较大,对其盈利能力的优化作用效果缓慢,因此短时间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郭文伟等,2019),提高经营风险。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过程中所附加的额外业务以及潜在收益并不能够抵消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必要成本,这是部分商业银行排斥绿色信贷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建琼等,2019)。
第三种观点认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没有影响。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主要内容在于提供融资服务,对其他业务发展并无显著推动作用,同时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导并不通畅,因此不能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张琳等,2020)。即使商业银行能通过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降低不良贷款率进而降低经营风险,但对于绿色信贷业务占比较小的银行而言,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结论并未达成一致,且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实证方法,并未就特殊银行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逻辑理念,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银行经营风险指数,首先实证研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随后以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具体案例,探究其是否符合实证结论,并系统性地分析案例银行经营风险。
世界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制定的专门用于评估融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行业原则,习惯上称为赤道原则。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后,由于项目本身会对环境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银行声誉亦会受到损失。对于政府、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而言,银行在向外提供贷款的过程中有责任对融资项目中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避免因环境问题进而增加信贷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应遵循赤道原则,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于涉及到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多维度监控,抑制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项目开展,支持环保绿色企业发展。绿色信贷便是我国借鉴“赤道原则”核心理念而形成的。商业银行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加大贷款项目的审批强度,阻止污染环境企业的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绿色型企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同时,基于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其带来的社会价值。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能实现长远发展,应转变以利润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更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胡逸飞,2020),坚持环境保护准则,强化社会价值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在进行任何经营投资决策时都应考虑对社会的影响,将评估项目的标准提升至社会层面,坚决阻止有损社会价值的项目盲目发展。绿色信贷作为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将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提升社会对其认可度,提高银行声誉的同时有利于银行绩效的增长(Zhou Guangyou et al.,2021)。学者们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信贷关系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金融行业,它应当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Heal等,2005)。因此,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应提高项目的审核标准,避免出现“因小失大”现象,保持稳定持续发展,降低经营风险。
目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愈发重要,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持续性发展,因此经济快速推进的同时,也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平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向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后,如果贷款企业将资金投入到项目中,但由于其经营行为给环境造成破坏,很可能受到环境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资金,进而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基于环境风险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商业银行实施环保绿色信贷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传递信息,分析环境融资对于环境质量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降低其环境危害性(Sonia L等,2002)。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应考虑贷款资金的使用途径,避免将资金提供给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项目,加强对企业项目的环境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隐性环境问题。同时在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环境检测标准和污染治理效果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通过差异化的资金流动引导绿色产业发展,避免因环境问题出现经济和声誉受损的现象,利用持续性的信贷项目提高银行资产质量(Debasish Biswas,2016),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后,通过将资金传递向绿色产业,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了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资本风险四个维度选取具体指标(详见表1)。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8—2019年18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及国泰安数据库,数据经过整理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TAT A 16.0数据分析软件对本文选取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表1 银行经营风险指标
1.解释变量。绿色信贷余额(gc)。本文从各大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信息选择2008—2019年绿色信贷余额的对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2.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F,表示银行的经营风险综合水平。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很难用一个单独的变量进行衡量,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不同银行的风险水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了具体的量化。
首先从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资本风险四个维度选取10个代理变量,如表1所示,然后对这10个变量进行主成分的适用性分析(刘杰,2009)。在进行因子分析法处理数据之前,本文进行了巴特利球形检验以及KMO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观察到KMO 值为 0.6923,大于 0.6,且 Bartlett显著度 p<0,说明不是单位矩阵,表明所选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符合使用因子分析法的条件。
表2 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1)因子载荷矩阵。进一步选择10个代理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表3是10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的方差贡献度情况。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只有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且前三项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77%,故我们认为前3项因子能够直接反映所有指标的总体水平,在整体因子中起主要作用。
表3 因子载荷矩阵
(2)因子评价结果。表4进一步给出前三大主成分的因子评价结果,通过因子评价结果计算三大主成分的得分情况。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本文所选原始指标对主因子的影响情况:
表4 正交旋转矩阵
(3)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F。依据各因子及其贡献率加权计算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即获得以下评价公式:
3.控制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货币供应量(M2)。由于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要素在F值中均已体现,故不再重复考虑。考虑到存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选择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货币供给量两个方面作为风险控制的变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宏观角度选取2008—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指标;对于货币供应量,选取能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的M2指标。
表5 变量定义及度量
从表6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F值的均值为0,最小值为-0.859,最大值为1.661,标准差为0.404,说明不同银行之间的风险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绿色信贷余额的均值为1 605.459,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3 508.38,最值差距较大,说明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总体发展还未达到均衡发展的水准,这也与部分商业银行主观能动性较低有关,未来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表6 描述性统计
从表7中反映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来看,主要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 0.5,表明各主要变量之间并不会同时发生多重共线性的相关问题,变量类型选择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该表显示,商业银行综合风险F值与绿色信贷余额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加以论定。
表7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
从最终的回归系数结果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F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绿色信贷余额的回归系数为0.352 ,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绿色信贷规模越大,商业银行F值就越高,银行经营风险就越小。调整后R为0.620,说明该回归结果的解释度较高,从而证实了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能够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商业银行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限制“两高一剩”企业的盲目发展,将资金投放到绿色环保产业,改善了资产质量,提高了盈利能力。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信贷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显著降低了经营风险。
表8 多元回归结果
中国建设银行于1954年10月1日成立,目前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始终秉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客户至上、注重细节的服务理念,始终注重综合素质,致力于成为一家有价值性和创造性的商业银行服务集团。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总额高达25.4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 056亿元。由下页图1和图2可以看到,无论是资产总额还是营业收入,在2008—2019年基本保持着持续的正向增长,营业收入在2009年和2016年出现了小幅度细微的负增长。资产总额在2008—2019年实现了237% 的增长,营业收入在这十二年间实现了164%的增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建设银行拥有着强大的实力。
图1 中国建设银行资产总额及增长率
图2 中国建设银行营业收入及增长率
1.流动性风险分析。流动性风险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的获取能力和筹集资金的能力。在分析建设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流动性风险情况的两项指标即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来分析。流动性比率是流动性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变为可偿付资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存贷比即银行贷款的余额和银行存款余额间的比值。银行存贷比越高,说明银行的贷款余额远大于银行的存款余额,则银行盈利水平较高,但同时流动性风险也较大(黄杨朔等,2016)。
2008—2019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与存贷比波动性相对较小,较为稳定。流动性比率始终高于25%的政策规定标准值,但2012年到2013年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偿债能力也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外部市场经济条件和环境以及金融管理政策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中国建设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在2016年之前一直高于国有银行的均值水平,2016年之后则低于行业水平。说明银行短期偿债能力弱,银行可利用的营运资金不足,可变现资产总额较低,流动性风险较高。存贷款比例从2008年的59.5% 增长到2019年81.8%,截至2014年存贷比都低于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之后年份都高于75%,说明流动风险较高。中国建设银行从2011年后存贷比高于行业水平,但由于银行的贷款与存款的比值越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可能会不足,出现银行支付危机,因此这就需要银行积极地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合理地搭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的数量和比例,特别是固定信贷资产的数量和比例,实现资产的高效配置。
表9 流动性风险指标
图3 流动性风险指标趋势图
2.资产质量风险分析。资产质量风险指标是反映银行经营风险的一项指标,具体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缺乏对资产的合理管控,使得一些债务人没有及时履行义务,偿还贷款,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本文选择了七个能够体现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的指标,具体如下页表10所示。其中不良贷款率最能体现资产质量,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余额和贷款总额之间的比值。假如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高,势必将影响银行的资产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
表10 资产质量风险指标
2008—2019年,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先大幅下降后转向小幅上升再小幅下降的变动趋势。从2008年的2.21%下降到2013年的0.99%,后三年开始上涨,但从2016年下降到2019年的1.42%,整体而言各类不良贷款的比率远远低于目前国家银行规定的最低标准值(≤5%)。从下页图4与国有银行均值的对比来看,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行业水平,说明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和行业平均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但还是能够继续有意识地严格控制其他不良贷款率,降低其自身发生大额呆账、坏账的风险可能性。继续严格控制其自身发生其他不良贷款的上行概率和贷款增幅,有利于控制其贷款增长的下行趋势,同时也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强其他不良资产的市场稳定性,抑制自身发生其他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及时处理清收其他不良资产,并且一定要继续提高正常经营发生的大类和重点领域关注型不良贷款的发放总额及其占比,以利于确保其他不良资产的贷款总额和金融整体服务质量。
图4 不良贷款率指标趋势图
3.盈利能力风险分析。盈利能力指标用以说明银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够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决策中,由于管理不当亦或是决策失误,从而导致利润偏差,出现利润减少或是亏损的一种风险(王丽娟,2020)。本文具体选择了如表11所示的三个体现盈利能力风险的指标。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资本的收益能力。成本收入比是指银行的支出与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低,表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
表11 盈利能力风险指标
2008—2019年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0.08%上升到1.47%,再下降到1.10%,总体明显高于银保监会指标所规定的目标利润率(≥1.07%),但银行仍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全面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净资产收益率从 2008年的20.68%下降到2019年的13.18%,远高于银保监会规定的标准值(≥11%);成本收入比率相对较为稳定,从2008年的30.71%下降到26.53%,低于银保监会规定的成本收入比率标准值(≤35%)。
4.资本风险分析。资本风险即当银行的资产遭受损失时,不能依靠自有的资本来抵御这些亏损,保证银行正常运营的风险。资本是否充足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对银行而言,充足的企业融资来源才能够保证资金链不断,使得我国金融业资金保持着可持续健康运营发展。本文选择了如下页表12所示的三项指标来分析中国建设银行资本风险。
表12 资本充足性风险指标
图5 盈利能力风险指标趋势图
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开始一直稳步增加,2019年已经分别达到了17.52% 和13.88%,较2008年提高了5.36个百分点和3.71个百分点,远高于8% 和6%的行业监管标准,并且与行业的整体水平进行对比,高于行业的整体水平,这得益于中国建设银行合理开展外部融资,采取积极有效的结构调整和集约化管理,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中国建设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2008年的131.58% 上升到2019年的227.69% ,虽然在2014—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但在2009年之后都始终高于银保监会规定的150% 标准值,也基本高于行业水平,说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充分,风险可控。同时银行应注意拨备率过高导致的利润虚降问题,加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和拨备计提,实行更细致的风险监管。
1.绿色信贷与经营风险的相关性。表13报告了中国建设银行2008—2019年绿色信贷与经营风险F值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和经营风险为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的施行显著降低了自身的经营风险,这一结论与前文的银行业绿色信贷显著降低经营风险的大样本检验结果完全一致,同时与上文的中国建设银行四个风险维度的经营风险分析结论相一致。
表13 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和经营风险的相关系数表
图6 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趋势图
2.绿色信贷对建设银行经营风险影响分析。由图7国有银行经营风险的综合排名对比可知,中国建设银行的综合得分在国有银行中一直保持较前的排名,在18家银行中一直保持在前三名的水平,说明中国建设银行自施行绿色信贷以来的风险水平较其他银行都有较大的优势,很好地控制了自身的经营风险,印证了实施绿色信贷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图7 国有银行综合排名对比
从中国建设银行年报中,可以看到中国建设银行近年来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了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落实风险管控的具体要求,提升风险管控能力。除此以外,联系回归结果的结论:绿色信贷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以及本文对中国建设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后具体的经营风险指标分析,可以得出形成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中国建设银行近年来一直在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信贷余额也呈现大幅度增长,制定了一系列绿色信贷相关制度,增加对节能环保型企业的投入,减少对“两高一剩”类企业的投入,同时也加强对非绿色项目的管制,使得自身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不断减小,在国有银行整体中的风险水平排名不断上升(李程等,2016)。
绿色信贷是银行通过经济杠杆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治理,而不是事后治理的政策措施。本文以18家商业银行2008—2019年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框架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共性层面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把握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个性特征,选择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分析案例,分别从流动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资本风险四个维度系统地分析了其经营风险,并对其作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能起到控制作用,扩展绿色信贷规模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项目,通过将绿色信贷资金合理分配到环保企业,限制“两高一剩”企业的盲目发展,从而对企业进行绿色信贷项目投资,提高贷款收益,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实现经营风险的最小化。同时绿色信贷业务的持续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民众对银行好感,提升社会认可度,籍以提高银行绿色经营美誉,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有利于绿色信贷发展、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具体建议:
目前,我国为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已出台一些法律方面的规章制度,但多数是指导性文件,缺乏针对性和强制性。因此,我国应建立清晰的绿色信贷法律框架,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绿色信贷业务实施的全过程,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有章可循,减少为了利益而降低信贷标准、引入不合格企业情况的发生。
在当前绿色信贷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商业银行获取投资回报的时限较长,短期内收益较低,盈利水平有限,并且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用完善的绿色信贷激励措施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增强其主动施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内生动力(丁德臣,2016)。一方面,可以出台激励政策,在政策上给予商业银行支持,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服务企业,从而实现银企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为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且执行效果良好的商业银行提供补贴、税收减免、一定额度的利息补贴、优惠的利率等,通过系列举措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保证其获得一定的收益,减少因放款给绿色环保企业所造成的风险损失。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绿色信贷余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绿色信贷相关的产品却并没有随着信贷余额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目前仍比较单一,种类不够丰富。因此,就广大商业银行而言,需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丰富绿色信贷产品的种类。就建设银行来说,可以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开发的产品,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特色加以融会贯通,例如:工商银行实行的分层次等级制度进行行业差异化信贷管理,兴业银行创新性推出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总之,商业银行应高效快速地研制绿色信贷产品,丰富绿色信贷产品种类,从而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同时继续加强绿色信贷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打造绿色信贷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引入前沿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信贷的业务领域范围广,涉及到金融、法律、环保和能源等多领域,因此在开展业务时,应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以便进行科学精准的项目评估决策(郝洪年,2018)。同时需加强绿色信贷业务培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绿色信贷业务,加强内部宣传,确保银行的员工认同绿色信贷,积极推动业务开展。
目前,我国社会公众主要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参与绿色经济文化活动,我们有必要大胆地尝试和发展各类正式官方的绿色金融机构,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中小微企业监督的功能,对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采取的绿色信贷政策措施进行全程监督与评估,确保绿色信贷政策的各个环节得到充分落实。绿色信贷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建设,其中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多方广泛交流与协商,探索一支绿色信贷社会组织,其工作重点在于规则与标准制订,针对机构发展、考核与监督、人才培训与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充分专业指导。
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提升行业地位,就需要有足额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得到投资方的青睐,筹措到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投资价值,这需要企业自身完善治理水平,建立和维持独特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朱丽娟,2017)。为此,一方面,企业需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本企业所需承受的责任和义务有清醒的认知,自觉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建构核心竞争力,加强管理团队建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力争赢得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建立起应对重大经营和财务风险的一体化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