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源(外一篇)

2022-02-23 12:15□尹
北极光 2022年1期
关键词:拓跋鲜卑祖先

□尹 栋

中国古老的石洞很多,有名的数不胜数,但是像嘎仙洞这般历史厚重的石洞并不多见。真正走近嘎仙洞,我由衷地懂得嘎仙洞不是一个空空的石洞,而是一个华夏古老民族拨开洪荒、走向燃起文明的肇兴之地。

六年前元旦过后的一个冬日,我到加格达奇出差,有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前往拜谒嘎仙洞。

对嘎仙洞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向往缘于四十多年前,常到加格达奇出差的父亲,一回到家就饶有兴致地讲起大兴安岭发现拓跋鲜卑发源地的新闻。年少的我,当时误把“鲜卑”理解为“仙人”,以为原始森林深处真藏匿着得道成仙的世外桃源。

嘎仙,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是个悬在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的天然石洞。嘎仙洞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被称作鲜卑旧墟石室。

站在嘎仙洞口,历史的潮气扑面而来。顿时,我仿佛穿越时间遂道,与鲜卑族先人进行心灵对话。

多少瞬间烟雨中。一个曾经强大的鲜卑民族,走出偏僻和闭塞,改变故俗,走向辉煌,如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在历史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雄踞一时的帝都随之灰飞烟灭,只剩下散落各地的石窟和嘎仙洞历经千年不倒。

嘎仙洞是荒凉、寂静的。在所有的探访参观的皇城遗址中,嘎仙洞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那天站在洞边,工作人员向我介绍,嘎仙洞作为鲜卑祖居之地被发现后,一个名叫源可就的拓跋鲜卑后裔从广东霄南村先后两次来此拜祭。

来自霄南村的源姓?工作人员不经意的介绍,使我想起二十年前到广州出差,认识的一个姓源的部队司机。他是岭南人,家住一个叫霄乡的古村,村里以源姓居多。

当时,我对这个特殊而罕见的源姓,产生浓厚的探寻兴趣。霄乡村已有700多年历史,位于鹤山市龙口镇东部,与南安村合成为霄南村。村里布局独特,祠堂林立,四面池塘,保留着许多清代和民国时期水磨青砖建筑,青石铺成的巷道寂寥悠长。村外的龙口河从东南绕村而去,村口遮天蔽日的百年榕树下是古码头,村里源姓延续祖先留下的一条“不吃马肉,睡觉床头朝北”的规矩。上年纪的老人讲,源姓祖先来自草原,但具体哪个民族不知道。

谜一样的“源”姓,像草原上芳香的野花,诱惑着我格外关注这个岭南古村。工作人员所提到的源可就,显然与我认识的那名姓源的部队司机,属同一个地方的源氏家族后人。

岭南的霄乡与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一南一北,不同经纬的地域,二者却被一条血脉紧密连在一起,而这条血脉就是嘎仙洞。

嘎仙洞与源姓连接起来,我颇有些不解。岁月的尘埃,让我通过嘎仙洞解开源姓背后的谜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建立北魏统治政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感念祖先恩德,产生寻找先祖发祥地祭祀想法,以示不忘先祖。公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他派中书侍郎李敞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寻先祖“石室”祭祀。

长期以来,关于“石室”和那“祝文”,一直是史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令史学家们苦苦寻找。1980年7月30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米文平等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终于在嘎仙洞内西侧距洞口15米的石壁上发现一片刻字。刻字为竖行,共19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字大小不一,长约3至6厘米,全文201个字。这些隐藏在斑驳石室苔藓之下的石刻文字,在1500多年后又一次重现人世。这就是《魏书》中提到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祭祀鲜卑先祖“石室”的“祝文”刻辞。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

洞内大部分较平坦,往里逐渐上坡,依次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和后厅四个部分。驻足环视,最宽广的中间大厅处,有一块很大且不规则的天然石板,底下有石头承托,被称为“石桌”。看得出,当时鲜卑民族处于原始的酋长社会状态,部落聚众议事围坐一起,虽有上下之分,而无尊卑之别、贵贱之分。

站在被铁栅栏密封的祝文前,我努力地辨认着每一个文字。洞壁上苍桑古韵的文字,是鲜卑族渊源追溯的确凿历史证据,有力证明了嘎仙洞是鲜卑旧墟石室,是北魏拓跋祖先的根据地和外迁的出发地。当年拓跋祖先离开嘎仙洞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当他们作为中原的主人回到故土时,已经可以写出饱满的魏碑体汉字。这不得不说,这是鲜卑族创造载入史册的一个伟大奇迹。

大兴安岭不是一座普遍的山岭,而是一个古老民族外迁的历史见证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嘎仙洞承载了鲜卑族前期历史,掩埋着一个久远的迁徙话题。

站在嘎仙洞内,源可就的名字一次次浮现在我脑海里。对于血统与民族,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不远千里之遥,源可就代表整个家族来嘎仙洞寻根祭祖,说明他们家族认同嘎仙洞,认同那段鲜卑历史。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门的家族生命史。

“我从哪里来”,作为中医出身的源可就,之前从来没思考过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回答的问题。

那年夏日的一个雨天,源可就清楚记得一位学生模样的患者来看病。患者看到源可就的名字后,满脸困惑地问,你们家族怎么从大兴安岭来岭南的?源可就惊讶地望着患者,不知道如何回答,患者主动向源可源表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历史专业学生的身份,她告诉源可就,源氏祖先是从大兴安岭林海雪原走出来的鲜卑人。

祖先是鲜卑人?源可就心里失去了平静。现在广东的源氏仅有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鹤山、佛山两地,此外香港、加拿大、美国还有一部分,他们都是从霄南村走出去的。还有300多源姓居住在河南方城东厂坡村。他们都是源氏家族血脉传下的后人。

源姓究竟怎么来的,源氏后人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困惑着源氏家族上百年,患者的一番对话,令源可就热血沸腾,在心底升腾起寻祖的强大力量。

血脉、根系、传承,是每个家族最根本的精神依托。年过六旬的源可就对祖先的敬重超越一切,他找村里长者询问,翻阅族谱,到祠堂察看牌位,徘徊在古巷之间……源可就重视流淌在自己身体里血液的来源,在他看来祖先是一代代人的灵魂的源泉,是生命之根,他在有生之年不能陷入一种无根无基的状态之中。

所有的寻找,都会成为一种生命现象和生命图景追寻。寻找源氏家族的队伍一点点庞大,从广东出发,到洪洞大槐树,追溯祖先前世熟稔的根源。

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生命不过是蝼蚁春秋,而一个存活下来的家族,延续着几百年的茫茫岁月。源可就从族谱里寻到丝丝痕迹:公元1273年,源氏始祖源潜夫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从西江大雁山上岸,定居于云蓼,后迁楼冲。因楼冲为沙滩地,常遭洪水,便搬迁至霄南,后迁居鹤城,经过颠簸流离最后迁回霄南,一住就是七百四十多年。而源氏来鹤山之前的祖居之地是珠玑巷,族人在那生活了一百多年。

源可就关闭诊所,走上踏寻祖先迁徙之路。随着源可就步履深入,路线延长,有价值的相关家族信息越来越多。

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1130年),临漳与洛阳的源氏祖先会合,从洛阳分两路南下,鹤山源氏祖先沿着运河往东南方向走,到应天府后改乘船,经山阳到达高邮、泰州、扬州一带。金兵南下,继续南迁到上饶,经抚州、吉安、赣州,从大瘐走梅关古道翻越南岭,选择在珠玑巷落脚扎根。

寻根问祖的疑团蚕茧般一点点剥开,源可就从南雄的珠玑巷入手梳理。珠玑巷是珠三角广府人共同的祖居地,祖先们从中原迁徙来此时间相差不远。源可就和其他几名族人在珠玑巷前广场花岗岩塑像下找到141个姓氏,“源”姓排在第115位。除此之外,这里没有源氏祠堂,也没有源氏后人。然而这里的相关资料,为他们指向北方的白山黑水,还有一个从未听过的名字——嘎仙洞。

嘎仙洞,拓跋鲜卑故土的源头。源可就寻根视线从南转向北,由珠玑巷转向嘎仙洞。或许找到拓跋鲜卑孕育地,找到鲜卑祖先最初出发地,沿着迁徙路线踏寻,源氏由来的谜团就能迎刃而解。源可就抱这样一个目的,在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一路向北。

1999年5月,源可就带着全源氏族人的重托,来到朝思暮想的嘎仙洞。鄂伦春民族博物馆的田刚馆长对这位没有鲜卑遗传鲜明特征,但有着真实证据的拓跋鲜卑后裔以最高礼仪接待,他打开围住洞壁上石刻祝文的铁栅栏门,逐字逐句地认真讲解。

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源可就以家乡祭祀的朴素方式,在洞内祭拜祖先。从嘎仙洞到呼伦贝尔草原,一路走来,源可就大脑里塞满了鲜卑族故事。站在栉风沐雨千年的肇兴之地,他仿佛看到拓跋祖先浩浩荡荡地有序走来。

鲜卑,又称犀毗、师比,最初只是饰品名。最初居住在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因山自称为鲜卑族。鲜卑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源于东胡,出现于秦末,过着游猎生活。

大鲜卑山是苦寒之地,巍峨的鲜卑山,莽莽的原始林海,艰难的狩猎生计,赋予鲜卑族强壮的筋骨,豪勇的性格,质朴的民风,旺盛的生命力。《魏书·序纪》中把拓跋毛奉为成帝,拓跋毛统一了大兴安岭的索头部鲜卑族,成为强大部落的联盟首领,是北魏追尊的第一位人文始祖。

随着族群繁衍壮大,部落范围逐步扩大,与北方匈奴摩擦不断。面对一场生存与毁灭、勃兴与衰退的严峻考验,外迁成为鲜卑整个民族最大最实际的问题,无时不在蚀咬着鲜卑人躁动的心,嘎仙洞已经装不下他们膨胀的激情与欲望。公元50年左右,鲜卑族的拓跋、慕容两个姓氏几乎同时从大鲜卑山出发,后在呼伦贝尔草原分道扬镳,慕容部落驻扎在辽河流域,而拓跋南迁至大泽(今内蒙古呼伦湖附近),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由游猎逐步向半游猎半游牧方式转变。

迁徙是痛苦而艰辛的,一路荆棘,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危险。走出森林,进入草原,丰盛充足的食物,宽广安逸的草原,让拓跋祖先暂时忘了走,在湖边生活了八代。茫茫的草原是天然屏幕,吸吮着呼伦贝尔大草原甘甜的乳汁,弱小、落后的鲜卑民族日益强大。公元160年到公元170年左右,拓跋推寅的八代孙拓跋诘汾再度向西南迁徙,走到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青山一带)。其死后,幼子拓跋力微继位,长子拓跋匹孤被冷落后率数千人马离开阴山,西迁到河西走廊一带游牧。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继续迁徙,到达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其后代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在此定都,建立北魏王朝。公元397年,拓跋匹孤的八代世孙秃发乌孤于西平(今青海西宁)建立南凉国。本是同根生,秃发与拓跋相同的血脉分成两支,变成不同的姓氏文字。

霄南村宗祠里,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簪缨传北魏,事业纪西平”“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等楹联。源氏族人此前不明白楹联意思,更不知道“西平”指的是哪里,经一路踏寻,源氏族人终于弄清楹联上的“西平”实际上是西宁。西平,是源氏始祖源贺出生长大的血地。两百多年来,源氏族人视青海的西平、乐都为故乡,对那里充满一种乡愁。

公元414年6月,南凉国被西秦所灭,第三任国主秃发傉檀投降,一年后被毒死。秃发傉檀的太子虎台谋杀西秦王乞伏炽磐失败被杀,八岁的少子破羌跟着哥哥保周从西平逃到北凉(今河西走廊一带),后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相继被封为西平侯、张掖公。

公元439年10月,保周率诸部鲜卑占据张掖反叛北魏,被拓跋焘派兵剿灭。而破羌以“竭诚事国,绝不谋反”忠于北魏,跟随拓跋焘征讨北部的白龙胡、吐京胡,立下赫赫战功。拓跋焘赏识破羌的勇猛和才华,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赐破羌源姓。

此后数年,破羌征讨柔然、五城等屡立战功。公元450年,破羌在南征刘宋时,因战功卓著,拓跋焘赐破羌名为“贺”。至此,破羌以“源贺”为名。

源贺历侍四朝,有勇有谋,勤勉国事,忠贞廉政,为北魏统一北方,政权巩固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源贺投奔北魏到去世,都是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度过的。公元479年,源贺病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时年73岁。朝廷赐谥号为“宣”,以帝王礼制葬于云中金陵(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附近)。

这几年,我一直翻阅史书,思考嘎仙洞和源贺有无关系。公元443年,拓跋焘派李敞来嘎仙洞祭祖,而源贺于公元423年到平城,祭祖这一年源贺在平城已经生活了二十年。祭祖是国家大事,李敞率队伍出发时,源贺作为北魏的重臣,在城门口欢送不可能没有他的身影。祭祖的队伍里,或许少不了源氏的族人。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源氏家族血脉从源贺开始,繁衍谱系主体房支主要由次子源怀这支传承。从其后人源师开始,支脉庞大、从政要人迭出。公元494年,源氏族人迁至洛阳,并成为世居洛阳等郡城的大家族,将籍贯改称洛阳。史书曰:“源师字践言,河南洛阳人也。父文宗,有重名于齐,开皇初,终于莒州刺史”。

源氏家族在洛阳生活六百多年后,部分族人随北魏政权迁居到相州(今河南安阳临漳一带),仍以洛阳人自居。隋唐特别是唐代,源师儿子源直心在唐高宗时任太常伯,其孙子源乾曜为唐玄宗时期著名宰相,其家人迁居长安(今陕西本西安),但他们仍视洛阳为家乡。源氏家族认同洛阳,为他们离开西平后的共同故乡,死后葬于洛阳北面的邙山。

去参观北魏皇陵或源氏宗祠,会发现皇陵通道入口、宗祠门前放有两条石狗,狗脸造型拟人化且狰狞。鲜卑族选择石狗,而不用石狮,是因为作为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游猎民族,他们在草原上完成向游牧民族的过渡,居无定所,而狗是通灵性的,相信它能够把死者的灵魂带回到亲人身边,带回故土去。

源氏祖先迁至霄乡村,曾以“坚城乡”为名,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村子四周有护城墙、护城河,重要地段设烽火台和炮楼,与外界通道有迎龙闸。如今,霄乡还保留日月井、太原里、洛阳里、元图里等地名,护城墙、护城河已难觅踪迹。

源氏家族形成壮大于北魏、北齐和北周,鼎盛唐开元天宝时代,北宋后沉寂。唐朝中后期,源氏后人淡出政治舞台,大部分族人以经商和务农为主。

源氏家族繁盛显赫数代,无不与严谨的家风家训有关。源贺临终前,留下“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为主要内容的遗训,教导后人为官要忠诚勤勉,生活要清廉俭朴。遗训由源氏后人源潜夫从洛阳迁到鹤山时带在身边,后写在族谱上,雕刻挂在祠堂的墙面上。千百年来,源贺的遗训成为源氏家族的家训,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教育名篇,至今振聋发聩。

源贺去世十五年后,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成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

浸染汉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迈出决定性的一大步,他颁诏鲜卑族人与汉族通婚,脱掉胡服穿上汉服,改胡姓胡语胡制为汉姓汉语汉制,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自己改名叫元宏。

以征服者身份放弃本民族的全部落后的传统文化,投入到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中,此举乃史无前例。这一惊天动地的改变,不仅改造了鲜卑民族本身,也改变和影响着其他民族,为以后的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基础。

亘古不变的华夏大地,斗转星移。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太多文化积淀,鲜卑族亦是如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对鲜卑族而言,中原是块蛋糕,中原的文明诱惑他们,使他们身上的野性渐渐褪却。

或许是拓跋祖先来自嘎仙洞石室的原因,走出来的拓跋后人才知道石洞是最安全的,凿石窟成了鲜卑人怀念祖先的独特方式。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到永靖炳灵寺石窟、义县万佛洞、巩县石窟寺等,无不是北魏时期崇尚佛教的杰作。高僧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提出唯一一个要求,将北魏开国以来的皇帝刻入佛教遗像之中。石窟里的佛像逼真瑰丽,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征,看后令人惊羡北魏的繁华。

北魏政权从它的诞生到最后的覆灭,历经140多年的洗礼与演变。

鲜卑人的香火仍在延续。一个家族的命运,从遥远的岭南到茫茫林海、无垠草原,找到了历史的回音。置身这其中的源氏家族,在民族大融合碰撞中几经蜕变、迁徙,成为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上一个繁茂的枝叶。

无论是嘎仙洞,还是南凉遗址,始终是源氏家族千百年来朝思暮想的根。找到了根,就真正找到了故乡。

儿子,让我闻闻你留在军被上的气味

故事已过去很久,每每想起,心里便有些酸痛。

2015年8月12日,这原本不过是一个平常再不能平常的日子。可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瑞海物流集团仓库两次巨大威力火焰腾空而起,这一天成为一个黑色而哭泣的日子。

剧烈的爆炸,让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瞬间即逝。这一天,宛如汶川灾难承载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悲痛,无情地撕裂了海河两岸。一个个灿烂如花的生命面对熊熊烈火,用青春谱写了一首首忠诚的颂歌,他们像一只只欲翅而飞的火凤凰,成为这个夏季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在天津“8·12”爆炸灭火战斗群体中,我记住了你,记住了你那张带着朝气的面孔,也记住了你那个普遍的名字——宁宇。

你,这位从四川德阳入伍的士兵,与当年入伍的我一样有着相同的19岁花季。你所在的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保税支队天保大道中队战斗岗位,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消防官兵没有什么不同,天天以火为令,身穿橙色战衣,脚踏红色战车,水枪是你的武器,云梯是你的翅膀,浴战火场,与火魔拼杀,与死神周旋,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着“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你是他们群体勇士当中普通的一员,你和你的战友们凤凰涅槃地记录着自己生命中不朽的忠诚与使命。

有人说战斗的青春最美。你和你的战友们也这么认为,因为你觉得青春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能绽放出亮丽的光彩,在硝烟与烈火的战斗中能奏出生命的最强音。那天,你和你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作为第一增援力量到达现场,你像往常执行任务一样,冲锋在前。此时此刻,你心里或许还是那么一个念头,把国家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一定守护好人民的家园。

可20多分钟后,随着惊天动地爆炸黑烟升起,你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的花季。你含苞欲放的花季,还没有真正感受到阳光雨露,还没有真正绽放出青春的芬芳,就凋谢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夏季。你充满激情的人生,还没有真正拉开璀璨夺目的帷幕,还没有真正折射出步履的厚度,就匆匆划上句号。一切都是那么匆忙,生命如歌的路程就此戛然而止,你永远留在了这个夏季,一腔热血洒在了你追求生命原色的大地上。

你带着滚烫的热血永远倒下了。经一天一夜的搜索,当战友们发现你遗体时,你仍保持着向前冲锋的姿势,双拳紧握胸前,似抱着水枪继续战斗在一线。

战友们不相信,你这个阳光十足的90后大男孩,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那么英勇无畏,充满血性,用恪尽职守之心书写青春。

战友们不相信,你这个还处在撒娇年龄而没长大的小个子战士,在市场与操场面前,是那么义无反顾,勤学苦练,用思想智慧之光照亮青春。

战友们不相信,你这个传递春天般温暖的四川男儿,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是那么勇敢担当,朴实厚道,用道德品质之花映红青春。

没有热血,成不了勇士,成不了英雄。和平岁月,面对所有紧急的时刻,一切危险的地方,只要祖国和人民一声号令,军人总是应声而到,冲锋向前。有了一腔热血,军人才能成为整个社会精神的圭臬,道德的典范,前进的旗帜。你永远倒下了,一个普通而熠熠闪光的名字,却犹如一座丰碑赫然耸立在人们心头。

你深深地爱着脚下这片土地,这里是你绿色军旅的起点,你爱这里像深爱着你的故土那么炽烈。你说过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如今,你把自己青春的身躯,像一粒种子悄然种入脚下这片热土。你铿锵玫瑰般地绽放在烈火之中,绽放在人们悲伤的心头,绽放在父母思念的泪水里。

你的父母来了,一路含泪从老家赶来,想见上你最后一面,像送你参军入伍时那样,送上你最后一程。

“儿子,我们来了。看到你消瘦了,长大了,有出息了,我们真得为你很高兴。”你满脸疲倦地沉睡在鲜花翠柏中,是那么香甜,那么安静,仿佛刚从火场上撤下来,正小憩片刻,时刻准备再次披甲而战。

你看到了吗?你朝思暮想的父母来了,正守候在你身旁,一遍又一遍认真地端详着你的面孔,一遍又一遍呼唤着你的乳名。

你的父母说,我们不哭。儿子,你是个好孩子!我们不惊醒你,你安静地睡吧,你的岗位由我们来坚守!

你的父母泪水婆娑地走进温暖如春的中队,好好看看你在这里留下的串串足迹。他们在这个你曾经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的战斗集体里,一次次放慢脚步,一遍遍念叨着你的名字,从一张张带着稚气而青涩的脸上寻找着你的影子。

饭堂里,你的父母在你就餐的座位上默默坐下,抚摸着餐桌上你用过的碗筷,一次次感受着你手指留下的余热;洗漱间,你的父母抚摸着你摆放整齐的洗漱用品,一遍遍寻找着你脸庞留下的印痕;宿舍里,你的父母站在你睡过的床铺前,泪水莹莹,诉说着久别的思念之痛……

你的母亲蒋明宇慢慢俯下身,将满是泪痕的脸庞,轻轻贴在你那床叠成豆腐块的军被上。

“儿子,你能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吗?”你的母亲呼唤着你的名字,一次次走近你。

或许,你不曾忘记,母亲送你入伍时前夜殷殷叮嘱的那一幕场景;你的母亲也不曾忘记,你入伍后打来电话与亲人分享自己成长的那番场景。如今,这些场景不时地在脑海里过电影似的浮现,成为了最美好的回忆。

“儿子,妈妈真得没有哭,妈妈是在为你高兴、为你自豪。”

“是军人,就该上去。妈妈知道,当兵就会有牺牲,为国献身无上光荣。”

“儿子,让我闻闻你留在军被上的气味……”你的母亲把整个头埋进你叠放整齐的军被子里……

猜你喜欢
拓跋鲜卑祖先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领导是咱老家人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