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佩耘
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民间,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游戏。“抓子儿”“三大步”“弹珠子”“打沙包”等民间游戏,深受人们喜爱。那么,如何将民间游戏资源合理地引入幼儿园的活动中,既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又搭建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呢?我们在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旨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在游戏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既要简便易开展,又要保证幼儿安全,需要根据活动环境对地方传统游戏进行因地制宜的改编,以增强传统游戏的吸引力,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等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筛选改编。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
民间游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教师要从幼儿视角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在这座“宝库”里精挑细选。如,蚊子是幼儿所熟知的昆虫,教师可以播放童谣《蚊子叮》,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用小手来做“蚊子叮”的动作,邀请一位幼儿将小手做捏东西状放在教师的手背上,其他幼儿依次叠高。民间游戏“蚊子叮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系数高,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2.分层开展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侧重点不同、习得方式不同,因而游戏的开展方式也应随之变化。以“对草”为例:第一层级是感知。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到集体当中,应该侧重培养其对活动的兴趣。捡拾花草后通过观察发现各种花草的不同,培养好奇心,有初步的感知。第二层级是比较。可以引导中班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表达和描述。第三层是拓展。引导大班幼儿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探索花草的名字、生长习性等知识,更具挑战性与完整性。在教师引导下分层开展传统游戏,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快乐的游戏体验和相应的能力收获。
鉴于幼儿爱玩游戏的天性,将民间游戏资源合理地引入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既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又能搭建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1.创设空间,营造民间游戏的开展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民间游戏的开展虽灵活自由,但也需要适宜的空间。例如,“对草”游戏的空间创设,主要包括自然空间预留和氛围空间创设。在游戏场地留置一块“自然空间”,有泥土、野花、野草等大自然元素,这样既让某些传统游戏有落脚之地,也能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悦、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环境,供他们自由玩耍。在氛围空间的创设上,教师要注重多为幼儿营造能够与视觉、触觉、听觉互动的场景,如借助音乐调动幼儿律动、愉悦心情,通过播放视频营造真实有趣的场景。
2.收集游戏材料,丰富民间游戏的活动道具
丰富的材料是游戏开展的重要保障,很多民间游戏需要借助道具完成。例如,“斗草”需要各种有韧性的草,“抓子儿”需要石子或果核,“跳房子”需要提前在地面画好要跳的格子……因此,在游戲开展之前,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商讨、准备游戏所需的道具材料。例如,在“跳竹竿”游戏开展前,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准备了不同长短的竹竿,幼儿还利用颜料把竹竿涂上了各种好看的颜色,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家长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助力民间游戏的开展与延伸。
1.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认同
部分家长认为民间游戏乡土感强、有危险性,因此不支持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教育中。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家长会、微信群等多种途径主动与家长沟通,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民间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智力发育、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向家长展示游戏的空间、材料,打消他们关于安全性的顾虑。
2.鼓励家长参与游戏材料、道具及玩法的收集
很多家长在小时候也玩过各种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游戏,掌握了第一手的游戏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发布“游戏征集令”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收集各种玩过的、听说过的民间游戏资料,引导家长在游戏准备中进一步了解民间游戏对幼儿成长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民间游戏的科学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民间游戏的开展从收集—筛选—改编—创编的路径进行研究,不断强化家园合作,努力挖掘民间游戏资源,丰富活动材料,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收获运动协调、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牛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