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幽析微渐识“真容”

2022-02-23 12:33邹艳红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0期

邹艳红

摘要:核心素养命题背景下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更加注重情景化,体现“三反”特征,学生更难得分。要想突破此题的得分瓶颈,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分析细微、逐层解构、剖辨 “三反“背后題目考查的真实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

关键词:明旨知义;逐层解构;因题造句

随着今年的高考落下帷幕,高考语文试卷“三反”特征(即“反套路”、“反刷题”和“反死记硬背”)刷爆了屏幕,不少老师和学生对下一年的高考充满了忧虑。其实近几年高考试题一直是这种导向,尤其体现在在文学类文本主观题板块,更加注重情境化,设题更加灵活,经常依文设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带领学生分析细微、逐层解构、剖辨 “三反“背后题目考查的真实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

一、源头活水 明旨知义——读懂文本是基础

很多考生在考场中不能静心速读文本,大多直接从题目入手,从套路技巧出发,努力与时间赛跑;老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是“印证法”,根据得分点到文本之中去寻找印证。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从结果去推源头,有可能得出的源头与文本不符,也有可能曲解文本的本义,对文本的解读有误。这也是我们老师所感叹的“这道题教会了,下道题又不会做了”的原因。另外高考主观题设题的情景化、反套路化等考查方式,其实也在倒逼考生倒逼回归文本,进行真阅读。只有依循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本,才能明白文本的脉络、主旨,明了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进而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读懂文本,我们首先要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比如:标题、点题句、过渡句、总结句、情感句、观点句、人、事、物、景……要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其次要知道作者怎么写的,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比如围绕人、物写了哪些事,人、物处在怎样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如此理完,脑海中出现的将不再是一篇散乱芜杂的文章,而是一幅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模式,那么作者写作的意图也水到渠成了。

二、抽丝剥茧 逐层解构——审清题干是关键

主观题灵活多变的设题方式,让长期经历模式化训练、已经形成思维固式的学生,晕头转向,只能按照以前的套路乱答一气,结果不如人意。比如苏州零模卷《在梧州看水》“‘作者回忆儿时到鸳江春泛看水时,对吃的叙写费了一番笔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不少同学按照套路将此题简单理解为作用题;潍坊二模“《桃花蝴蝶》作为革命题材作品,小说没有详写大、小姑奶奶两位烈士,而集中笔墨写了祖母,对此你怎么理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维定式,只将目标集中在大小姑奶奶两位烈士之上,想当然认为文章只在歌颂革命者;2020全国卷1 题目要求考生依据“冰山理论”说明小说《越野滑雪》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很多考生按照套路来答题,答成了“小说情节的作用”;2019年全国卷1《理水》要求学生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简析文本的基本特征,不少学生无从下手…… 每次模考结束,学生进行错题分析时,因审题不准、不全,读不懂题而导致丢丢分的竟然有30%。可见,审清题干对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不管题目多么灵活,命题者都是通过试题的核心语言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题干之中经常会有命题者给我们的提示,有时是明示,有时是暗示,我们要带着学生逐层剖析,准确理解。

首先,要圈画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圈画指令语,“有什么好处”“理解……含义”“赏析……形象”一类的明确任务方向,“简要分析”“概括”之类的明确答题对象;圈画限制语,“结合全文”“结合上下文”等明晰答题范围,“4分””5分”“6分”……明晰答题点数;圈画“导引语”,明了命题者的潜在意图,如青岛模考卷《青衣》“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出的美不能脱离真的方向而独立存在,导引语中的“美”和“真”暗示着作答方向,即需要从文本内容中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撑这一观点。

其次,有些关键词含义模糊或内涵深刻,还需对关键词进行解读,再以《青衣》为例,明了“美”和“真”的作答方向后,就需对“美”和“真”进行深入解读,哪些美?哪些真?人性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真、人物内心真……

再次我们要将命题者的语言转化为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才能说明读准了题干。

最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分角度进行作答。

具体操作情况,可以参照以下事例。

例1:2018全国卷1《赵一曼》: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圈画关键词:历史现实交织 叙述方式 哪些好处

关键词解读:历史中的赵一曼事迹 现实我的所见所感 哪些作用

转化题意: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有哪些作用

切入角度: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读者效果、特殊方式特殊效果

得出答案:

①在主题上: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在人物形象上: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在结构上: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

④在效果上:

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有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之产生共鸣。

高考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题一直是学生的软肋,题目的灵活性,使学生“雪上加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剖幽析微,逐步探得题目背后的真容,一定要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参考文献:

[1]柴柏清.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高效备考的策略[J].中学语文.2020(15).

[2]陈洪茂.一道阅读题 几多创新意——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主观第9题解析[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10).

[3]周小华.明“道”探“术”条分缕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现代文阅读Ⅱ突破策略[J].广东教育(高中版).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