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方方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以情感为线索,体会文章“多可喜、多可悲”的情感内涵。
2.掌握体会作者情感的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品读文中的细节,体味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亲情与作者奋发有为思想的联系。
教学方法:
运用诵读法品味文章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亲情、友情、家国情是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有关亲情的文章更是魅力无穷,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这样的文章。(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从我开始,交替领读课文,其他同学小声跟读。(用笔标记他们读错的字音)
2、刚已读过,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明确: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喜、悲) “可”值得
然而我在这里居住,多么令人感到喜悦、又多么令人感到悲伤啊!
3、这句话处于什么位置?结构上什么作用?在这句话之前划出喜的语句并读出。
明确:(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珊珊可爱”
(2)思考:作者因何而喜?(句子读在前,提问在后)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亮洞彻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优美
景物优美
c.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情绪愉悦
d.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物我和谐
e.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清静优美
(3)尽管经过作者的修整,但项脊轩仍旧是一所旧的、小的房子,和新的、大的、明亮通透的房子比起来仍旧不值一提,为什么作者却自得其乐?而且给这么小、破的小屋起了这样一个雅致的名字?以“轩”为名。
读“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意为悠闲放歌、静默独坐。读一下,让作者感到开心的是自由。
这是一个让自己安放心灵的空间。冰心老人93岁高龄,仍在叩问灵魂深处的家,那是一个和谐自然,没有俗世纷扰的独特存在。
归有光远祖,曾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住过。有纪念远祖之意。
(4)语言以四言为主,骈散间行,骈句读起来节奏紧张,散句读起来节奏舒缓缓,富于变化,正与作者内心情感的律动相吻合。
(5)朗读品味其自得、自适的情感。
4、我们回到这句话“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然字如果去掉,大家读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字的使用,更能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复杂交织。
上面我们发现了作者的喜,下面我们来找找悲的地方。
(1)作者因何而悲?读出
“迨诸父异爨……凡再变矣”
明确:悲的是家族败落。
(2)原来的家?通南北为一、四世同堂、温情和睦。
现在的家?割裂开来,温情不再,
“异爨”:分家
“庭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在从篱到墙的变化中,家庭的温情和温暖也慢慢消失。这不仅是空间的阻隔,更是心灵的阻隔。
(3)再读,读出作者对家族衰败的无奈,温情不再的感伤。
5、因为家族的破败,温情的不再,亲情的回忆对自己来说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我们先来看作者回忆母亲的一段文字。
(1)由我朗读,大家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为什么“泣”?
(2)品读语言。
“某所,而母立于兹”:读。翻译。什么情感?物在人亡,同样的地方,却再也见不到那个关心的人。作者的心里已经泛起波澜。
“儿寒乎?欲食乎?”什么意思?虽平淡易懂,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最打动人便是亲人的关怀,这种关怀可能仅仅是轻轻的问候。而且对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孩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既包含暖的问题。对归有光来说,母亲一家之主,她不仅要主持家政,还时刻记挂自己的孩子,这些场景虽及其细小、普通,但是事情不在于大小,反而是小事,点点滴滴,像珍珠般敲击我们的心灵。
同学们,你会回忆一下,在你们生命的十几年中,亲人给你的感动有哪些?(一两个同学说)
找一个女同学读一下,再次体会丧母之悲。
6、对于一个8岁的幼童来说,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但是祖母给了他亲人的关怀。读第三段文字,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原因何在?
a.“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看似责怪作者不出来活动、像一个女孩子,其实是祖母对自己闷在书房读书的一种关心,心疼,想用开玩笑的语言让作者放松。
b.比去,以手阖门。
祖母并不是真的责怪他闷在书房里,从“以手阖门”的动作可以看出祖母不想过多打扰作者。有埋怨,但在临去前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透露了祖母的心思。c.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内心对作者的期望从这句话全部暴露出来,祖母对作者包含期望,同时也是对家族复兴的期望。
d.顷之,持一象笏至,
“持”的动作含义深刻,一方面是对家祖的敬重,一方面又是对作者深切的希望。
e.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非常庄重的鼓励,而作者印象这么深刻,可是他对祖母渴望的内化,这不仅是祖母的期望,也是他心中的责任。
我们通过品读祖母这段文字,这种回忆性的文章与一般的缅怀文章不同,它有一种力量——振兴家族的希望,作者正是以此为动力,回忆起和项脊轩相关的人和事。
(2)写母亲时,作者最后的情感落脚点是“泣”,写祖母时最后到“长号”不自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母亲是个人关怀,祖母是家族使命,作者深感责任之重大,故“令人长号不自禁”。
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情感的放任。
7、我们品味了母亲的关怀、祖母的期望,现在我们品一下妻子的陪伴。
先读这段话。
写了妻子哪些事?“凭几学书” “述诸小妹语” 性格?
夫妻感情如何?
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手”:亲手,作状语、“植”栽种,名作动。
作者和妻子情感和谐、志趣相投,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情感归向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固然是作者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在文字中的反映,也是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将作者全部情感寄托在如盖的枇杷树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归于沉寂。
相信随着大家人生经历的丰富,对写妻子这一节会有更深的体会,许多年后当你重新閱读这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再读,体会情感的闭合
文章看似写物——项脊轩,实则写人,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和项脊轩有关联,
作者也正是通过项脊轩将这些人事集中到一起来,用自己的情感把它们统一起来,作者以情感贯穿文章始终,作者无意写三代妇女的家传,而是将亲情、爱、温暖化为作者前进的动力。
一篇好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在不同的阶段,经历过不同的人生故事以后,我们重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最后重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