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骞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落实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原本以提升学生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得以转变,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全方位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对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那么必然会导致我国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匮乏。因此,此次研究主要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基础,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及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1]。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人才培养;策略
所谓立德树人,是要求将道德教育放在日常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做到“教学先育人”。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也是从孩子向成年人转化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间节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盲目重视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不符合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本着立德育人的态度优化课堂表现形式,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影响“立德育人”理念落实的因素
(一)过于依赖教材
从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盲目过于依赖教材,整个课堂围绕教材展开,缺乏拓展和反思,导致教学深度不够学生无法从课堂学习到更具有深度的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绪。
(二)盲目重视成绩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身心成长面前,盲目重视成绩是不客观的,而当下受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仅仅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
二、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策略
(一)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课堂与生活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来讲,如果离开了生活,那么教材内容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想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将课堂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案例中联系教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得以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二)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多样的课堂表现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思考,从而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从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部分教师盲目注重教学速度忽视了教学的质量,导致整个教学课堂依然是板书加教材的形式,整个课堂缺乏活力。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旺盛,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倦怠心理的出现。因此,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通过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为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好奇心带动学生思考和再创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学生由内而外发生质的转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竞争的过程中感悟什么是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意味着什么,从而带动学生意识到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人立足于社会起到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优化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及时反思与评价
在“立德育人”理念的引导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从提升学习成绩转變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3]。因此,当下教学应当及时反思与评价,总结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导致“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难落实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优秀人才,而道德品质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主要途径。要想培育时代新人,就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盲目将成绩作为唯一教学目标,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转变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文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2021(12):109-110.
[2] 余晓红. “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J]. 数码设计(上),2021,10(2):189-190.
[3] 邰枫. 立德树人促发展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J]. 中外交流,2021,28(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