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22-02-23 07:33柴乐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功用

柴乐

摘要: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如火如荼,提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人们往往从国家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与努力,却忽略了史学家在其中也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即着眼于这一点,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为例,阐述史学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可以通过著书立说、以身示范、学术讲座等形式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发现历史的美学。以美学和其他史学理论的交叉研究导向社会实质的发展。

关键词:史学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功用

河南的各大晚会充分利用中原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让大家感悟了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奇妙神韵,领会到历史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的育人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借此我们能够深度还原当时的社会现状。历史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首先需要史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能够对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了解与研究做更加深入与透彻。同样,他们更应该承担引导大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重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积极献言献策,为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一、历史的美学

张荫麟在《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一文中讲道:“史学应为科学欤?抑艺术欤?曰:兼之。……世人恒以文笔优雅为述史之要技……然历史之为艺术,固有超乎文笔优雅之上者矣……仅有资料,虽极精确,亦不成史。即更经科学的综合,亦不成史,何也?以感情生命神采,有待于直观的认取,与艺术的表现也。”后于1932年提出了“历史的美学价值”这一说法。在惯常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史学理论中,理性和真实更居上风,人们更多的注重这一事物搜带来的价值,却忽视了以审美的感性的眼光探索其本身的审美意义。笔者以为历史审美和美感并不单指景色的壮丽、文字的优美或是感情的丰沛,它更大意义上指这一历史事件或是这一物品的“在场感”。以这一事件本身所依托的在场感去丰富这一事件的原貌,以更为立体和三维的视野对这一事件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不仅局限于这一事物发生的事件、地点与意义,试图以营造在场感的方式联系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真情催生真实,譬如《荷马史诗》以“史”“诗”的手法丰富人物的复杂性,指出“每一个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如多个史学大家所强调的,历史分析强调史论结合,在历史研究中必须把史和论结合起来,在史料问题上,我们需要一分史料出一分结论。结论需要以史料为支撑,而历史审美所营造的在场感也是依托史料,但是却运用了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美学强调史家设身处地的思考和还原当事人的情感状态和心里描述,更多的偏重情感而非理性。

二、史学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单霁翔曾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目标指出:“保护的目的从对文物的收藏,扩展到集保护、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目标。”即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在保护的同时对其展开相应的研究,再将研究结果以及文化遗产自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普及给大众,由此起到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具有专业史识的史学家们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需要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对民众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体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著书立说,发表研究性论文,使更多的人了解相关历史文化遗产,为公众普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唤醒公众保护意识。

公众史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兴未艾,如何将“高高挂起”的历史学科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公众史学所思考的问题和致力的方向。这里我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蜀永陵为例,永陵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作为我国目前所知唯一一个修建于地表之上的帝陵,自其面世之日起便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目光。随着永陵正式的对外开放,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普及性文章和著作;而学术研究方面则分别从考古学、音乐史、美学、博物馆学等角度出发;二十一世纪后,出现以往研究中涉及较少的铺首、壁画、服饰等方面研究,发文者以永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主。”

在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由主持永陵发掘工作的冯汉骥先生所著的《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相如琴台与王建永陵》、《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等多篇学术论文。后出版了英文版的《永陵》向国外宣传。在1991年永陵召开的首届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研讨会上,“共收集有关前后蜀政治与经济、文物及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论文42篇,集结成《前后蜀的历史文化》一书。”通过这些著作、论文的发表,对永陵的研究不仅更加深入,对外也起到宣传普及作用。

第二,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无论自身的能力高低,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都应做到实事求是,并以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向整个社会起到良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后世多位学者对《三国志》的注疏对于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也有十分重要的补充和勘误的作用,通过对比不同学者对《三国志》以及三国文化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我们对于三国历史时期的看法和认知。在此基础上,三国时期也有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以地下更新之实物补正纸上之材料,佐证或是勘误历史记载和研究。这样仅仅从研究三国文化方面可以得出这样多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及角度,以此作为基础,可以延伸到不同历史朝代的研究,透过研究三国历史文化这个“特例”,总结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提炼其所蕴含的一般性特征,再辅以各朝代的特殊性进行研究佐证。

第三,举办讲座、沙龙,或成立学术团体宣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为例。1925年在故宫及其所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又下设故宫研究院,在研究院的基础上,学术沙龙、故宫讲坛、课题研究等学术活动相继展开,如举办“永宣时代及其影响”、“《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沙龙。紫禁城学会、清代宫史研究会等学术性组织的成立与活动的举行都使故宫的保护与开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三国文化遗产开发来看,三国文化不仅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总和,也包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存留的遗迹、遗址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三国时期精神文化面貌的物质载体。研究三国文化,更应该包含旅游文化,三国文化中,一些建筑、城楼或是遗址、故居都是文化的现实载体,透过这些物质的建筑同样可以展现当时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三国文化研究开发的过程以及政策措施,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譬如四川成都“武侯祠”、重庆云阳地区的“张飞庙”以及剑门关、翠云廊、庞统祠等数不胜数,每年亦有大量游客前往欣赏感叹。人们对于这些旅游资源的欣赏不仅因自然景观的壮丽,更是因为它们被历史赋予的文化与精神价值。

第四,史學家可通过参与学术活动,加入学术组织,将研究成果对外宣传展示,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珍贵历史文化遗迹,申遗是重要手段之一。除自身要具备申遗的实力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对申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宣传中,不仅要让国内人民认识它,还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因此,在申遗过程中,史学家们便可通过上述所谈到的著书、发表研究性论文、成立学术团体等方法加大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挖掘出隐藏在文化遗产背后的独特的历史价值,使得更多的人们认识它,了解它。以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为例,当地政府同样看到了白帝城蕴含的文化,对其进行了保护开发及宣传。刘备大军大败仓皇退守于白帝城中,修建永安宫。三国仍许久未统一,虽然退守白帝城,但是刘备大军却一次次遭受重击,无奈之下刘备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说出为之动容,堪君臣典范的一句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是因此使白帝城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有“白帝城托孤”这样的印象。

三、结 论

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方法作为一种手段和途径,更主要的还是为史学工作者、教育者所掌握,以此为联系探索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以鉴往知来。确切的说,史学家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相当于纽带链接,同样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已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学识与素养,能够达到普通大众所达不到的高度。因此,在未来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道路中,他们必将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当前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更为明显,历史的美感可以与当前新兴的研究趋势和方法所结合,譬如强调比较方法,以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强调历史美感中的异同,得到新的理解。史学家与历史遗产之间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正如历史与文物的联系,是无法割裂存在的。是故强调史学家在历史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以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的趋势和创新的趋势推动现实物质世界的发展和前进。如当前史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强调史学史的研究和只是的普及,极力克服浮躁和短视的影响,以史家的品质维系史学的总结性和批评性的理论体系,以根伟辩证的角度引导当前社会文史的发展流向。

参考文献:

[1]况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J].唐山文学,2018(08):78.

[2]李智.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35-37.

猜你喜欢
功用
虎鹤门身法八势
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功用及策略
英语中的委婉语表达探究
社科法学的功用刍议
花朵的作用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钢笔和墨水的争吵
功用遮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