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联想法在高三语文考试中的应用

2022-02-23 04:55刘文生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涵意义应用

刘文生

摘要:联想法在高三语文考试中,特别是在古诗文阅读题中有着非常高的使用频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如果能训练学生调动知识积累,恰当运用联想法,就能准确找到解题的要点。因此,教导学生熟练运用联想法解答语文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非常重大。本文阐释联想法的内涵,举例说明联想法在考试中的应用,并探究其意义及应用基础、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联想法;内涵;高三语文考试;应用;意义

在高三语文考试中,不少学生在该得分的题目上失分,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二是不善于知识迁移,未能运用联想法找到解题的要点。其实,如果能训练学生调动知识积累,恰当运用联想法,就能准确找到解题的要点。因此,教导学生熟练运用联想法解答语文试题,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非常重大。

一、联想法的内涵

联想在心理学上就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通过联想,人们能借助某一已有事物过渡到另一相关事物,或用已知的知识来推断并理解未知的问题。联想法,就是一种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内容来推断、理解未知的内容的方法。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若能架起联想的桥梁,可以活跃思维、拓宽思路,能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增进对重点考查的词义、句义的理解,从而准确答题。

二、联想法在语文考试中的应用举例

在学生参加语文考试时,联想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答题遇到疑难时,若能恰当运用联想法,则很多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联想得当,做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特别是学生在解答古诗文题目时,联想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先举例说明。

比如高三某次模拟考试文言文文本选自《新唐书·杜甫传》,其中有一道翻译题,原句是“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学生做题时,对“寓鄜”“孺”等词翻译不准确。其实,如果运用联想法,这两组词都不难理解。首先,由“寓鄜”可以联想到杜甫的诗歌《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当时杜甫在长安,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由此可知,“甫家寓鄜”意谓“杜甫的家眷寓居在鄜州”。而“孺”的意思由“孺子牛”可以联想推知“孺”是“小子”“小儿子”的意思。

还有一题翻译句子“游岳阳,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句中“旬”本是常见词,但学生的翻译仍不准确。由此联想到《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旬有五日”是“十五天”的意思,“旬”是“十天”的意思。并由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可知“旬”是“十天”的意思。

再有一道简答题是问“杜甫的死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杜甫的死因有直接死因和间接死因。直接死因,原文展示非常明显,是“涉旬不得食……(县)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杜甫因被困十多天没有进食,而县令又送给他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大醉而死。这是杜甫的直接死因。关于间接死因,原文展示不明显,但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登高》一诗,其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这几句诗句可以概括为“时势艰难、國家动荡导致杜甫常年漂泊,体弱多病”。学生如果能联想到这些,并概括得当,就可以再得1-2分。

由此可见,恰当并熟练运用联想法,对语文考试答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若能恰当并熟练运用,对疑难问题往往能起到茅塞顿开的效果。

三、联想法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方面意义重大

很多高三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语文成绩的提升空间都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学生都是在应付式的学习语文,认为只要上课听讲一下,做些练习,校对一下答案,就可以了。他们根本不去总结语文成绩差的原因,以及寻找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教学者为他们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联想法是在锻炼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是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考试中,很多词义、句义的理解必须要运用到已学的知识。联想法,其实是在锻炼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个知识迁移,其实是联想法在起作用。

(二)联想法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掌握的方法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多种多样,联想法应该当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对联想法都可以掌握。差别在于,知识储备量大、记忆力和理解力好的学生更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三)联想训练法,对于培养语文尖子生意义重大

语文尖子生的知识积累一般比较丰富,课外阅读量较大,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强,但在高三阶段,他们的成绩进步不大,往往也是在110—120分这个区间上下浮动,很难有所突破。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习语文的困境在哪里,也找不到提高语文成绩的好方法。据笔者工作观察,在模拟考试中,特别是在古诗文板块,一些本该得分的题却往往失分,对重点考查的实词词义、重点句的句义理解不当,导致文言文翻译题、文意理解题得分不高。据调查,学生会因此失分3—5分。所以,对语文尖子生加强联想解题法的训练,能保证不丢失这重要的3—5分,则语文成绩在110—120分这个区间的学生有望有更大的突破。所以加强联想法训练,对于培养语文尖子生意义重大。

四、运用联想法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运用联想法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每个读到高三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但每个学生的储备量是不一样的。高三语文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成语,古诗词,文言文背诵篇目,文言文实词及常用虚词的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现代文各种文体知识,作文谋篇布局的知识等等。仅有知识还是不够,要运用联想法,把各类知识进行沟通、互联,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

五、联想法可通过实际训练而掌握

联想法对提高语文成绩作用很大,是为语文“学困生”(不管高分还是低分)开辟的一条很好的提分途径。只要通过实际有效的训练,人人都可以掌握。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常上课中,可以开展以下训练:

(一)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是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性质类似而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联想。比如由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表现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联想开去,想到杜甫是忧国忧民诗人的代表,他的表现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再联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懷也是基本一致。而于谦《咏煤炭》中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不但体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更体现他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

用类似联想法答题在2021年新高考1卷默写题体现明显。

原题: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 ,______”。

考生首先想到的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开篇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因为这是出自背诵篇目的,勤背书的考生应该都会。含“三秦”一词的古诗词虽说还有很多,但却是在非背诵篇目,考生就不一定会了。比如:陆游《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杜甫《冬至》“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此题对一般考生来说,答案可能是唯一的。只有对有课外阅读积累并善于联想的考生来说,才有多种答案。

(二)相关联想

相关联想,其实是课内知识迁移,即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未曾见过的文句内容。语文试题中,最常见的就是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包含对重点实词词义的考查。此时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由题中的重点实词联想到已学过的课内相关实词,找到对应的词义义项,用这个义项来理解并翻译题中句子。如果翻译通顺合理,则这个关联的义项是恰当的。

比如2021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第1道翻译题“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句中“患”字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句中“患”为“担心”的意思。把“担心”这个义项代入句中,理解正确,则可以确定要把“患”译为“担心”。再如2021年新高考1卷文言文简答题中有“君者表也,臣者景也”一句,问其含意,其实也是翻译句子。由句中“景”可以联想到贾谊《过秦论》中“赢粮而景从”一句,句中“景”为通假字,通“影”,有“影子”的意思。由此断定句中“景”同为通假,为“影子”的意思。

可见,联想得当,就能正确理解并写出句中考查实词的含义,就可以稳拿词义分2分。

六、结语

联想法简单易操作,行之有效,在高中语文考试中,特别是在古诗文阅读题中有着非常高的使用频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对各个成绩层次的学生,只要训练得当,就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分5—10。笔者真诚希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多多运用联想训练法来训练学生,为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士成,吕从坤.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1995(09):23.

[2]王喜春.浅谈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11):11.

[3]吕从坤,陈宣军.浅谈联想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1989(23):11.

[4] 崔艳双,联想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34.

猜你喜欢
内涵意义应用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有意义的一天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