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云 陈潘婷
摘要: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当中。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说,中国语言文学是比较传统的一个学科,进入新时期以后,部分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设置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改革和优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程质量,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扬提供助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重构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
在高校教育当中,通识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的前提。在高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價值导向,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教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显然已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为此,在进行课程重构时,也应当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这样才能够使得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一、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为了使得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各个学习阶段的教育都在不断变革。而地方高校想要促使通识课程更好地开展,也应当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对于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进行重构,不仅是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文学的手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结合现阶段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现状来看,课程仍然存在单一化的特点,并且对于实践缺乏重视。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仅要对于理论课程进行优化,也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在对于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进行重构时,应当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出发,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各个课程设计能够良好的融合,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要求
中国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课程之一,在很多地方高校中都有相关课程的设置,这也为通识课程的重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地方高校对于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品质,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不管是对于高校中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地方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通过对于地方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进行重构,不仅仅是对于传统的课程进行创新,更是对于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在对于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也要与高校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得通识课程的重构更加符合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
二、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进行重构时,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这是促进通识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通识课程重构的有力助力。具体而言,就是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收益。在设置课程类型时,更应当有多元化的思维,除了要有基础类的课程,也需要多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这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核心素养。而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教师不应当仅仅注重结果性的评价,而是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不仅要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引导下全面健康的发展,成长为栋梁之材。
(二)文化育人原则
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时,还应当遵循文化育人原则,重视课程文化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重构提供保障。高校在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课程中的文化建设也是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落实文化育人原则,对于课程文化进行建设时,不仅要考虑到课程相关内容的文化建设,也要考虑到学校、教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进行通识课程重构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于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和重构,还应当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课程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整个过程中,都应当坚持文化育人的思想,进而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三、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策略
(一)课程融合,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在传统的高效教学中,中国语言文学也会分成不同的院系,在进行教学时,也往往都是独立进行的,不同院系学习的知识都分别侧重于不同的方向,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并且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制约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比较狭窄,往往集中在包括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几门课程上,即使选修课程会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些深入的内容进行拓展,但是拓展的范围也非常有限。现阶段,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种情况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也仅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没有系统的了解,也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应有的文化精神。并且从中国语言文学本身来说,其并不是单一的文学,还包括历史、哲学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把不同的院系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课程更具有完整性。因此,在进行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课程的融合,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更加全面的课程,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学有更加系统的认识,知识结构也会更加完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碎片上。
(二)技能培养,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于地方高校教学体系而言,在教学体系并未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下,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式可以是利用传统优势,以增加课程的渠道来实现,这也是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课程的增设应当合理,并且应当与社会的需求及高校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增加了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把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更强的社会针对性。为此,在进行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的过程中,也应当适当增加有益的实践性内容,这样能够提升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结构优化,适当开设小众课程
在本文中,小众指的是在社会当中需求量比起其他课程要小的课程,或者可能并不属于社会的直接需求,因此关注的人较少。在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当中的古典文献文学就是小众课程之一。虽然古典文献学是中国语言文学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相应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以往的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中,古典文献学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方高校中甚至没有设置这一课程。进入到新时期后,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于古典文献增加了關注程度,部分高校中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了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古典文献学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在很多高校当中虽然开设了这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往往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兼职授课,并没有真正开设,还有一些高校中,古典文献学则仅仅只是一门选修课程。这样的情况对于学生也会产生影响,学生不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取得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导致了虽然古典文献学的人才需求量并不高,但是仍然存在人才缺口,尤其是随着人们对于古典文献学提升了重视程度,专业的人才更为缺乏。为此,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中,也应当选取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开设一些小众的课程,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古典文献学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加适应高层次的社会需求。
(四)课程优化,完善现有课程版块
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中,有部分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弥补。从大的角度而言,中国语言文学主要分为古代语言文学和现代语言文学两个部分,古代文学主要是指一八四零年之前的文学,而现代文学则主要指一九一九年以后,从这个时间划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间有一段时间的断档,在这两个时间中间的一段时期的中国语言文学被忽略了,这是需要进行补足的地方之一。并且与此同时,有很多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被无视了,比如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中国语言文学,并没有加入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中来。为此,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重构中,也应当适当考虑对于现有的课程模块进行完善,增加断档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更加完整的呈现出来,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代语言文学与现代语言文学之间的关联和过渡。
(五)创新思维,关注新型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文学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尽管良莠不齐,但是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如何把中国语言文学与现代化的互联网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当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相关资料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社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又一个命题。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中,一般会包括文献检索课程,但是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检索方式上,面对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文献检索课程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结合互联网进行优化和改进。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并且正确使用电子文献,这不仅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得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更加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重构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要求。而想要达到通识课程重构,提升课程质量的目的,地方高校在进行通识课程重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新型的文化元素,也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原则,推动地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通识课程的重构,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淑娟.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130-131.
[2]申洁.高校汉语言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青春岁月,2019(11):90.
[3]易玥曈.探究中国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因素以及学习路径[J].中华辞赋,2018(12):10.
[4]刘衡.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8(2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