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海燕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意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中,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美术作为小学美育的重要组成,其实践性是比较强的,在教学中时常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展开实践操作,这就与劳动教育有了一定的融合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深入劳动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帮助。对此,本文立足于中高年级段的小学劳动教育,分析了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技术教育渗透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一定建议。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美术;小学
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参与劳动的机会比较少,劳动技能退化比较严重,对中华民族劳动美德以及劳动技术的了解也比较少,这对其未来的生活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就此而言,将劳动技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不仅是素质教育背景的实际要求,更是小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含有很多实践操作的部分以及劳动美德方面的资源,这为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教師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将劳动技术教育更好地渗透其中,实现小学生审美水平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成长,为素质教育的深化落实助力。
一、劳动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五育并举”理念的提出,劳动教育逐渐成了小学教育的热点,各个学科教师都在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技术教育素材,建立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新联系,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把劳动技术教育渗透在美术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劳朴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有利于优化传统文化教育
劳动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朴实、踏实肯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美术学科育人质量。例如教师可以挖掘绘画作品中展示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树立劳动意识;还可以利用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先民们的劳动智慧,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劳动教育是对立德树人的细化,也是推动德育教育的重要力量,小学生正处在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师要重视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培养,逐步纠正小学生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在剪纸活动中小学生实践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废用纸张和垃圾,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其将自己的垃圾收拾好扔进垃圾桶,对于一些废弃的纸张还可以用来做草稿纸,以此培养其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节约美德。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劳动技术教育渗透的现状
在当前“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小学生各方面意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尤其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逐渐成为教师在各科教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很多教师在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缺陷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其中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际问题、现状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美术教师对劳动技术教育缺乏深入理解
在素质教育“五育”的贯彻过程中,小学教师对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模式,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有效衔接。同时,对劳动技术教育了解和认知程度是影响教师展开教学实践和设计的关键。目前,小学美术教师对劳动技术教育普遍缺乏深入地了解,对其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解读缺乏深度,导致劳动技术教育难以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因此,小学中高年级段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渗透,保证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综合方向的发展。
(二)美术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缺乏关注
在教育形式、思维和理念产生变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多以辅助者角色出现,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验。但是,在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完全自由地构建和创造。其中,诸多教师未能清晰地调查和分析中高学段的学生美术水平和认知能力,未能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和元素融入其中,致使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入大打折扣。所以,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学段、认知、思维发展规律入手,增强劳动技术教育和美术教学的针对性。
三、学科融合,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美术教学的对策
(一)深挖劳动教材,探索劳动技术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素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对此,要将劳动技术教育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立足于教材中的资源,从教材出发探寻劳动技术教育的素材和融入点,进而实现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中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创作的内容非常多,且其中还涵盖一些传统文化内容,也会涉及一些劳动技术教育知识,这些内容,都是劳动技术教育渗透中十分有用的素材,需要美术教师的深入挖掘。
比如,《剪纸团花》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属于传统工艺制作板块,其是先辈们的优秀劳动智慧果实,蕴含着先人们的劳动思想和劳动精神。在这一课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劳动技术教育的渗透。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剪纸团花”制作过程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发现其设计美妙和魅力之处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耐心、细心、创造等劳动精神,并引导其在自己动手实践时,将这些劳动精神内化于心。此外,这一课内容中含有劳动体验模块,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非常合适的渗透点。在这一模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造,并亲自动手“做一做”,让其看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团花”的过程,并从劳动中收获成就感,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美妙。同时,其在进行剪纸的过程中,劳动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强调教学过程,抓住劳动教育渗透时机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成长,在课堂中多重视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合适时机,渗透劳动意识的培育,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亲身操作,将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激发出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并能够在劳动之中找到快乐与成就感。
在《剪纸团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比如,在针对“剪纸团花”的背景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及其纹样所表达的传统意义出发,渗透古人的劳动理念。同时,在介绍剪纸团花的图案纹样和剪纸步骤时,将古人的劳动智慧渗透其中,让学生理解剪纸团花中用到的“对称性”这一劳动技巧,深入了解先辈们的创造力量及劳动智慧,树立其科学劳动观念和劳动创造意识。此外,在实践操作这一过程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剪纸团花”优秀作品的展示,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操作中深入体会劳动过程。剪纸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手工活动,在剪纸劳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细心、耐心,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完成“剪纸团花”作品,这就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术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剪纸作品后,教师还可以联合学生,共同选出公认最优秀的几个作品,让学生们共同动手,将其装饰在教室中,渗透合作劳动意识,提升其协作能力。在课程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剪下来的一些碎纸和废纸收集起来,扔到垃圾桶或作为废物再利用,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其灌输保护环境和勤俭节约的劳动美德。
(三)重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实践活动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主要载体。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技能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度渗透。
依然以《剪纸团花》这一课为例,作为我国传统的一门手工技艺,剪纸团花的实践操作中有着很多细致的技能和技巧,对于学生的手工能力要求非常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春节”的氛围,将“剪纸团花”在春节中的应用展示出来,并据此创设一个“实践活动”情境:在“春节”的氛围下,装扮一下我们的教室吧!让学生沉浸到“春节”的情境氛围中,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做好示范,通过微课的步骤播放和教师的实操示范,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先模仿操作,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示范。因为剪纸中用到的剪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操作失误、错误或出现危险行为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正确引导,避免发生误伤情况,树立其严谨的劳动观念,使其充分掌握“剪纸团花”的手工技巧和步骤。之后,再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开自主想象和剪纸创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巩固其劳动技能,并实现劳动创造能力的提升。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剪纸团花“折纸——画图案——剪纸”的制作步骤有了更深的掌握,并能够在保证自己和周围小伙伴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一个漂亮的剪纸作品,劳动技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結语
总而言之,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落实的重要一步,在小学教育中,除了要设立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外,还要注重其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助力劳动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4.
[2]朱义,杨兴.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设计及行动研究[J].进展:科学视界,20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