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析

2022-02-23 00:00倪胜军万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化学学科

倪胜军 万玲

摘      要 “劳动”与“教育”的关联由来已久。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而中学化学因其学科特点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存在“割裂”现象。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为例,将劳动教育素材分为化学史类、生活类、生产类及实验类四类。教材劳动教育素材在分布上呈单元全覆盖、目标全覆盖、栏目全覆盖的特点。教学中应珍惜操作实验的“举手之劳”、体验真实情境的“劳有所获”、感悟科学历程的“涓滴之劳”。

关 键 词 初中化学  劳动教育  化学史  化學实验  生活生产

引用格式 倪胜军,万玲.初中化学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04):68-71.

“劳动”与“教育”的关联由来已久。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到17世纪约翰·贝勒斯提出创办一所劳动学院的建议[1];从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劳动教育思想[2],到19世纪罗伯特·欧文的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再到20世纪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3]。我国早在《周礼》中就提出了“君子六艺”教育,还有孔子的“学、思、习、行”思想。1981年已将劳动技术课正式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4],1987年国家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规定劳动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习惯、初步掌握一些劳动基本技术[5];1992年制定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进一步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明显提高了开课率和教学质量[6]。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须把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有机整合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7]。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劳动教育被整合进“综合实践课”,加之指引不明确,导致地位有所弱化。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尊重劳动,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能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等[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需全面发展[9]。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和评价、规划与实施等进一步明确[11]。可以看出,“劳动”与“教育”在“时”与“空”上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一、劳动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关系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谓之“劳动”[12],而中学化学是在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的基础学科,发挥着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作用[13],可见化学教学与“劳动”密不可分。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谓之“劳动教育”[14],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途径[15]。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做实验”这种“劳动”为基础的学科,且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实践活动,应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参与其中,因此化学学科体现了通过“劳动”来“育人”作用。然而目前化学教学存在过于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等“直接劳动”忽视态度价值观等“间接劳动”,从而造成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16-17]。因此有必要对初中化学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进行挖掘与梳理、统计与分析,并提出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二、初中化学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的统计

对素材的分析有两个步骤:一是对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进行说明并划分维度,二是对素材进行梳理统计并分析。

1.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维度说明

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2012教育部审定)为例,根据劳动教育的定义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劳动教育素材的分布主要有四类:化学史类、生活类、生产类及实验类(见表1)。化学史蕴含着科学的研究历程和化学家们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态度和积极的劳动精神。生活类素材旨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或技能迁移到生活实践中,在劳动中感悟学科的力量。生产类素材旨在帮助学生体悟化学学科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实验类素材旨在养成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必备的学科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素材蕴含的劳动教育目标上看有三种: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及劳动价值观。从素材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上看有五种:举例、操作、情境、拓展、理解。

2.教材中劳动教育素材统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涉及劳动教育的素材共145处,从不同维度进行统计的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素材在分布上呈单元全覆盖、目标全覆盖、栏目全覆盖。

在单元分布上,第一、七单元占比较高,分别为13.1%、17.2%,这与单元内容有关。第一单元主题为走进化学世界,是学习化学的开始,因此包含大量的实验技能及实验室规范等实验类劳动教育素材;第七单元主题为燃料及其利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包含生活类、生产类劳动教育素材较多。在分类占比上,生活类与生产类劳动教育素材占比合计62.1%,说明初中化学“来源于生活,走向社会”的特点,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通过劳动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在目标分布上,知识类劳动素材最广,且不少素材蕴含目标不止一个,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既需要劳动知识,又需要劳动技能;“收集温室效应增强的影响及防止措施,制作黑板报或小论文”既需要劳动知识,过程中又培养了劳动价值观。在栏目分布上,劳动教育素材主要分布于“正文”中,占46.2%,同时其他栏目均有分布,说明教材编者非常注重化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在教学作用上,创设“情境”占37.9%,“举例”占26.9%,共计近65%,可见教材重视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素养达成[18],这与高中新课标中共有68处提到“情境”一词不谋而合。另外,促进实验操作技能的占16.6%,如“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等;促进学科理解的占6.2%,如“灭火原理的探究”等;拓展学生视野的占12.4%,如“形状记忆合金”等。

三、化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

从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关涉的概念。化学教材中不同的劳动教育素材对应相应的劳动教育“层次”和“目标”,同时也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对应(如图1),这为化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提供了相互融合的载体和保障,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策略。

1.重视化学实验类素材

化学实验能促进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发展的文化基础,还蕴含着劳动的知识与技能。如在“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素材中,涉及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有:托盘天平的使用規则、操作要领及读数,烧杯、量筒、玻璃棒等玻璃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称量/量取-溶解-配制-误差分析等步骤流程,实验结束后的实验仪器洗刷、实验台面及实验室地面的擦洗、桌椅恢复等劳动。因此,应重视教材中的化学实验类素材,珍惜每一次操作实验的“举手之劳”。

2.重视生活生产类素材

生活生产类素材能促进化学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下的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蕴含着劳动的习惯与品质。如生活类素材“课外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净水器,既进一步理解水的净化原理,也知道了生活中同一物质的不同用途,如纱布除了包扎伤口、石英砂除了做建筑材料、蓬松棉除了制作服饰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过滤作用等。同时养成了珍惜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的习惯,也形成了劳动过程中的坚持不懈的品质,如要通过各种途径找齐材料并进行处理及按流程操作等。由此可见,应重视教材中特别是“课外实验”和“探究”栏目下的生活生产类素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劳有所获”。

3.重视化学史实类素材

化学史教学不局限于化学知识的结论,可以追溯知识的源头和演变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经。早在20世纪末,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简称NSES)就将“科学史”作为培养K-12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19]。化学史也蕴含着劳动的观念与精神。如在化学史素材“图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中,追溯到17世纪金属的冶炼和锻造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燃烧现象进行解释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燃素说”,但很多化学家如布莱克、贝克托莱、拉瓦锡等发现“燃素说”无法解释很多实验现象(如金属灰重于未经焙烧的金属),为此拉瓦锡以严谨的实验技术、科学的定量分析及高超的抽象能力建立了更科学的“氧化学说”[20]。这一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批判及“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的劳动观念。再如,“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这一素材,追溯到“一战后欧亚通道阻隔,‘洋碱’来源骤减且捂货涨价,人民无碱”的时代背景下,侯德榜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并放弃留美机会毅然回国,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联合制碱法”,并放弃专利分享给全人类[21]。这一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及“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时代劳动精神及理性平和的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应重视化学史实类素材,感悟科学历程中“涓滴之劳”的“一小步”都将是人类发展的“一大步”。

化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具体体现了“五育并举”和“劳以树教育之德、劳以增学科之智、劳以强学生之体、劳以育化学之美”[22]。因此,需要教师树立“融合”的教学意识,基于教材的系统规划,科学有效地利用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开展化学味浓厚的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9.

[2] 郭志明,成建丽.劳动教育: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卢梭自然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评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54-59.

[3] 雷云,吴美林.重返经典之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70年论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5):48-57.

[4] 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05):34-45.

[5]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普教志:劳动教育[DB/OL].http://61.129.6

5.112/dfz_web/DFZ/Info?idnode=164681&tableName=userobject1a&

id=220861,2021-06-07.

[6] 王慧,王晓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检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3):36-45.

[7]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98-2002[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287.

[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

[9]本报评论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18-09-18(00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DB/OL].http://www.gov.cn/zheng

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1-06-0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

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1-06-08.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8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5.

[14]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34.

[15] 赵海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1(03):276-280.

[16] 章乐.从割裂到融合:论当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1-27.

[17] 管光海,张丰.融合观引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22-29.

[18] 马圆,严文法,宋丹丹.真实情境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9):6-10.

[19] 林长春.美国科学史教育的演进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06):32-35.

[20] 宗国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溯源:化学史的视角[J].化学教学,2020(11):3-7.

[21] 李祉川,陈歆文.侯德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70.

[22] 徐雪平.学校劳动文化培育的价值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4):18-2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劳动化学学科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