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芬萍 呼兴华 高原 赵凯 李耀辉 薛敬东
(1.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2.陕西双博中医肝肾病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千金方》由唐代孙思邈所撰,是一部代表中国临床医学的综合性医著,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书中记载了丰富的关于疫病的认识,如率先对麻风病作专论,辨析五脏阴阳毒病因、证治及预后,尤其重视疫病的预防,始终坚持防重于治,先防后治,防治结合的思想[1]。孙思邈在《千金方·伤寒例》指出:“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2]按照这种备药防病思想,《千金方》中记载有近20首辟疫(瘟)方,包括佩戴、口服、烟熏、粉身、身挂、纳鼻、浴体等[3]。笔者等通过研读《千金方》相关章节,结合后世医家的认识与理解,理清“辟温”概念,探索整理孙思邈防疫、治疫用药经验和方法,为现代疫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辟温”即“辟疫”,躲避瘟疫,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讲“辟”同“避”,设法躲开,预防之意,“温”字最初为“昷”[4],《说文解字》释为“仁也,从皿,以食囚也”,指的是囚犯用器皿进食,而牢狱中环境较差,易发生传染性疾病,故将其称为“昷病”,直到战国“温”字开始出现,延伸到魏晋南北朝才有了“瘟”字,因此在《千金方》中记载的是“辟温”而非“辟瘟”[5]。“辟温”在现代传染病概念中可视为传染病的预防阶段,实际上,这种预防思想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如“箴鱼食之无疫疾”说[6]。至《内经》中更有理论提出,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等,充分明确了避毒气是防治疫病的关键因素[7],并记载了经典辟温方小金丹。《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相关辟温药,如升麻“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可辟温疾、障邪毒蛊”。《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记载了多首预防治疗瘴气、疫疠、温毒的方剂,如老君神明白散、赵泉黄膏方、太乙流金散等[8]。到《诸病源候论》更明确提出,对伤寒、时气、温病等可“预服药”以预防,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记载:“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9]。至《千金方》从文献的角度对隋唐以前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甚至在雄黄丸方下记载了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的大疫,“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10]。强调汉唐医家一直在寻求能够有效预防疫病的方药。
2.1中药数据处理 在《千金方》中隶属于“辟温”方经统计有27首,药味68味,中药的四性、五味、毒性与功效的规范化参照《中药学》(第九版)[11],该教材中没有的药物则参照《中药大辞典》(卫生报馆编辑部编)[12]进行。
2.2中药名称标准化原则 ①古今中药名称无变化,则按原书名称为准;②古今名称不同,需进行考证的中药名,则使用《中药大辞典》(卫生报馆编辑部编)对其进行考究,从而规范中药名称;③书中记载的中药名称无从考证,不能确定规范名称,则按原书名称录入。
采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统计《千金方》所载有关“辟温”方的基本情况,并录入Excel表,运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分析记录。共计27首方剂,组成药物共计68味。首先针对每首方剂从药物出现频数角度分类药物性味,其次对68种药物从功效角度予以归纳总结,以辨其用药特征。
3.1组方用药频数、四气、五味分析 27首方剂出现的药物频数≥4次的药物共11味,分别为:雄黄、鬼臼、珍珠、朱砂、白术、桔梗、乌头、雌黄、桂心、赤小豆、虎骨,将口服与外用方剂药物组成分别进行频数分析,口服用药频率较高为乌头(5)、珍珠(4)、桂心(4)、赤小豆(4)、桔梗(3)、白术(3),外用药物出现频率较高为雄黄(7)、鬼臼(5)、朱砂(5)、雌黄(5)、虎骨(4),虎骨、虎头骨统称为“虎骨”,丹砂、朱砂统称为“朱砂”,见表1;对应四气依次是温(15/20)、寒(12/13)、平(6/10)、热(10/5)、凉(3/1),见表2;对应五味依次为辛(31/31)、苦(21/18)、甘(16/16)、咸(6/7)、酸(5/3),见表3。26味药物有毒。提示《千金方》所论治辟温用药口服类以植物类为主,外用药物以矿物类为主,性味皆以辛温为主,苦寒次之,具体内容见表1~3。
表1 《千金方》辟瘟用药频数分析
表2 《千金方》中辟瘟用药四性情况表
表3 《千金方》中辟温用药五味情况表
3.2组方药物功效归类分析 27首方中68味药,笔者等参考《中药学》对68味药进行功效分析,口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占比为清热类药物(17/18)味、解毒类药物(7/8)味、杀虫类药物(6/11)味、祛风类药物(6/9)味、祛痰类药物(9/7)味、燥湿类药物(5/4)味,可看出孙思邈辟温方中内服药多以解毒、祛痰为主,外用药以清热解毒杀虫、祛风为主。见表4。
表4 《千金方》辟温组方用药归类
3.3辟温方法分析 孙思邈关于疫病的防治记载了多种用药方法,口服类18种、悬挂佩戴6种、丸药熏之5种、涂抹4种、纳鼻1种、外用泡水洗浴1种,详见表5。
表5 《千金方》辟温方法总结归类
3.4剂型分析 辟温用药组方剂型多样,有散剂9种、汤剂8种、丸剂7种、酒剂1种、膏方1种,详见表6。
表6 《千金方》辟温用方剂型分类
4.1药性规律,主以辛温,佐以甘寒 通过对《千金方》中辟温方用药规律总结,发现孙思邈针对疫病的防治用药以辛温为主,甘寒次之。换句话说,《千金方》中防治疫病所用解表药物多于清热药物[13],对应疫病发病的寒、热病机出现的几率,也是寒多热少。在《千金方》之前,《素问·热论》记载:“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均提到外感寒邪与温疫的关系。至《千金方·伤寒例》言:“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汇集唐以前诸家观点,提出“毒疠之气”致病”,三者病因一为寒,一为热,一为疠气鬼毒[14]。若瘟疫由温邪引起,即“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温病条辨·上焦》),故辛温解表的同时引入甘寒、苦寒类药物[15]。辛能散能行,通畅经络,疏散表邪,辟秽化浊;苦味可泄、可燥湿,既可清热泻火,又可燥湿坚阴;辛开苦降,驱邪外出。辛、甘、寒、温药并用,与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辟温大法相符合。
4.2给药途径,方法多样,口服为主 《千金方》记载了多种独特的辟温用药方法。包括口服,如《千金方·辟温》记载:“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二七枚”;“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或以药制成屠苏酒等。另有特殊口服法,即投药法,将药滓或赤小豆投于井水中,共同发挥了井水和药材的防疫作用;悬挂佩戴法,将药利用香囊包装,佩戴悬挂,携带方便,以防御疫疠邪气;烧熏法,或称熏烟,空气消毒法[16],利用气体易扩散的特点,将药物制成丸剂熏烧取其烟气上熏辟秽化浊、净化环境以达防疫目的。《千金方》收录《肘后方》中的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外,还增加了“杀鬼烧药方、熏百鬼恶气方、雄黄丸”等;涂抹法,如雄黄散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外用涂抹防疫的作用部位主要为鼻及鼻腔及暴露部位,以气胜气,以免于感染疫邪,或有儿科五物甘草生摩膏方,以猪脂煎为膏,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以辟风寒。另有粉扑法,如将雄黄散、粉身散将药物碾碎,筛细末,与米粉调和,撒扑肌肤,直接作用于皮毛腠理,防止疫病发生;纳鼻法,即以药物塞鼻防止邪气入侵,与“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即为鼻窍)的思想相符[17];洗浴法,如东引桃枝煮汤可以调畅气机,祛除秽浊。总结以上,《千金方》中汇集了隋唐以前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体现了孙思邈传染病防治思想的先进性。
4.3药物剂型,以散、汤、丸剂为主 《千金方》集唐代以前的医学大成,记载药物剂型近40种[18-19],包括散剂、汤剂、丸剂、煎剂、酒剂、膏剂、丹剂、吮剂、乳剂、药粥、糖浆剂、含嗽剂、鲜汁、浴汤、熨剂、涂剂等。按照“药性决定剂型”说[20],《千金方》辟温用药剂型有5种,以散剂、汤剂、丸剂为主。散剂9首,如熏烟防疫之“太乙流金散”“雄黄散”,方中有雄黄、雌黄、矾石、朱砂、鬼臼等药物,按照药物剧毒宜用散,且救急外用;又“辟温疫气伤寒热病之赤散”,可佩戴、可纳鼻,可口服;老君神明白散方、刘次卿弹鬼丸方,可佩戴、可口服:瘴散方、崔文行解散,仅口服;成子荧火丸,仅外用;至于丸剂7首,如“虎头杀鬼丸”“辟温杀鬼丸”“雄黄丸”等,均为外用,制备简易、贮藏方便。汤剂8首,如“青竹茹”“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方”“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方”“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方”“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方”“治肾腑脏温病方”“葳蕤汤”等,均为内服,且属于汉代“煮散”法。另有酒剂方2首,如屠苏酒与“治患雾气者方”均为预防寒湿邪气而设。膏方1首,即五物甘草生摩膏方,为小儿体弱而设。
《千金方》对隋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医书的一次深刻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将伤寒、温病、疫气都列为“辟温”范畴[21],本次研究以《备急千金要方》“辟温第二”篇为主进行整理,对于《千金翼方》及《孙真人海上方》所载辟温方未行研究。所收载辟温方剂型及用法丰富多彩,例如,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伤寒及温病,太乙流金散、雄黄散、烧药方所列皆为辟温气,赤散则是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度瘴发汗青散辟时行病。组方用药,主以辛温,甘寒次之,体现了寒温并用的治疗原则,可推测瘟疫的病因为感受六淫、疫疠毒邪,病机为湿、热、毒。药物出现频次较高的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鬼臼祛痰散结,解毒祛瘀,珍珠解毒生肌,由此可推测疫病的流行性、传染性是由“毒邪”所致,所以把握“毒邪”性质和特点,有效“解毒”,驱邪外出,是防治疫病的关键。尽管《千金方》所载防疫方药多非原创,但是《千金方》按照“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的原则,所收载辟温药方剂型多样、用药价廉、用法简便、一方多用且波及范围广,不但丰富了“避疫”思想,也为现代疫病的防治提供经验和文献参考。至于《千金方》所收载宗教方面的“辟温”方药用法,不在本次研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