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郭红燕
(1 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合肥 230088;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31)
2020 年12 月16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确定为2021 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7 月9 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种业处在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温饱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合肥市重视种业的发展,早在2008 年,《安徽商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合肥打造“中国种业之都”,计划用3~5 年把种业提升为百亿产业》的文章[1],这是合肥首次在媒体报道中出现 打造“中国种业之都”。之后,北京、长沙等种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也陆续提出打造“种业之都”“中国种业之都”。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种业的空前重视,国内的其他城市如济南、武汉、青岛、杨凌、寿光、绵阳、运城等相继提出“种业之都”“种业强市”的发展口号。2015 年合肥市庐江县郭河种子产业园开园,媒体在报道中认为“合肥打造种业之都正式拉开大幕”。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下决心把我国民族种业搞上去”的时代背景下,2021 年3 月合肥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种业之都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21〕8 号),持续发力打造“种业之都”。合肥在种业上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合肥“中国种业之都”的发展定位面临其他城市的挑战,合肥应该怎么办?
1.1 长沙市2011 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强调,湖南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努力把农作物种业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在长沙打造“中国种业之都”[2]。2020 年长沙种业销售额突破40 亿元,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种业强市。为了进一步加快“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建设,长沙出台了 《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发展规划(2019-2025年)》和《关于支持“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加快建设发展的意见》,计划3 年内每年投入5000 万元,从科技、人才、用地、融资等方面推动“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建设,政策目标是2025 年种业贸易总额、种业总产值、种业关联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3.5亿元、100 亿元、240亿元。
1.2 北京市2012 年5 月17 日,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同建设现代农作物种业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打造“种业之都”的目标,提升北京现代种业发展水平[3]。北京市在2014 年举办世界种子大会时,时任国家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负责人就在会上指出北京“种业之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8 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种业属于一产中的高精尖产业,符合首都高质量发展要求,北京要带头把民族种业搞上去”。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厚,拥有种业研发机构80 余家,保存有国家级种质资源39 万份,拥有包括7 位院士在内的高水平育种专家1000 多位,每年育成粮、菜新品种400 个以上[4],全国10 家种子上市企业中北京有2 家,2020 年种业企业销售额达到58 亿元,北京“种业之都”的地位基本形成。
1.3 武汉市早在2008 年武汉就提出建设“中部种业之都”的设想。2012 年3 月11 日,武汉市召开了打造“中部种都”调研座谈会,提出打造一个总面积133.33hm2以上的种子产业园区,构建中部种业研发中心、生产供应中心、交易展示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出口创汇中心。按照计划,武汉市将充分发挥南湖农业园和武汉高农生物园等农业园区的聚集作用,吸引入驻大型种业企业20 家以上;培育2~3 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种业龙头企业,实现年总产值100 亿元以上,把武汉建成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全国的“中部种都”[5]。2019 年6 月14 日总投资额约80 亿元、总占地规模约200hm2的“中国种谷”项目正式落户武汉,“中国种谷”项目由武汉开发区携手碧桂园农业、华大农业共同兴建,定位为集育种研发、技术集成、产业孵化、展示交易和科教体验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种业创新高地和成果孵化转化平台,项目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500 人,建立院士(含外籍院士)工作站5 个,引进企业不少于30家;平台建成5 年内预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不少于5 亿元,将带动相关产业产值400 亿元。2019年7 月27 日,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联合共建的作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同时致力于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神农)设施落户武汉未来科学岛,计划“十四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湖北省、武汉市共同投资建设[6],这将是我国在种业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运行后将使武汉在种业领域的实力和知名度大大增强。2020 年2 月25 日,湖北种业发展情况座谈会就加快湖北省种业发展和武汉“中部种都”建设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人员围绕“抢抓种业发展重大机遇,推动全省种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纷纷献计献策。可以说,武汉在打造“中部种都”的路上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成为较强的潜在竞争者。
1.4 寿光市作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蔬菜种子生产集散、信息交流和技术推广中心,2012 年以来寿光市一直把加快蔬菜种业科技研发作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率先在全国打造“蔬菜种业之都”。2012 年寿光市出台种业发展扶持政策,每年拿出2 亿元支持种子种苗产业发展,同时组建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开创县级种子研发的先河。种业集团组建后,确立了购买已有成果、联合定向研发、自主创新三步走战略,投资2 亿元建设了中国寿光蔬菜种业科技创新孵化器[7]。截至2020 年底,寿光市从事蔬菜育苗的单位发展到300 多家,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7 亿株,产值10 亿元,国产蔬菜品种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扭转了“洋种子”在寿光“独霸江湖”的局面。全市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已有13 家。如今,寿光市已经成为蔬菜种业的“奥林匹克”竞技场,谁的新品种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就能走向全国。从2013 年开始,寿光市每年都要举办设施蔬菜品种展,2019 年参展企业超过200 家,品种3800多个。
1.5 青岛市《青岛国际种都建设规划(2017-2021 年)》于2017 年出台,提出到2021 年全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茶、花卉和食用菌种业研发创新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全市建成高标准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1.33 万hm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全市种子总销售额达到10 亿元以上;构建支撑现代种业发展的“五大中心”:种业研发创新中心、种子种苗繁育中心、种业交易交流中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3 个种子产业园:青岛(移风)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青丰粮油种子产业园、黄岛果茶花种苗产业园[8]。
1.6 杨凌市2018 年陕西杨凌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3 年,杨凌要建成种质资源保护完备、种子生产和检测能力领先、产业聚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种业中心,并将杨凌打造为中国(旱区)种业硅谷[9]。
1.7 济南市2019 年10 月30 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七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济南市副市长王京文表示,“三会”同期召开,打造出了一场农药、种子、机械的盛会,对打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到2021 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形成年产值200 亿元的产业集群,将济南打造成为引领全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畜禽良种创制中心和瓜菜集约化育苗生产研发中心,创建“北方新兴种业之都”[10]。2018 年以来,济南市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明确以现代种业为“第一引擎”,着力实施种子提升工程。济南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军介绍:“济南持续搭建政策推进、科技创新、展示评价、会展服务和总部发展‘五大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种业经营主体,全力擦亮‘北方种业之都’城市新名片。”3 年来,济南市种业发展步履铿锵:建成省市两级种质资源库,入库种质资源5 万余份;全市具备生产经营许可的作物、畜禽种业企业近百家,年育苗能力过1000 万株的蔬菜种苗企业20 余家,年工厂化育苗能力超过7 亿株。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 万元财政资金,组建由国内顶尖专家领衔的14 支现代种业及相关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蔬菜种业方面,济南市先后培育出安信种苗、伟丽种苗、金种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种子种苗生产企业,蔬菜集约化育苗能力位居国内首位。畜牧种业方面,济南已形成了由奥克斯种牛、鼎泰种猪、鑫盛达SPF 祖代种鸡、莱芜黑猪、鲁中肉羊组成的畜禽良种繁育龙头企业集群,实现了现代畜牧种业龙头聚集。济南坚持“以会交友”,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助力现代种业振兴。连续多年承办了全国种子“双交会”、全国蔬菜登记品种现场观摩暨山东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全国蔬菜种苗大会、山东省植保双交会、山东省猪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2019 年全国种子“双交会”实现永久落户济南。
1.8 绵阳市2021 年4 月7 日,为系统推进全国种业强市建设,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全国种业强市建设研讨会。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公司、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围绕绵阳建设全国种业强市的目标定位,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在分析当前形势和绵阳种业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全国种业强市建设需要抓住的重点和关键环节。
1.9 运城市2021 年2 月,为进一步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山西省运城市成立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工作专班,召开种业发展和种业规划座谈会、论证会,擎力打造现代种业强市。按照初步规划,2021 年起运城市将以打造种业强市为总体目标,按照“一核心、五产业、四集团、十中心、多基地”的建设思路,力争到2025 年运城市种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综上,以合肥、北京为代表的国内城市陆续发力种子产业,纷纷提出自己的种业发展定位。国内部分城市种业发展定位情况见表1。
表1 国内部分城市种业发展定位一览
2.1 合肥种业发展的现状截至2020 年底,我国持有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约7200 家,合肥市拥有种业企业共计约220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3%,其中农作物种业企业123 家、种畜禽企业67 家、水产苗种企业30 家。
2020 年合肥农作物种业企业总销售收入达38.7 亿元,种子销售收入超过10 亿元的企业有1家、超过1 亿元的企业有6 家。2019 年度全市肉蛋奶总产量67.24 万t,牧业总产值126.6 亿元,畜牧业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家禽饲养居全省首位。2020 年合肥市水产品总产量约22.69 万t,同比增长0.96%,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市水产苗种生产许可企业30 余家,其中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14 家、省级3 家、国家级1 家。年产各类水产苗种50 亿尾,常规鱼类苗种基本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合肥目前能够开展种子基础研究和育种的机构主要有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及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畜牧国家核心育种场、水产良种场等。依托上述机构,合肥建成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8 个、省级研发平台13 个、市级研发平台11 个。
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大育种科研投入,开展校科企多种形式的合作育种与联合攻关,育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瓜类育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培育并推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100 个左右,自主选育的新两优6 号、丰两优香一号、丰两优四号、皖麦52 号、隆平206、皖豆28 等一批优良品种成为全国主推品种。
在2019 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合肥市4 县1 市共提交地方珍稀名优特色种质资源149 份(其中粮食作物52 份、经济作物12 份、蔬菜72 份、果树13 份)。目前,合肥市共有9 个种质资源库(圃),占全省总数的1/3,分别是安徽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安徽省合肥市水稻种质资源库、安徽省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库、安徽省长丰县瓜菜种质资源库、安徽省合肥市桑树种质资源库、安徽省庐江县茶树种质资源库、安徽省庐江县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居巢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居巢区野茶原生境保护点,各相关单位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5.8 万份,为开展科研和育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材料。
2.2 合肥种业发展的优势
2.2.1 高质量种业企业数量全国领先高质量种业企业主要指种业上市企业、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合肥市拥有3 家种业上市企业,总数量位居国内城市第一;拥有8 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总数量位居国内城市第二,仅次于北京。根据上市种业企业发布的年报,在2020 年中国上市种业企业种子销售收入排行榜上,荃银高科以11.9 亿元排全国第4 位、丰乐种业以3.84 亿元排全国第9 位。
2.2.2 种业企业销售总收入位居国内前三2020年合肥市种业企业销售总收入为38.7 亿元,其中种子销售收入超10 亿元的企业有1 家、超过1 亿元的企业有6 家。在国内城市中排第3 位,仅次于北京市(58.2 亿元)、长沙市(40 亿元)。
2.2.3 部分领域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国内领先近年来,合肥市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建成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8 个、省级研发平台13 个、市级研发平台11 个,形成以高校院所为主、企业主体作用日益突出的育种创新格局,跻身全国育种城市第一方阵。其中,两系杂交水稻、小麦抗病育种、西甜瓜、南瓜等领域育种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石榴基因组、水稻功能基因发掘利用等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1 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发掘出水稻的理想“脆秆基因”,并育成了国内首个通过审定的“谷草兼用”型脆秆水稻新品种,该关键基因(技术)在2021 年10 月以1000 万元转让给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2.4 种业交易交流与服务合作成效显著2018 年9 月15 日,合肥承办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截至2021年,已连续举办10 届“安徽种子交易会”;2014 年以来,“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已奖励21 个省(区、市)的63 名种业科研工作者,累计公益支出1069万元。
2.2.5 种业海外市场规模位于国内前列2020 年全市水稻种子出口5300 多t,占全国水稻种子出口总量的30.6%,连续3 年名列全国第一;丰乐种业辣椒、西瓜和蔬菜良种在东南亚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丰乐香料用户遍及全球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江淮园艺甜瓜品种“香妃”占巴基斯坦甜瓜市场份额的30%以上。
3.1 北京北京种业的发展定位是“种业之都”,虽然前面没有加“中国”二字,但经过8年的大力发展,在业内看来,北京已经成为“中国种业之都”。但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把首都与“种业之都”对应起来,还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说普通大众一开始是很难想到北京是“种业之都”的,这可能与北京作为首都,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的固有印象太根深蒂固有关,也可能与北京对此的宣传不够有关系。对于合肥来说,北京“种业之都”的定位与合肥“中国种业之都”的定位存在雷同之处。
3.2 长沙长沙在2011 年提出打造“中国种业之都”,而且是官方提出的。2013 年全国两会期间,袁隆平联名在湘的几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将长沙打造为“国际稻都”。2019 年《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发展规划(2019-2025 年)》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长沙·中国隆平种业硅谷”加快建设发展的意见》同时发布。可以看出,长沙在种业发展定位上几经变动,从“中国种业之都”到“国 际稻都”,再到现在提出打造“中国隆平种业硅谷”,但没有放弃“中国种业之都”这个口号。长沙是目前最有实力与合肥竞争“中国种业之都”名片的,一是长沙在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方面在国内国际都是领先的,种业企业总销售额也在2020 年超过了合肥;二是长沙拥有以已故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且长沙在油菜、畜牧、水产等种业领域都有院士坐镇,高层次人才数量多;三是拥有隆平高科这样进入全球种业10 强的种子企业。综上,对于合肥来说,长沙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如果合肥在“十四五”期间不加快发展,大概率会被长沙拉开距离,如果长沙坚持打造“中国种业之都”的城市新名片,对合肥来说,既是同质化竞争,又面临巨大压力。
3.3 济南济南在种业上的定位是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定位很明确,提出的时间较晚(2019 年),目前的种业企业总销售额还不高,对合肥构不成威胁,在定位上与合肥也不冲突。
3.4 青岛青岛在种业上的定位是打造“国际种业之都”,目标很大,定位也很明确,目前在种业科研、总产值等方面还无法与合肥相比,对合肥构不成威胁,在定位上与合肥也不冲突。
3.5 武汉武汉在种业发展上的定位是打造“中部种业之都”,提出的时间也很早(2008 年),但种业发展较缓慢,虽然在定位上与合肥打造“中国种业之都”不冲突,但合肥、武汉同属于中部省会城市,如果武汉叫响了“中部种业之都”的城市新名片,对合肥将是一种挤压。而且在“十四五”期间,武汉拟建种业领域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神农设施,这是一把竞争利器,神农设施建成运行后,对武汉打造“中部种业之都”将会是如虎添翼。
3.6 寿光寿光的定位是“中国蔬菜种业之都”,定位很明确,差异化发展思路明确,与合肥的种业发展定位不存在冲突。
3.7 杨凌杨凌在种业上的定位是“中国(旱区)种业硅谷”,与长沙的“中国隆平种业硅谷”有相似之处,但其突出了“旱区”二字,所以特色也很鲜明,与合肥的种业定位也没有冲突。
综上所述,合肥在种业发展上的定位与北京、长沙、武汉有雷同之处,与青岛、济南、寿光、杨凌的特色化定位基本不冲突。对于合肥来说,目前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坚持“中国种业之都”的定位不动摇,超越长沙,比肩北京,最终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中国种业之都”并存的新格局。二是把合肥“中国种业之都”的定位提升为“世界种业之都”的新定位,这样与其他几个竞争城市的种业定位都不存在冲突,且是合肥种业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后的再定位,目标更大,难度也更大。
结合合肥种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和优势,建议采用第一种选择,因为第一种选择更切合合肥种业发展的实际和当下中国种业发展的实际。在明确了合肥种业发展的定位后,接下来应着重比较合肥与定位接近的城市种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政策,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短板,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具体详见《合肥与长沙、北京种业发展现状与政策的比较研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