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方兴未艾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以及国内科技创新发展的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相关重要论述。习近平的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可以概括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科技创新的道路、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科技创新的策略四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观的基础上,坚持了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为新时代实现科技创新,建成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45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科技创新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技创新拥有比以往哲学家更深层次的认识,马恩所处的19世纪中期,正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汇期,此时的西欧也是这场由蒸汽机向电气化变革的主要地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带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突出,由此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因此察觉到了科技创新在这场变革中的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变革和社会变迁。
在此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尤其是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如果以服务人民大众为目的,就会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19世纪40年代,恩格斯长期在英国工作,他亲眼目睹了这段历史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带来的空前变革。
他在旅居英国工业重镇曼彻斯特期间,也切身体会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他认为:“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受人类支配。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力,一旦被自觉地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恩格斯清晰地分析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光明前景,即如果科技创新的成果可以被无产阶级利用,为全人类造福,必然会解放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人类。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出中国要从只能造生活消费品的现状迈向制造坦克、飞机等大国重器。在“向科学进军”的途径方面,毛泽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创新道路.他曾经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1978年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曲折探索阶段的成就与挫折,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同时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邓小平也格外注重科技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系统性概括
2.1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
创新不仅是我们的优良民族传统,正如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此外创新更是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全面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在全面创新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驱动了发展,科技创新也解决了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缺乏,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习近平曾经精辟地以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之踵” 的典故来形容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重要性。
2.2科技创新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明:“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新中国的历史经验清晰地告诉我们,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任何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科技是无法从他国获得,同时西方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制约和打压也日益加重,单纯地靠引进生产线或仿制先进国家的大国重器,来实现科技创新,不能满足中国在国防、经济、民生方面的重大需求。
所以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不能奢求任何国家倾囊相赠,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更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路线之一。因此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道路,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3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
科技创新不仅仅带来科技的变革,更会带来生产模式、制度模式的深刻变革。
科技创新引导了新的变革,新的变革也需要制度建设的创新,来进一步推动变革之下的科技创新。同时科技创新也会带动制度创新。关于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提出了清晰的表述即“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习近平认为科技创新的制度建设,第一步就是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他指出: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解决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问题。
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习近平也多次强调,要调动尽可能多的科技资源向创新方向倾斜,形成鼓励创新,包容错误的科研风气。
科技、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这一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只有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建设入手,形成与产业革命时代背景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才能使科技创新能力在新时代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4科技创新的策略
针对国内外科技革命的趋势,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习近平结合国内情况,制定了科技创新的策略,科技创新的策略体现在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趋势的基础上,聚集人才。
习近平十分关注聚集人才的总体战略,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面对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培养、人才发展出现短板等突出问题,习近平强调了“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根本原则,一切靠党来统筹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内部外部障碍;同时还需要继续加大教育领域改革力度,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培育高素质人才,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发展新环境。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内涵
3.1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的核心,也是“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做出的承诺。更是我国科技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使科技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联系日渐密切,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造福也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科技为民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基础上,以科技服务人民、科技创新为了人民为思想和实践引领,追寻科技创新价值所在,遵循科技伦理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为当代人谋取利益空间的最大化。
3.2科技创新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是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更是新时代中国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科技创新关系到国防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等关键领域,更不可能离开党的领导。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回顾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史,正是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共和国70余年的科技事业才能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4总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与中国当代科技事业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采取什么策略,走什么道路。如何协调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如何消除“阿喀琉斯之踵”的短板。这些不仅为解决中国科技创新问题,提供了思想指引。
面对全球治理中的科技困境,以及西方国家科技创新方面对中国的压力和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并明确党管科技创新、党管科技人才的根本原则。使中国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实现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建成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1.
[4]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4.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創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7]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7.
[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29.
作者简介:张翰林(1996-),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