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的醉龙,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起于宋代的长洲村,后流布到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乡镇以至澳门。古时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当地民间便于庙堂设木雕龙图腾祭拜,且有较为简单随意的转龙仪式舞蹈,后逐渐衍变发展为醉龙这一中山特有的民间舞蹈。
中山醉龙的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等,带有仪式舞蹈的明显特征。表演道具为硬木雕制但不连体的两截龙,由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在不同场合可分四、六、八、十组不等。
舞时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而是采用南拳马步和对打招式的组合形式,按龙头高则龙尾低、龙头左则龙尾右的规则对应而舞。基本动作有游龙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跃、腾云跃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后绞蹲等,常用的队形构图有双龙出海、横∞字形、之字形、四角方形、梅花形等。伴奏则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使用乐器有大鼓、大钹、小钹、高边大锣等。
其中最为吸引人的是,它吸收了醉拳的表演套路,让舞者个个模拟似假亦真的醉态,在不断变化的队形中,高举木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数名敬酒者手捧大酒坛,在龙阵中往来穿梭,不时给舞者灌酒助威。舞者个个踩着踉踉跄跄、东歪西斜的醉步,前滚翻后倒地,边舞边喷吐着如珠如雾的酒水,边发出冲天的呐喊。只闻场上弥漫着阵阵酒香,只见群龙在酒浪中昂首遨游,在酒雾中蹒跚穿行,舞者“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自如揮洒,把醉龙舞表演得别具神韵,豪壮大气,令人惊叹震撼。
其表现形式新奇独特,具体形态丰富细腻,别具风格,是我国传统龙文化和酒文化的巧妙融合,舞蹈艺术和民间武术的完美统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自“广东省文化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