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管理水平

2022-02-21 00:26李冯坤安志勇卜晓志梁晨中央军委审计署合肥审计中心
审计月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机关融合

◆李冯坤 安志勇 卜晓志 梁晨/中央军委审计署合肥审计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全国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应进一步积极谋划部署,大胆探索创新,向“统”问效,靠“筹”提能,加快推进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优化。

一、强化统筹理念,优化资源配置

(一)树牢统筹管理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局意识。提出实行“两统筹”要求是审计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审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牢统筹管理意识,增强统筹管理自觉性,积极创新审计理念,科学筹划组织国家审计工作,对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进行总体部署和精准把控,将“两统筹”理念贯穿到项目管理、项目实施全过程。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办法。正确理解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的科学内涵,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谋划推进审计工作,在充分认清新时期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审计组织实施方式统筹规划,结合各级审计机关自身实际、审计程序、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等,加深对审计“两统筹”的深刻理解,制定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审计“两统筹”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等,挂图作战、对表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推进。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推动审计“两统筹”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地生根。对照上级目标任务,结合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细化责任分工,做到整体谋划、分类设计、分步实施,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确保各项措施相互衔接、统筹推进落实。可成立统筹管理领导小组,结合审计“两统筹”落实情况召开经验交流会,汇报目标任务完成、存在的不足、取得的成效等情况,做好迭代工作。

(二)提升统筹管理水平

近年来,疫情防控大考下,国家审计工作更是面临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审计项目间隔不断缩短,时有出现审计项目相互叠加情况,造成现有项目扫尾匆忙,后期工作安排被打乱,下一项目审前准备不充分。

精心筹划项目计划,增强项目计划实效性。优化审计项目计划制订程序,探索构建涵盖短期、中期、长期在内的多层次审计项目计划体系,有重点、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审计工作。对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从统筹管理角度研究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标、实施路径、组织方式、成果导向等,增强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合理设置审计项目间隔期,预留合理时间便于审计项目前后衔接,并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可调配人力资源数量,避免出现下一项目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

科学制定审计目标,增强审计任务合理性。明确审计项目基础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审计目标对组织模式、管理手段、沟通衔接机制、审计标准等关键环节和层面提出具体措施。加强跨层级、跨地域统一组织项目的统筹谋划,既要统筹考虑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上级审计机关重点任务,也要兼顾下级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开展“同级审”工作的需要。

规范形成审计标准,增强审计评价准确性。针对以往审计共性问题中存在报告表述不清、问题定性不准、引用法规和处理口径不统一的现象,要聚焦当前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审计常见问题线索,系统归纳总结,明确重点要点,疏通堵点淤点,并制定形成规范性审计指南手册,形成对同类型问题进行统一描述、统一定性、统一法规、统一处理的标准,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审计实践中,一些规模较大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管理风险下沉的情况,审计需要触及到基层单位、跨区单位,仅靠本级审计机关一己之力难以完全扫除监督盲区。为此,应当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探索实施“大兵团作战模式”,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力量,为统筹管理、协同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力量补充。在审计机关内部打破部门界限,以审计项目为载体,整合机关内部审计力量,按需求量身打造具有合理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审计组,扬长避短、各尽其能,通过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整体合力,挖掘审计队伍潜力,发挥协同作战优势。

加强审计项目资源整合。一是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在实施审计监督中,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在组织方式上积极尝试新模式、新方法,集中力量“同步式”、“批量式”实施审计项目,实现工作目标高度统一、工作步骤协调一致、工作信息即时交流。二是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审计实施前,应对照审计任务清单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审计人员专业优势和时间节点,明确审计主体责任、查证方式手段、任务完成时限、达到预期目标、团队协作配合等具体安排,定人定事、定时定责,拉单列表、挂账销号,确保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做,充分调动审计资源、审计力量,尽可能减少审计人员现场审计中的随意性和空档期。

二、强化统筹融合,提升监督效能

(一)推进项目融合

在审计项目管理中,审计机关要善于运用融合型审计思维,将多个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捆绑融合,增强审计项目计划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提升审计资源的利用率和审计效率。

扫除监督盲区,拓展审计监督广度。细化分类管理,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库、项目库,区别政府部门、学校、医院、金融机构等审计对象,进一步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盘点监督盲区和死角,绘制审计对象“全景图”,系统梳理审计对象是否经过审计、审计时间、预定审计时间和类型等,通过完善的项目计划论证,加强不同审计对象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与衔接,避免不同审计机关对同一地域同一单位、同一事项重复审计、交叉审计。

打破业务壁垒,实现审计项目融合。为避免短时间内对同一单位连续进点,或者单一类型审计不能全面反映单位完整工作状况,注重科学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式等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将多个审计任务有机“打包”整合,统筹推进任务分解落实。如对学校、医院,可融合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等;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融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政策跟踪审计或专项审计等;对政府部门,可同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财政收支审计,融合政策跟踪审计等。

(二)注重专业融合

国家审计项目涉及的单位类型多、经济领域广、经济事项全,要想把审计事项查实查细、查深查透,必须从顶层统筹做好跨领域、多专业融合,且做到真结合、深融合,既要优势互补,也要强强联合。根据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特点,编制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对口聚集人才、组织专项培训、统筹开展项目。对于同一项目下的不同模块,可安排相应专业人士担任问题查证小组长,带领小组攻坚克难。通过不同专业领域“承包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充分发挥各专业背景优势特长,更好适应“大兵团作战”审计模式。

同时,可结合各级审计机关以往审计实践,根据专业特长、工作经验等进行细化分组。强化组内人员的协调搭配,有效统筹内外部审计力量,充分利用本机关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中介的审计力量,实现不同专业审计力量融合,释放审计队伍潜能,增强审计监督合力。要善于从专业源头严格把控好审计质量关、守好审计质量“生命线”,必要时可将相关专业性人才纳入审计机关内部专家库、审计人才库,做到团队化作业、扁平化管理,实现一线力量精准配置。

(三)加强手段融合

依靠科技强审,向信息技术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是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要注重审计信息技术手段融合,把构建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作为抓好统筹管理、提高审计监督效率的根本出路。

加快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以信息化技术支撑审计组织方式,进一步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实现精心谋划、精准实施、高效管理,切实提升审计质效。审计机关要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引擎,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造数据审计新常态,深入开展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实时审计,推动审计管理、审计模式、审计方式持续创新,着力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审计”“智能审计”体系。如审计机关可统筹组建一个涵盖纪检监察机关、公安司法机关、财政税务部门、金融证券机构等领域的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发布审计取证协助需求,自动匹配对接协作部门,直接将需求转至相关承办人员,实现全方位、多领域、无障碍、实时性的信息化模式,进一步整合各个监管资源,发挥联合监督优势,做到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凝神聚力、集智攻关,切实提升审计取证效果。

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融合。现阶段,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因此必须充分认清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改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信息化与专业性人才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可适度引进水平高、能力强的信息化人才,并对现有信息化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整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做到“用其长、避其短”。另一方面,可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形式,加强审计人员信息化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任务转换期、间隙期,组织全员参与学习,可采取跟班学习、网上授课、“传帮带”等措施强化培训成果。

三、强化统筹协调,贯通协作机制

(一)提升上下联动效率

各级审计机关应着力优化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组织方式。对数量较多的审计对象,如企业、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可将以往审计发现的某类突出问题或事项作为主线,有针对性地按专题或同类型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同步审计。可采取“人员统筹、方案统一、协同推进”的组审模式,针对某一单位的不同事项可由同一个审计组实施,发一份审计通知书,若干审计项目一次进点同步实施;审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还需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项目实施联动和审计成果共享。

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审计实施联动。一是线上审核。充分借助网上作业平台,以OA系统为依托,审计组定期将阶段性审计成果、审计进展等电子资料上传至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上级审计机关定期查阅审计组上传的资料,根据审计组任务执行情况,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思路以及审计质量的把控给予针对性、实效性指导。二是线下督导。推进统筹管理,要求不同层级审计机关、不同审计组之间协同配合,必然给审计质量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环节。审计实施时,上级审计机关可适时开展现场督导,统筹项目资源调配和组织实施,及时听取和指导审计思路、审计方法,实时督促一线审计人员按照任务清单确定的事项、分工和进度扎实开展审计,定期组织分析评估和检查复核,对提前完成的任务事项尽快打结收尾,对存在矛盾困难妥善解决,对不能胜任的分工及时调整优化,对现场新发现的疑点线索及时纳入审计查证重点,实现任务清单的动态检测、全程管控,加强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扩大审计成果,提升审计项目质效。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反馈审计发现的重大事项、突出问题、意见建议等,从审计线索、遇到的困难、审计思路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认真回顾梳理,对审计过程中的方法思路、大数据审计技巧、疑难问题突破等方面进行归纳,及时固化相关经验做法,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该类审计项目的组织方式、审计模式,并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共享审计信息与成果,对审计实践中探索的新模式、采取的新方法、取得的新成果,积极以信息、宣传、理论文章或者报告会等方式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上级审计机关积极推广优秀经验做法,以点带面、综合运用,促使审计成果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横向协作机制

现阶段,审计机关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甚至是同一领域、同一类型、同一单位的项目都是各自为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审计机关应聚焦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环节,加强统筹各地区审计力量,进一步强化与各地区审计机构的整体联动协作,对各地区审计力量进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如面对设备、工程、科研等专业领域深的项目,可统筹抽调各级审计机关精兵悍将或借助专业社会审计力量推进审计工作高效完成,做到审计组人员能力结构与审计项目需求一致,提高审计横向协作效率。

针对同一项目要做到统一部署、集体会商、情况互通。建立共商共谋机制,深入贯彻党中央的重大方针政策与决策部署,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的顶层设计与具体问题。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实行“审前充分协商、审中协作配合、审后成果共享”,切实发挥协作配合质效。建立互通互享机制,完善工作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针对涉及跨区域查证、谈话询问等问题,统一协调异地审计机构予以协助,做好查证衔接工作,减少人员跨区域流动,打破区域壁垒,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三)构建外部联动机制

以往审计实践发现,审计人员在提请政府、金融、企业等单位协助查询时,时有出现协助对象推诿或以权限不够为由拒绝配合现象,让审计人员在查深查透相关问题时陷入困境。审计机关要加强与税务、财政、公安、纪委监委等地方部门的协同配合,建立完善多部门配合协作配套制度办法,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明确各单位配合义务,提升国家审计在全社会各层面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单位资源,增强协助查询时效。

重点推动从“单打独斗式”向“联合作战式”转变,积极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司法等部门贯穿监督链条、共享监督成果,增强审计监督的合力,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通过定期会商、座谈交流等方式强化协作机制,坚持在协作配合上优势互补、在查证问题上取长补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审查审计协同,多方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加强国家监督管理的职能办法,推动形成衔接顺畅、配合有效的反腐联动大监督格局。

[图片新闻]

长阳县审计局组建宣传队进乡村、进社区、进农户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切实把党的声音传播到每位老百姓的心中。图为审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习琴 柯燕 摄影报道)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机关融合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打开机关锁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