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人淮 马会君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16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想、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1]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就成为当前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真正意义上加快推动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而且是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衡量经济发展“好不好”必要标尺,尽管学界围绕高质量发展及其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从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视角进行评价的专门研究成果,本文在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了一套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施方法,供学界同仁参考。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目前国内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比较权威的界定[2]。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的新的命题,具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党对此作出了基本判断,明确了基本要求,强调“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3]。总体上讲,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4]。可见,经济发展 “好不好”需要把握三个方面:是否“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否“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就是我国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定内涵和要求。
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总体上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表现;“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向;“体现新发展理念”是根本要求,引领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影响和决定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其它两个方面,前两者均内含在新发展理念之中。可以说,体现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关于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习近平特别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6]“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7]“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8]。
既然体现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时代新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那么是否体现和如何体现新发展理念,就成为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好不好”的必要标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的内涵和要求如图1 所示。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9],通过不断推进理论、科技、管理、制度、工作和文化等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10]。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讲,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创新主要是科技创新。习近平特别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11]因而,要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断加快国家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重视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和关键共享技术等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成果及时转化运用,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先机,占据科技领域制高点,获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协调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协调性。涉及到经济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层次及环节。从区域发展来看,就是要加快实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从城乡发展来看,就是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推动城乡和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互动。从产业发展来看,就是要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提高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发展等协调互动发展。从经济与国防关系来看,就是要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推动经济实力与国防实力同步提升[12]。需要把握的是,协调发展绝非是发展的平均用力或平均发展。
绿色发展,就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视和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好我国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为此,需要推动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和资源趋紧矛盾;注重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和发展新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努力实现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措施严控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坚持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配套服务业为内容的绿色经济,加快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富强美丽中国。
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内外联动,使开放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强大动力。推动开放发展,既要破除行政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提高国内经济发展的开放度,也要破除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推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开放发展不是为开发而开放,而是通过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为了提高国内开放质量和水平,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需要优化对外开放的布局,做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处理好国内国际循环关系,推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共享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和劳动成果分配及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合理性。我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要全面依靠人民,使每个劳动者都有均等机会获得劳动的权利,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来分享,使每个劳动者均能获得同自己劳动付出相适应的劳动成果,均能公平享有国家提供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权利,均能公平获得社会保障权利。共享发展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没有共享就没有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共享的经济发展,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而必然要求坚持把劳动作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把消除失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持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不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持续缩小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人员之间等收入差距;要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质量的同时,谋划和解决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问题。
如前所述,体现新发展理念不仅决定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和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而且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和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都内含在新发展理念中,因而衡量和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是看经济发展是否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而要对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进行评价,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指标体系。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需要借助相应的指标。体现新发展理念指标的选取,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科学合理性。就是所选取的指标要系统科学,能够全面、客观和准确反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面貌。新发展理念不仅包括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而且这五个方面还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需要完整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各自的内涵和要求,避免出现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等现象,而且设置和选取的五个方面指标要客观合理,避免出现偏重偏轻等问题。
其次是典型代表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极其丰富,需要进行评价的内容多而复杂,如果对极其繁杂的内容都设置指标进行评价,则容易导致避重就轻或轻重失宜等问题。因而要选择适当的内容设置指标进行评价,且选取的指标应当是最能反映新发展理念的代表性或典型性指标。比如,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等指标的选取,就有必要评价和考察人口的教育等情况。
最后是内容可比性。对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其实质就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究竟“好”还是“不好”以及“好”到什么程度。设置的评价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指标,是对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在内的评价内容进行考察。只有当选取的考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内容能够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时,评价指标才具有实际意义。
既然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又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因而要对评价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作出全面客观评价,就需要依据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和要求,构建一个分别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进行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下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的一级指标(代码为A),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各自评价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代码为B),以及在二级指标基础上的三级指标(代码为C)。由此,就可构建一个包括一、二、三级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架构
续表1
上述指标体系中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级单位的统计年鉴和不同行业的统计年鉴。测度数据中的绝大部分可通过查阅相关年鉴获取,部分内容则可通过计算获取,个别难以确定的指标处理如下: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自有率指自主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运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中所占的比率;二是计算价值链的高端产业与中低端产业比例时,将附加值超过200%的产业认定为价值链的高端,军工产业与民口产业比例的计算主要从二者的年度产值出发;三是垄断行业、垄断企业在此处设定为所在行业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超过60%;四是地区间人均差距,即C20 至C25数据主要指地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还需借助一定的评价方法。根据构建的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特点,较适合借助德尔菲法和均方差法计算权重,这既可充分发挥专家的经验优势,又能反映指标间的信息差异。
1. 德尔菲法确定主观权重
选取了该领域内的8 名专家,依据专家的意见采取来确定各层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观权重
2. 均方差法确定客观权重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建立矩阵:
其中,xij为矩阵X中第i个评价对象中第j个三级指标的值,共有m个单位n个三级指标。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指标值矩阵:
第三步,计算评价指标的均值,得均值向量:
其中:
第四步,计算评价指标的均方差,得到指标的均方差向量:
其中:
第五步,计算权重,得到权重向量:
其中:
则组合权重向量:
其中,WD是德尔菲法赋予的权重。
借助德尔菲法和均方差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后,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Topsis 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评价。
第一步:对均方差法中建立的原始数据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
得到矩阵:
第二步:构建加权矩阵:
第三步:确定矩阵R的正理想值向量R+、 负理想值向量R-:
第四步,计算各个指标的正、负理想值的欧氏距离向量:
其中:
第五步,计算高质量发展水平向量:
其中:
从中可知:
当li趋 近于1 时,说明与正理想点越近,与负理想点越远,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当li趋近于0 时,说明与负的理想点越近,与正的理想值点越远,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越低。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主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而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或经济发展“好不好”的必要标尺,是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为了对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状况进行必要评价,还需借助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指标的选取通常需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典型代表性和内容可比性等原则。本文分别设置了A、B、C 三级指标体系来评价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质量状况,其中一级指标(A)主要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二级指标(B)分别针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设置了13 个指标,三级指标(C)则在二级指标基础上分别设置了55 个指标。为了进一步对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特点,可采取基于德尔菲法—均方差法组合权重的Topsis 模型进行整体评价。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种种制约因素[13]。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并在发展中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和依据我国新发展阶段内外环境变化特点、取得的已有发展基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立的新目标新任务等,对整个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筹划、整体推进。
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之首,加快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需要通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来提升经济竞争力,进而通过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来增强经济发展力。这就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倡导科技创新文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健全和完善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管理创新和经济工作创新,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和能力。
把民生福祉置于发展之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不仅需要拥有产能巨大、门类齐全供给体系,解决好人民“有没有”需求问题,而且需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解决好人民“优不优”需求问题;为此不仅要满足人民提高收入水平要求,而且要满足人民改善环境和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以及保障就业等要求。为了更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由普通一般产品消费向高端高质消费、由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由个人消费升级向整体环境优化的转变,确实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把安全可控作为发展之基,构建完整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支撑,需着力解决好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不安全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需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要求,加快构建完整配套产业链供应链,着力解决人才、技术和制度等短板及高端产品、关键装备、基础核心零部件缺失等问题;着力解决产业生态严重受制于人、大量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等自主可控性不强等问题;着力破除产业发展中要素和产品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防范国际市场激烈波动和国外某些重要国家与我“脱钩”等带来的“断供”和订单锐减等风险;着力破除产业发展的标准和品牌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推进国内标准品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大力发展自主标准和品牌,努力将自主标准和品牌发展成国际权威标准、知名品牌,防范标准品牌受制于人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风险。
把健康持续确为发展之要,促进经济协调互动良性循环。健康和持续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有机统一,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有机统一,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有机统一,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统一,以及传统经济与新经济有机统一,因而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这就需要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别是工业体系,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着力点,推动形成不同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格局;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形成“老、少、边、贫”“东、中、西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加快解决好“三农”问题,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格局;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