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记
——关于油画创作的探索与感悟

2022-02-21 05:30陶征魏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窗户油画图像

陶征魏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从十九世纪初期当照相技术出现以后绘画还原客观事物的作用就已经丧失,绘画仅作为审美的工具也随之衰退,画家必须要找到自身的创作语言和创作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客观事物或者被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象牵着走。虽然创作手法可以是客观的,但是创作的目的绝对不可以是单一的表达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是通过外在的物体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所思所想。

一、主题选择

每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带有个人的创作基因,都是生活的点滴凝聚而成,而且这样创作的作品也不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的生活在继续,个体对于日常的经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把握现有的日常情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命中不一样的风景,再将日常经验转化成创作题材。

(一)为什么要画画

我认为艺术创作的初衷是表达,是创作者有话要说,而且是唯有用油画的绘画语言来倾诉。自始至终艺术的用途归根到底是艺术创作者用作品来替自己说话,来进行有效表达。而艺术创作的来源出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主题都应该反应个体对生活的认知。在现代社会图像泛滥的时代,艺术家如果只是致力于生产一些图像,仅站在审美的角度来献媚于观者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现代社会的观众已经很难在一张美的图像中得到满足。

(二)要知道画什么

艺术创作的主题应聚焦生活细节,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寻求创作题材。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当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而且对于生活细节的认知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保证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创作题材是画家观念和审美多种因素的结合,最终的主题还要回归画家自己,回到画家对生活的体会。

(三)怎么样去画

艺术是人类表达思想或者是渲染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要想借助油画这个载体,充分表达出绘画者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绘画者具备一定的油画创作技巧。 只有掌握了精确的油画技法,才有可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品的风格与主题。很多人相信“不破不立”,但我更相信“不立不破”这个概念。我认为手法是创作的载体也是生活中自我审美积累的结果,在突破之前还是从绘画的基础积累开始,只有从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吸取养分,才能有机会对其进行突破与创新。绘画有它特有的规则,不仅是材料的独特性还是视觉的审美特点,都与其它的学科有很大的差别,要想画好一张作品还应该追本溯源,寻缘问道。

(四)怎么样才是好画

一张好的作品应该是和作者的气质相贴合的,正如画如其人。每个有个性的创作个体,他的作品也应该是很有个人特点的,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经验都有所不同,所以创作的作品都带有个人的创作基因,而且这样创作的作品也不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的生活和感受一直在继续,个体对于日常的经验也会随之时间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把握现有的日常情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命中不一样的风景,再将日常经验转化成创作题材。好的作品要具备关键的一条就是真,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让情感真挚流露。

二、创作背景

谈到创作背景,我还是要从我的个体经验谈起。我选择具象的表现手法作为我的创作方向,是因为具象绘画更能够表达个人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孤独。我的创作致力于表达个体的经验,以个人经验为导向来表达自身对时代背后的个体认知。我创作的背景是来源于我对自我身份缺失后而产生的孤独感受,这种孤独感是我个人生活的体验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80 后出生这一代人特有的印记。1978 年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解决温饱问题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从改革开放开始各个地方的有识青年都会怀揣着梦想到异乡进行工作,在城市里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多农村人群经过几年的打拼后,当他们认为生活基本稳定就会把农村的家人带到城市进行生活,形成“新城市人”。我就是这一代的“新城市人”,当年我只有七岁,本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在出生的故乡和朋友一直打闹玩耍下去,但是没想到我跟随着父母的脚步来到了城市,这是和自己童年完全不同的地方,没有邻居间的聚会也没有小朋友间的随意玩耍。在城市里我是农村人,而回到农村我是一个城里人,自己也一直在城市和农村身份进行徘徊,也正是这种双重的身份,让我一直没有找到归属感。随着本人年龄的不断变大,我越发的认识到自身身份的缺失,当我回到儿时生长的故乡时村民们很多对我已经很陌生,甚至都已经不认识我了。离开故土后经常一两年才回去看看,到自己成家立业后回去的次数就更少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在变化,家乡的风景变了,儿时的玩伴变了,我也变了。我心里清楚我的故乡是三十年前的故土,是那时的村庄,那时的村民。因为现在的故土已经让我变的很陌生。我不想让自己的思考总是非黑即白的,黑和白之间有很多层片段可以被放进作品中演绎。另外笔者所提到的“记忆”是否有可能包括像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真理部”提供给记忆的部分呢?那假如这记忆偶然被创作利用,呈现出的又是什么价值判断呢?所以我想让自己时刻保持怀疑并与“记忆”保持同步。

三、外框与画底

我运用多种外在因素营造一种古旧的作品效果,在对外框和画底的选择与制作上我都尽可能的做到与作品主题契合,以个人化的语言对画底和外框进行选择与制作,用以映射出我内心对个人身份缺失而产生的孤寂之情。在画框的选择上,我除了运用常规的画框,还运用了老旧的窗户作为我作品的外框。例如我的作品《故乡明》(图1)和《征途》(图2)都运用了旧窗户作为外框,这些窗户都是几十年前制成的,它不仅具有窗户的功能,而且承载着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它是时间的见证。我在运用这些窗户作为我的画面外框时,主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含义:1.老旧窗户的时间概念,让观众看到这个窗户想到的是过去的时光。2.用老窗户作画框,呈现的是窗户的视角去观看,而不仅是平面的图像。3.窗户本身的寓意也很丰富,窗户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有隐私的含义,用窗户视角让观众有一种窥视感。

图1 《故乡明》

图2 《征途》

油画底是作品呈现的前期基础,油画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从做油画布底开始的,从画布底就形成了画家的个人风格,每个画家对画布底的要求都不一样,有的需要画布底做的很光滑,而有的需要用各种材料进行堆砌形成厚重的肌理效果,而有的需要留出画布的纹理等等。创作者在做画布底的过程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用立德粉做粉状底,有的用油画颜料做吸油底,有的做光滑乳白胶底等等,我选择的是用亚克力颜料做光滑底,每做完一次底后都要用砂纸反复打磨,经过五六次的反复做底打磨后使得画布产生镜面的效果,这为我接下来的油画创作打下基础。

四、画面效果与情感表达

我的创作语言是建立在传统学院派的创作手法之上的,对画面的形体,空间,透视,色调等环节都要经过几个严谨的创作步骤,经过多次的思考和修改后最终完成作品。我收集素材的过程是很随机的,一般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有兴趣的场景和事件就记录下来了。无论是自己拍的照片还是电影截图都是一些图像元件,等待着被开发和组织。在创作前我首先会对基础图像进行抽象化处理,会画一些草图。然后对选取的特定符号进行图像志分析,结合文本资料寻找特定器物的象征意义和在历史中的意义变化。在人物的造型上我想追求的是微妙的变形,与日常的认知略有不同,形成一种间离感。

我的创作素材没有特定的方向,有些是来源于一个电影片段,或者是一张图片,还有些是我结合生活场景而画出的小稿,无论是电影片段还是照片素材我都不会直接运用,而是通过多方面的思考对图像进行修改和重组,对图像素材进行多次的重组和创作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再根据创作好的图像进行再创作。在我的作品中,我创作的画面人物都是背对着画面的,我想表达的主题是我们一代人的记忆而不是一个人的概念,所以我尽可能的模糊画面人物的职业和形象特征,建立起一个大众的形象,使用背影这一形象。有些背影在空寂的沼泽地找不到自己前行的方向,有些背影静坐在城市中俯看着这午夜的城市,而有些背影在遥看着回不去的故乡等等,我的作品中都有孤独和迷茫的情境,我在选择画面场景和色调的时候也会有意去营造这种氛围,在场景的选择上我多使用空旷或者是寂静的场面,在色调上我多使用冷色调和灰色调来营造画面。

我的“浮游记”系列,可以看作是我生活中故事的缩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被更换了的形象,也悖论似的吸引了我创作的兴趣,创作过程中让我想到很多观者也会和我有类似的感受,这样就能让我更有兴趣的对他们进行再描绘。尽管我的初衷可能带有一些特别的意味在里面,比如可能是讽刺性的。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模糊的颗粒感,这是我画完基本形体后用硬画笔有意刻画出来的,这与我的创作初衷相对应,因为记忆本身就是模糊不确定的,用这种模糊的表达更贴切的表达记忆和孤独这一观念。绘画创作是阶梯性的,每一个阶梯都是每一段生活的呈现,同时也是每一段记忆的呈现。我想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我不同阶段的个人感受,也是由于这些感受串联我个人的创作脉络,我想这就是我的艺术观念,也是我一直要走的艺术道路。在我的创作脉络中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要考虑不同的具体问题,对待和处理不同事情的速度和效率是体现我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疯狂的将个体浸泡在绘画的主题或者技法上面是非常不合理的创作行为。我希望我的创作作品能够清晰的体现我的创作意图,我的创作输出是非常顺畅和直接的,并不是被社会主流的题材和技法说左右,也不会被社会的文化宣传口号所动摇。在《秋风思荒野》(图3)的作品中,笔者将画面营造成暴风雨前期的场景,画面中带有躁动和不安。身穿蓝色雨衣的人站在无垠的田野上等待着狂风暴雨的来临,好像一切都已经是预料之中,在笔者的作品中,如此色彩沉稳、充满细节的作品表面与“个体无关”所代表的内在的阴冷与对死亡的审视形成了一组内与外的对比。

图3 《秋风思荒野》

不过在笔者看来,作品的内在形式显然是大于原初的文本叙述,这也是我未将原文中的符号进行提取的原因。每个城市都存在着被赋予的刻板印象,类似北上广等城市是忙碌的这一类的感觉。然而在其它城市生活也不轻松,人们也都忙忙碌碌的上班下班,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一丝休闲的气息,我觉得艺术创作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孤岛状态,自己在画面前纠结拉扯。更何况绘画总是带着画者向自己的内心走。学院造就了我的状态,不会拉扯。只是有人能在生活中看到轻松,有人感受到的却是紧张。我的作品当中的形象和背景,不乏一些文学或者电影的影响。另外,在我的作品当中,实际上有很多隐喻和象征的内容,比如像人物形体进行特殊变形以符合图像的象征感,在图像内容的背后也时常会掺杂一些叙事在里头,这就是我创作的内在结构。

五、结语

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对技法的研究和主题的的运用,都包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物化形态的情感体验。认清个人创作方向,掌握油画创作表现特色,有利于让油画作品展现更具人文性的独特内涵。现实世界中人心的距离其实更加遥远,甚至不可获知,不会有一件作品可以获得所有人的共情,但好的油画作品总是向更多的人开放。油画就是这种容器,可以让不同个体的精神触角在这里相互辨识。哪怕人心复杂,各有立场,哪怕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岛。

猜你喜欢
窗户油画图像
万类霜天(油画)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擦窗户
油画去哪了
窗户知多少
油画《惊涛拍岸》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楚雨的油画
贴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