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荣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正在明显地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综合性人才与社会、市场经济及时代进步的需求紧密相连。在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大众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从人才培养目标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引导下,专业技术教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过度注重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忽视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高等工科院校中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弱化更为凸显。人文素养教育备受冷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成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成因。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共识,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途径。”积极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立足点和归宿,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与内在要求。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形成具有时代性与民主性的人文精神并内化为人文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已是今天高等之教育责任与使命。
“诗词作为传统人文精神的显性符号,是各民族的主要传统文学形式。”诗词不仅凝聚着各民族的灵性与根魂,还承载着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蕴含着许多使人受益终生的宝藏与境界,等待人们去挖掘、感悟。当下,高速发达的科技以及多方面的信息来源让人们忽视了对诗词的学习,这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损失。毫无疑问,学习优秀的诗词文化,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良好的人格、陶冶情感、培养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人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正处于成才关键期的高校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有教育情怀和使命感,有责任把优秀诗词的精髓深深扎根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特别是对培养未来幼师人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且迫切。基于当下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现状,结合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际改革与发展需求,本研究选择体现人文精神典型的传统文化形式——诗词,作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试图探究当代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新路径。
当代大学生上大学之前,诗词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考试要点,一直被学生广泛学习、背诵。上大学之后,除了相关专业或必修课学习内容,在大部分大学生喜爱的阅读书单里,中外诗词阅读书目数量很少,诗词交流、鉴赏学习活动更是少见。如何解决和开展实施诗词课程教学?教学始于目标,科学确定诗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首要关键。
1.立足实际,调查分析。教学起于对学生的尊重与了解,始于学生的学习基点、能力水平、认知方式特点与兴趣需求。项目组对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943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对诗词的学习态度、诗词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诗词的学习喜爱倾向、诗词学习困难和改进措施”四个维度的问卷调查、分析。在同类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中进行了诗词课程及教学开展情况的咨询与调研。
一方面,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喜欢诗词的学生占比32.39%,并呈现以下情况:学生学习诗词的态度被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21.13%的同学学习诗词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诗词学习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更倾向于选择考试中易考的唐、宋时期,占比分别为:61.32%和59.59%);学生诗词知识量单薄、掌握程度一般(自我评价较好的占比为10.4%);学生诗词欣赏能力相对欠缺,诗词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高(对诗词典故、上下句释义及押韵知识的缺乏,只有33.91%的学生选出了正确选项);学生学习效果受学习方式影响较大,倾向自由、自主性强的学习形式(讨论、交流占比为46.91%)。
2.针对问题,究其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同行院校的诗词课程开展情况,项目组试图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剖析。主要内因为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诗词的兴趣不高,学习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动机存在一定功利性,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外因为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校教育课程管理体系设置的人文素养标准、要求不明显;诗词教育模式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大学生生活中缺乏文学及诗词活动。
针对调研中诗词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校素质教育、师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实际与教育改革需求,项目组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本着学生全面发展之教育追求,以适宜发展之教育意识,厘清思路,确定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诗词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
1.提升师生的诗词人文素质。该项目可提高师生诗词的知识量,提升师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激发师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兴趣与爱好,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和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建设具有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教学团队。
2.建构诗词课程体系,创新大学生诗词学习新路径。本研究结合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以爱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学院各专业建设发展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诗词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适合当下大学生学习诗词特色,一条切实可行、高效优良的诗词素养教育新路径,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改革提出有针对性、可借鉴的建议。
依据诗词项目明确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诗词实际水平以及诗词课程特点,项目组以诗词模块化建构诗词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分为唐诗、宋词、诗经、中国近现代诗歌、外国诗歌五大模块,学习鉴赏诗词总量目标100篇。诗词课程内容选择强调要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影响;放眼全球,拓宽视野,兼具传承人类文化精神文明的胸襟与情怀。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国近现代诗歌传承了古诗词的精华又融入了时代的创新元素。在诗词项目教学中,强调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传承,深植中华民族文化沃土,领悟中华诗词文化瑰宝;注重与时俱进采撷现代文化的多元与创新,追求中华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探究诗词新格律。项目组选择了中国不同题材、体裁、意境的经典诗词作品85篇,其中包括《采薇》《关雎》等诗经10篇;《枫桥夜泊》《凉州词》等唐诗30篇;《扬州慢》《满江红》等宋词30篇,《雨巷》《沁园春·雪》等中国近现代诗歌15篇。
放眼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优秀的外国诗歌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开拓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实现师生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优化人文素质培养质量。基于学生的喜爱倾向与国外不同国度的诗歌文体,项目组选择了国外经典的《当你老了》《青春》《飞鸟集1-100》《生如夏花》《希望是长着羽毛的小鸟》《我从未去过的地方》等15篇诗歌作品。
在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下开展诗词教学,既不能打乱原来的教学系统与教学秩序,又要减少以单一的课堂开展诗词教学存在的弊端。项目组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的“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革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诗词教学实施路径,促使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项目的有效指导,主动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注意人文情怀的学习与提升。项目组依据教师和学生对诗词的喜爱与特长,组建了教师教学研究团队和学生教学实施团队;教学时间在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基础上,“人文诗词小课堂”项目采用课前(后)10分钟与课余、课外时段实施课程项目方案;强调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课程项目实施信息化与混合式教学。
基于对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学习诗词的喜爱倾向、认知方式及特点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师教学研究团队与学生教学实施团队按教学周期,共同制定课前(后)10分钟“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小组讨论制定教学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投放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持教学活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实施中,项目组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格局与定式。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教学研究团队负责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实施的指导、监督、评价及管理;学生教学团队负责每个项目课程的具体编制与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诗词小课堂PPT课件,参与评价与课程资源的持续开发。“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中,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教学中,以学生为学生的导师,积极组织、参与教学。相较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创新诗词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教师更多时候站在学生背后,成为课程的准备者和建设者、观察者和评价者,教师的鼓励、指导、引导者的角色效能更为凸显。在“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较以往传统诗词教学更为融合和交互。
基于师生忽略对文学的阅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缺乏文学交流,以及更不会因为某些文学问题而进行深入讨论等现象,在课前(后)10分钟的“人文诗词小课堂”基础上,诗词教学项目强调学生教学实施团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课外空间,采用小组、自由自主的形式,进行诗词学习、鉴赏的再探究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诗词自主探究的二次、多次学习、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达到发现、感知、体会、欣赏诗词之美的目标。
学生课余(外)时间、空间的小组、自主的“人文诗词小课堂”学习活动,都是基于学生对诗词学习兴趣、方式和学习成员的自由组合,以学生自学、互学与共学为主,通过线上与线下融通以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与组织方式,”自由式“诗词小课堂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自信心激发及团队协同精神的培养。在诗词教学项目实施中,师生共同参与,不同角度地切入与参与,更多维度地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沉淀,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师生获得更多人文知识积累以及对诗词的深度、多维理解。
基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项目组积极推进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智慧课堂,对诗词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在诗词教学项目实施中,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课程实施强调信息化与混合式教学。“人文诗词小课堂”积极运用雨课堂、智慧职教、“超星”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投放诗词课程资源,实施项目化、任务化诗词教学。在项目实施中,教师指导课程资源的编制,学生完成课程资源的制作与投放。学生教学实施团队通过每次课前10分钟或在小组活动前对课程资源进行线上投放,让学生分享课程资源,进行自主任务学习。课后或活动后,师生依据学习情况,不断优化和补充课程资源。通过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编制与教师共同不断优化课程资源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锻炼了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好完成了诗词课程资源的建设,有效推进了诗词教学项目按照时间节点稳步进行,使教学运行更为稳定、有序,此方式也得到师生一致的喜欢与认可。
通过研究,项目组建构了模块化与项目化的诗词课程运行体系,形成了具有经典性的多媒体、微视频诗词课程资源体系;有效融合了教与学、教授与自主学习、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融通教学机制,探究了形式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了师生诗词的学习与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持续提升,较好促进了诗词课程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在诗词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全程、全员动态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导向的教育效益;有效地进行评价、诊断,较为明确地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倾向、课堂效率与质量、师生学习工作能力等要素;及时解决了教学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加强了教学的诊断与推进策略,使“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管理更系统有效,决策更科学合理。
1.多员评价、动态调整教学。诗词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注重教师的跟踪诊断评价及学生的自我、相互评价;通过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与“学”积极的交互,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教学策略与措施,以更好地适宜教师、学生发展所需,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改进、调整及教学的达成。从教师制定诗词学习模块并进行任务分配——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方向进行资料收集(包括视频、音频、微课)——教师对资料收集进行审查,给出意见——学生在指导下完善资料并制作课件PPT、整理配套的相关资料的诗词教学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动态评价已形成常态机制。“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强调,教师需明确学生在小课堂实施的流程和课堂评价要点,并且教师要根据小课堂实施效果和学生每次的体验分享进行评价,强调要注重发挥教师评价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以评价促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各种评价活动中,于学生而言,自我评价与互评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了解自己和同学在诗词教学中的优点、弱点及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评价中的运用,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自我学习的改进和调整。
2.前测后测,诊断改进教学。为了有效实施诗词教学,项目组在学生学习100首诗词作品后,对项目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1)。
表1 学生学习诗词情况变化表(929 人)
结果显示,在诗词知识量上,学生经过诗词小课堂基本达到了100篇作品,诗词认识的广度也拓展到诗经、唐诗、宋词、中国近现代诗歌、外国诗歌;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与喜爱程度明显上升,在诗歌基础知识方面,学生的知识量上和感受与欣赏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学生掌握诗词的学习水平有所提升,表明诗词小课堂学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经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信心明显增加,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也非常认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宋词水平有了较大提升,通过诗词小课堂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较好地完成诗词鉴赏活动。
诗词教学实施中,项目组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有效搭建了多员、全程的多元评价数据体系;同时,强调课程的循环重构,通过不同人员、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维度多元化的循环动态评价,通过不断重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生态化的“人文诗词小课堂”,优化了诗词课程教学运行机制,提高了诗词小课堂的课堂效率与教育效能。
项目通过研究,形成了任务化、项目化的“人文诗词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课内课外“10分钟”教学机制——碎片与系统、潜移默化影响;构建教学研究团队与学生教学实施团队的教学体系——共悟共建、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以评促改、优化循环推进;建立教育网络体系——注重成效、资源集聚整合;实施信息化与混合式教学——融合教学、教授与自主探究、线上与线下融通,灵活多样与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
为保障研究项目有效进行,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注入优秀诗词文化教育,把课堂思政、文化自信等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和互动环节激发师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形成学而时习之的教学常态;其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非正式团体、班会活动等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组织时增设诗词朗诵、传统诗词文化竞赛等环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活学活用。
通过项目的探究实施,有效促进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诗词人文素质的提高,创新形成了“诗词人文小课堂”的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诗词人文素养,合理补充了学校现有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探索。将诗词文化学习和教育教学原理有机结合,融合信息科技与课堂教学,可更为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师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学相长,增进了师生人文情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优秀诗歌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的情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