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管弦乐队中 演奏者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2-02-21 13:46黎乃玮
乐器 2022年2期
关键词:排练

黎乃玮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美育水平,组建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团体并组织演出活动便是其中一种审美培养形式。民族管弦乐队以其特有的音色使台下听众沉浸其中的同时,对台上演出的学生演员而言也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本文以时间为轴,从一场民族管弦乐团体演出所要经历的选曲、排练、演出三大主要环节入手,分析学生在民族管弦乐团体中是如何進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并运用于之后的音乐审美评鉴之中。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团体  审美能力培养  选曲  排练  演出

音乐审美,顾名思义,就是审视、感悟音乐中的美感。在古代,孔子以六艺授徒、培养君子品格,其中就有“乐”这一教授模块;在近代,王光祈呼吁“音乐救国”,将“礼乐”古为今用,以“谐和”的音乐陶冶国人情操;在现代,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并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教育层面,音乐作为与戏剧、绘画、雕塑等齐名的艺术形式,自然也在美育教育之列。

其中,为响应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①的号召,全国高等院校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培养与教学形式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组建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团体并策划、举办相应音乐会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选曲、排练、演出等环节的学习与体悟,学生不仅能感受并掌握演出时所需要注意的技巧、心态等事项,还能从诸多环节中亲身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并将其运用于演奏实践,在自我努力与指挥指导的双重作用之下逐渐培养并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选曲环节的审美培养

选曲环节是举办一场音乐会的初始环节之一。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该环节之中,制定符合要求、有着积极意义与作用的演奏主题与具体曲目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参与民族管弦乐团体的学生而言,对选曲环节的了解与体悟既可以学习演奏的主题与曲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感受所选曲目体现出的娱乐与教化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培养对某个主题下的音乐表演美感。

(一)选曲主题与曲目

正如文要对题、词要达意,演出也要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关于演出选曲环节,通览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便可窥见一斑。《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时期设立礼乐制度,以雅乐教化世人的同时,也不忘用雅乐行使歌舞、祭祀之事。其中《云门》祭天、《咸池》祭地、《韶》祭四望、《夏》祭山川、《濩》祭先妣、《武》祭先祖。这六首雅乐的创作时间现已不可考证,但从《周礼·大司乐》中“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这一记载观之,可得出结论:周人在“祭祀”这一主题之下,通过乐曲创作的时间顺序选择具体祭祀曲目并赋予其各自代表含义。由此观之,恰当的演出主题与所选曲目是演出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代表演奏者群体的学生而言,通过理解、分析音乐会演奏主题与所选曲目题材的挑选原则和逻辑排列,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会的主题形成一个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论认知并运用于之后的排练与演出实践。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熟悉该指定主题后举一反三,推理出类似主题之下音乐会所选择乐曲的类型,最终达到培养自身审美能力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曾于2017年12月9日举办了一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实践音乐会,其中民族管弦乐团负责第二章。为对应主题,在选曲阶段,指挥将第二章的主题取名为“丝路涛声”以对应海上丝绸之路,并以此为主题选择演奏乐曲。最终确定演出的作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距中国由近及远安排演奏顺序。比如第一首是朝鲜民谣《阿里郎》,第二首是日本民谣《樱花》。接下来顺海路南下,便是东南亚地区民谣,比如《美丽的梭罗河》,之后跨越印度洋,来到西非、北非地区,进入地中海,典型民歌如阿尔及利亚的民谣《达姆达姆》。通过此次演出曲目的选择和定序,作为演奏主体的学生在加强了对“一带一路”这一主题在音乐方面的理解的同时,也亲身体会到国外不同地域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从而培养了自己对异域风格乐曲的审美能力。

(二)选曲功能与作用

音乐不仅有着以愉悦身心为主的娱乐功能,还有着以移风易俗为主的教化功能。而音乐教化功能的实践途径之一,便是强调所选择乐曲中作曲家所要传达的意义或理想。在古代,统治阶级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极为重视。西汉编创的《乐记》中明确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至于代表曲目,《乐记》下属的《师乙》篇中提到,“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意思是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歌曲,通过演唱这些歌曲,自己的良好品德便可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比如宽厚仁静的人适合唱《颂》、直率诚实的人适合《大雅》、恭俭好礼的人可唱《小雅》、廉洁谦逊的人可演唱《风》、坦率慈爱之人可以唱《商》、而温良果断的人适合唱《齐》。在现代,音乐的教化作用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被轻视,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例子便是国歌。以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例,通过演唱国歌,不论是听者还是歌者,都会从慷慨激昂的旋律与歌词中体会到国家尊严与民族自豪感。

青岛科技大学的刘迦老师在通识教育课堂中进行了一次竹笛相关通识课程教学并与门下学生一起进行简短的乐曲演奏。在谈到竹笛相关乐曲时,刘迦老师说道,竹笛如今留有很多古代曲牌调式,但大部分曲牌在实际吹奏中并不悦耳,学生在日常学习吹奏中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本节课程仍然选择这些古代曲牌中具有代表性的曲例进行讲解与演奏,目的之一便是呼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要让其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

二、排练环节的审美培养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向台下听众展示乐队最佳的状态和音乐所传递的情感,排练环节便是指挥和演奏者双方都要付出大量心血的重点准备环节。在高等院校民族管弦乐团体的排练中,作为演奏者主体的学生在排练过程中听从作为指挥的教师的指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情感等因素,为最终的演出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正因如此,如何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技艺与审美能力的双重培养,并将其体现在最终演出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指挥对音乐的理解与细节要求和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相互配合是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两大重点。

(一)指挥对音乐的理解与细节要求

不论是西洋交响乐团,还是民族管弦乐团,指挥都在其中起到中心与领导作用。因此,指挥对一首作品的审美和理解会直接表现在排练环节中对整体音色与细节处理的重视与把控程度,并对其指挥下的演奏者的审美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整体音色的把控方面,民族管弦乐在乐器种类、配器方式等领域与西洋交响乐有着显著的区别。与西方音乐的专业化发展不同,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自始至终与所谓“君子品格”相联系。从春秋时期推崇雅乐、反对郑卫之音,到魏晋时期发展士人音乐、崇尚高洁品性,都能看到音乐与君子品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直接的证据便是阮这类乐器的命名由来,是直接来自魏晋名士“阮籍”的单字“阮”。也正因君子群体好用音乐表达心中情绪,间接形成如今中国传统乐器较为自由、多元的演奏风格和音色。也正因如此,民族管弦乐对整体音色的把控难度要略高于西洋管弦乐团体。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随时注意乐队演奏时的整体音色和音响效果。举一个例子,唢呐这一乐器音色高亢嘹亮,但在乐队演奏中,这种高亢嘹亮的音色运用的机会并不多。中国海洋大学民族管弦乐团曾排练过诸如《印象国乐·大曲》《寄少年》等大型作品,唢呐声部在其中的力度标记通常是中强或强。作为乐团指挥,郭亮老师经常对唢呐声部强调力度问题并要求吹奏唢呐的同学倾听并配合其他声部的吹奏力度。在多次的磨合与练习中,吹奏唢呐声部的同学便会逐渐懂得中强、强这些力度符号在实际演奏中的吹奏力度并形成听觉记忆,最终应用于其他作品的演奏之中,在提高自身演奏技巧的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审美水平。

如果说对整体音色的把控是乐队成功演奏的基础,那么对乐曲细节的处理与优化可以使演奏的音乐趋近完美,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品位。王次炤教授认为,“作曲家的創作只是一种精神表现,只有通过表演家的实践才能使它转变为感官可以体察到的物质性的、实在的表现”②。但正如外文翻译总会有意蕴缺损一般,“演奏者通过乐谱在他们内心中产生的听觉表象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乐谱记录的要求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③。在民族管弦乐排练中,指挥作为特殊的演奏者,在遵守音乐表演真实性与历史性的基础之上,对作曲家所创作乐曲的解读中总会出现一些独特的理解,而这些理解自然而然地就体现在对乐曲细节的处理之中。

(二)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相互配合

一支乐队不仅需要指挥把控乐队的整体音色和细节处理,作为演奏者的学生对乐曲的感悟与相互配合同样不可或缺。学生作为乐团的演奏者,是乐曲的直接输出部分,学生对该乐曲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其演奏情感的流露。且乐队演出是集体活动,如果学生之间不注重配合,即使指挥再怎么努力,整个乐队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青岛科技大学民族乐团指挥刘伽老师在公开课中提出了内听觉和外听觉的概念,大意如下:作为一名乐队演奏者,不论是处于排练环节还是演出环节,都应做到两点。一是在吹奏乐曲时,自己的音准、节奏、强弱、情感等环节是否满足指挥所提出的要求,二是注重自己吹奏时所发出的音色是否能与其他人的音色相融合。同样以强弱等力度符号为例,虽然曲谱之中有明确的力度标记,但在实际乐队演奏之中,强弱要控制在什么力度才算合适,既要看指挥对乐曲情绪的理解,也要依靠演奏者平日对所练习乐曲的强弱感觉。只有在相互配合之中不断实践,作为演奏者主体的学生才能亲身感受到强弱符号在曲谱中演奏的力度范围,并引申到其他作品之中,最终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三、演出环节的审美培养

演出环节可视为对之前选曲、排练等准备环节的阶段性总结。在演出过程中,学生通过演奏选曲阶段确定的曲目,将排练阶段掌握的技艺、情感等因素恰当地表现出来,在指挥的协调之下将美妙的音乐传递给台下聆听的观众。笔者认为,演出环节对身为演奏者的学生而言,有两个阶段可以自发地培养审美能力:演出中、演出后。

在演出环节中,演奏者经历的不仅是音乐表演的过程,还有音乐欣赏的过程。对前者而言,学生作为一名乐队音乐演奏者,不仅要有过硬的技巧以支撑音乐的演奏,还要有细腻的心理以表达音乐的灵魂。对后者而言,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听众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体验,听众既可以是台下慕名而来的欣赏者,也可以是台上协调演出的演奏者。因此,对台上演奏的学生群体而言,将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相结合,在尊重原创、服从指挥的前提下与其他演奏者配合,在演奏过程中逐步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审美氛围之中,最终达到“物我两忘、情景相即”的审美意境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高峰体验。

作为演奏者的学生在音乐会演出过程中获得了音乐演奏与欣赏的愉悦感之后,他们大概率会找寻类似音乐以满足自己的音乐审美需求。比如在亲身感受了《印象国乐·大曲》之后,演奏者被其中恢弘的气氛所打动,感受到了华夏五千年来厚重的文化底蕴,那么在演出结束后,他们或找寻国乐大曲系列的其他作品,或找寻作曲家姜莹所创作的其他民族管弦乐作品,不为其他,只为再次感受类似的音乐审美情趣。对于学生而言,在成功达到音乐审美高峰体验之后,找寻其他作品聆听感受的现象本身就证明了自己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并对下一次选曲、排练、演出的循环起到了正面促进的作用,在连续的成功演出实践中不断培养与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水平。

四、总结

一切艺术形式都有其审美旨归,其中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以乐音有规则的组合运动作为表现手段来凸显其审美价值,而凸显这一价值的载体便是各种形式的音乐团体。王次炤教授将音乐实践分为三大环节:创作、表演、欣赏④,对于参加高等学校民族管弦乐团体的学生而言,选曲、排练、演出这三大环节基本与表演、欣赏这两大环节相对应,且创作环节或隐或显地表现在排练、演出这两大环节之中。正因如此,围绕着选曲、排练、演出这三大环节对作为演奏者的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并最终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乐团指挥引导与学生自我学习的双重持久作用,最终使得学生在成功参与音乐演奏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可以自行发现美、感受美并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之中,从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

注释:

①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4/t20190411_377507.html

②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三版,第161页。

③同2。

④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三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三版。

[2]马健,论音乐中情感表达的审美特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4)。

[3]杨易禾,马友德,茅原,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几个美学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04)。

[4]王放歌,论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再创造的本质属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5]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02)。

[6]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904/t20190411_377507.html

猜你喜欢
排练
小学管弦乐队排练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舞台上的意外
乐师
鸟雀排练忙
排练与彩排
一只狗打电话给一只熊
简论学校排练
美国音乐家找排练场地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