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云 廖向荣
摘要:小学是孩子成长重要的阶段,也是奠定良好学习基础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科学性以及多样性的课堂学习习惯,能够促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变成热爱学习与主动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应对培养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加以分析,进一步探讨不良课堂习惯,寻找出值得培养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最后探究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小学生
引言:如果能够将积极学习态度、科学学习方法养成习惯,不但可以将学习质量提升上去,还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习惯是种行为的自动化,无需特殊的意识以及别人的监控,就能够按照规则行动。小学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将其学习效率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之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习习惯含有课堂发言、听讲以及做作业等方面,如果学生具备良好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将学习成效有效提高,还能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得到知识的关键环节,课堂学习习惯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而教师应注重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小学生主要的不良课堂习惯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天生贪玩好动,因而在课堂上部分小学生会有较多不良习惯。首先,部分小学生存在不遵循课堂纪律,拒绝和他人交流合作。其次,部分小学生会存在搞小动作以及闲聊的情况。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总是和其他人讲话,玩一些和教学无关的物品。也会存在玩玩具、吃零食、看其他课堂无关书籍等情况。再次,对于课堂作业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作业应付、马虎以及拖拉等。再次,在课堂上不善于发言。不回答教师问题,也不会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不愿意将自身观点表明出来,进而会对学习效果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产生严重的影响。最后,部分小学生也会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开小差,难以集中精神。对教学内容缺少学习兴趣,容易被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吸引[1]。
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有许多,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思维、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探究并选择出适宜的良好学习习惯加以培养。其一,提问习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问习惯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其二,观察习惯。创造的基础就是观察,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了解世界,获得知识。因而培养小学生观察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还可以为小学生知识积累奠定良好基础。其三,自主思考习惯。创造力与创新性能够促使社会进步,然而其离不开自主思考,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习惯,能够有效开发小学生智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今后工作学习的创新。其四,多角度全面思考习惯,应培养学生不满足以及局限于一个答案,应学会全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将问题所有的潜在解决方法挖掘出来。当找到一个答案后,还应有去寻找更多答案的习惯,进而探究出更完善与成熟的答案。其五,联想与想象习惯,小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而应引导其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创造能力,培养该习惯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其六,发表见解习惯。教师应注重该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上去,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及时扬长避短[2]。其七,实践习惯,实践能够巩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四、培养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
在实际培养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与压力,如未能注重学习习惯培养、未使用科学合理的措施。
(一)未能注重学习习惯培养
深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未能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进而会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产生严重影响。小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学习习惯的价值,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慣最佳的阶段,教师应合理运用课堂教学加强学习习惯培养。
(二)未使用科学合理的策略
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性,盲目的运用不恰当的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还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升[3]。
五、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科学合理的策略加强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
(一)注重学习活动
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为被需要,而教育价值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个人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小学生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是因为其对世界存在好奇。因而教师应注重学生活动需求,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运用社会活动促使自身需求得以满足,并在活动之中能够源源不断产生新需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活动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应注重课堂学习活动[4]。首先,教师应加强与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性。其次,需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创设出更丰富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更快以及更好的发展。再次,教师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与合法权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是件自己的事情。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将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对待每个学生应一视同仁,秉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勇气以及能言善辩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轻松和谐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促使知识点更加简洁生动,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进而加深学生的吸收与理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传授学习方法
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技巧与方法,进而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其他人发言之前,对这位同学讲话的内容加以猜测,进而能够有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志实现自我调控。其次,传授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归纳整理是指将具体形象与事物进行概括与抽象,进而获得综合性认识。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他人发表的言论,进而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还有利于同学间合作交流。最后,教师应注重学生坐姿。听课过程中,端正坐姿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缺少标准规范的坐姿会对注意力产生严重影响,因而教师应注重良好坐姿的培养。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小学生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时候会通过模仿进行得到知识与获得体验。因而教师应将自身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规范自我言行举止,对待工作也有着积极认真的态度,应尽量不迟到不早退,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五)积极鼓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赋有宽容之心,小学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事情也很难做到完美,他们处于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严禁语言暴力或者是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应多运用鼓励等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其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例如,对于作业完成认真的学生,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并且对其加以表扬,进而促进学生整体作业完成水平的提升。运用这种方法,能够促使认真完成的学生更加认真,其他同学也会向完成优秀的同学看齐。又如,对于主动提出问题的同学加以表扬,也意味着对这种行为加以肯定,进而促进学生提问[5]。
(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自主学生意识、能力都相對较差,因而教师应注重引导。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阅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将学生视野扩宽,还能将学生思考与理解能力提高,进而有利于今后学习。另外,阅读能够将小学生语文成绩有效提升上去。语文考试不仅会考核学生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对学生写作与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考核,阅读是种将学生的分析文字、理解文字、感悟情感、提升写作能力的最高效的方法之一[6]。因而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每周内完成一篇文章的阅读等方法,将学生阅读面扩展开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效率。
(七)引导学生反复练习
经过反复练习能够促使一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思想反复重复也会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养成与改变习惯的时候,人们会存在明显的不适感,然而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一种新行为模式。心理学家也研究过,重复21天以上就能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重复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这时间值虽然不是固定的,会根据人们实际情况而发生变化。但这一理论却能充分说明不断的重复与练习能够养成良好习惯。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根据相关学习任务或要求,引导学生展开充分锻炼,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将学生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学习。
(八)加强课堂的检督促
养成一种习惯离不开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在养成良好习惯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一时放松而影响整体成效。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因而教师应进行时刻监督,并及时加以纠正。例如,当上课铃响起时,教师应检测学生是都有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进而引导学生课前准备习惯的养成。又如,对于写字习惯的规范,教师应对小学生错误握笔知识与坐姿加以提醒,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坐姿,确保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7]。
(九)培养认真倾听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和教学无关的事情,不但会对自身学习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他同学学习造成影响。因而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可以在竞争之中促进学生的认真倾听的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导致他们都愿意在教师与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自己,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安排“小助教”,由学生们自行竞争担任,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更换,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小助教”给学生讲解简单知识,教师进行纠错与鼓励。进而通过激发学生胜负欲,促使学生更认真倾听。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带着一个目的,共同谈论,最后一起解决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良好课堂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将课堂教学实效有效提升上去,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具有长期性还具备艰巨性,因而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革新自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与水平,探究出恰当的措施促进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授学习方法,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课堂的检督促以及培养其认真倾听习惯。进而加强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秀伟.小学生良好习惯与课堂学习的衔接策略[J].中华辞赋,2019(08):184-185.
[2]王桂岭.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优良的课堂学习习惯[J].教育现代化,2018,5(20):330-331.
[3]李忠丽.小学生良好习惯与课堂学习的衔接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1):189.
[4]石玲.培养小学生课堂学习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7(21):38.
[5]李娅,贾成刚.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惯培养经验点滴谈[J].中国校外教育,2020(20):112-113.
[6]张碧霞.小学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0(13):69-70.
[7]李平元.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1):69-70.
项目基金:2020年邵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YGH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