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型: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2022-02-21 06:32:45周乐乐 程岭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角色转型专业发展创新教育

周乐乐 程岭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经历多重变革,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亟须加快角色转型。笔者认为,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应成为情绪管理者、思维唤醒者、课程领导者、教学创新者、教育研究者、积极合作者和终身学习者。教师需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合作互助意识、培养反思自省能力等方式,实现角色的成功转型,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更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隐喻 角色转型 专业发展 创新教育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学习方式、方法、模式和内容等均发生了巨变,教育变革成为时代的显著标志。在教育变革中,无论“何种形态的教育教学,要取得预期的理想成效,教师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1]。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所需。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不断调整和反思教师的使命和职业[2],必须加快教师角色转型。本文首先对传统教师的相关隐喻进行分析,发现传统教师隐喻存在较多“漏洞”,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最后提出教师角色轉型的具体优化路径,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诉求。

一、传统教师隐喻的理性分析

长期以来,“蜡烛”“工程师”“一桶水”“园丁”等教师角色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这些隐喻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就相关隐喻展开分析。

1. 蜡烛论

蜡烛论是我国传统社会中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师形象写照,以蜡烛作比喻,意在强调教师的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蜡烛”隐喻充分肯定了教师的尽职奉献,有利于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但是,蜡烛论对教师的定位过高,几乎将教师等同于“圣人”[3],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群体抱有的崇高期待,将教师无限抬高的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似乎教师只能靠燃烧自己才能完成工作职责, 似乎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接受甘于自焚的命运,这一隐喻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也间接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

2. 工程师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通常被看作是对教师最富哲理的称谓。值得肯定的是工程师论指出了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非常高尚的职业,其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灵魂。但是这个“混合型”隐喻也显现出了严重缺陷。把教师比喻成工程师,就是潜在地将学校视为工厂,工厂主要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产品为主要任务,将整齐划一视为重要特征,那么作为工程师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固有标准去塑造不同的学生,这里的学生犹如没有生命、缺乏个性、任人摆布的钢铁,工程师按照自己的“蓝图”将其设计成具有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零部件或器物,这种忽视差异性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可取。

3. 一桶水论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关注到了教师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和扎实专业功底的重要性。但是,一桶水论的隐喻充斥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将教师视为注水者,物化为学生取水的“水源”,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机械的储水的“容器”,这一隐喻真实反映出应试教育理念导引下对教师在“量”方面的要求,教师的唯一作用就是为学生供水,仅仅是学生获取“水”的手段和工具。一个是“倒水者”,一个是“接水者”,“倒水者”倒出的究竟是“死水”还是“活水”,是“纯净水”还是“混合水”,是“自己的水”还是“他人的水”,没有清晰明确的说明。“接水者”的角色定位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固定知识就够用了,将知识学习局限于教师传授,限制在课堂“小空间”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

4. 园丁论

教师是园丁,这一隐喻被视为最朴实无华的称谓。它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将学生视为一粒粒种子,有自己的发展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作为园丁的教师能够为“种子”成长准备环境,能够通过浇灌、松土,呵护其生长,“园丁”隐喻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过程性,认为学生拥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这点值得肯定。但是,“园丁论”也有令人质疑之处,因为如果将教师比作园丁,那么学生就是花草,二者之间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并且为了花园的“桃李芬芳”,教师会将后进生视为“野草”并将其与“优良植被”隔离,将其无情地排除在教育关怀之外。由此可见,“园丁论”不利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与当下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等教育理念大相径庭。

二、新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

以上几类教师隐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师生关系及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新时代,教师应该勇敢撕去传统身份“标签”,明确新时代的角色定位,成功实现角色转型。

1. 情绪管理者

新时期,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教师劳动性质的时期。过去“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是牢牢粘贴在教师身上的“标签”,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再用是否有脑力劳动对教师和其他行业加以区分已经不合时宜,相对于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情绪管理者似乎更符合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虽然教育不是服务业,但是教育绝对是一个需要情绪控制、情绪引导的工种。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需要管理好情绪,让情感适时、适当地发生在正确的对象上,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人,工作的复杂性意味着不可避免会碰到难题,会陷入焦虑,因此,做好情绪管理尤为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可以与问题和平相处的教师,才是一个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的教师。

2. 思维唤醒者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教师需要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本身,更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作为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始终不能丢弃[4]。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海量信息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尽收眼底,知识可谓是“唾手可得”。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讲解教材,这样的教育将失去意义。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但更要注重方法和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充满创造性、趣味性,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化为渐进式的思维唤醒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助产者”,要化身“支架的提供者”“情境的创设者”,因为学校不仅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且是启迪思维的火种,因此,教师不能一味渴求“将篮子装满”,还应致力于将学生的智慧点亮,让灵活的思维引领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并尽情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3. 课堂领导者

教师面对的学生和家长是扁平化的,这对教师的领导能力是一个大考验。一个欠缺领导能力的教师,无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无法通过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无法在学生面前建立威严,无法打造一个纪律规范、氛围和谐的班集体,无法在学校各项事务中真正行使自己的管理权利。因此,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必修课,而课堂领导能力又是教师领导能力的核心,提升教师的课堂领导能力首先要设定目标,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向着目标前进;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成为评估自己学习效果的主人;要有一颗“大心脏”,想常人所不敢想,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才是一颗有智慧、有领导力、符合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心脏。

4. 教育研究者

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不能只注重教书,还应该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踊跃展开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学,还要积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熟知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要研究信息技术。现今,多媒体已成为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意使用或者使用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努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5. 积极合作者

囿于时空的界限,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形态相对独立,教师之间的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深度不够[5]。在当今时代,远程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师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得以冲破对象和时空的桎梏,跨时间、跨地域合作成为常态,这也使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转型为协同互助、合作共赢。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区域内、城乡间、校内外教师间开展深度沟通交流,通过网上观摩、交流轮岗、青蓝互助、切磋研讨等“传—帮—带”活动,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因此,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代优势,积极合作,打造合作互助共同体,让合作互助成为教师职业的重要组成要素,成为教师的重要標签。

6. 终身学习者

对教师而言,持续充电的必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要求教师要持续修炼,不断锤炼本领,力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一位优秀教师不应该自负,也不会羞于承认自己的短板和疑惑,而是应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因为教育不是一个新行业,更不是一个静态的行业,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先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抓住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在同行合作与交流中,找到和其他教师的差距并努力弥补差距[6]。唯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大势,反之,则会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裹挟。

三、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实现路径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除了要教育学生,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努力实现顺应新时代需要的角色转换。因为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关系到其他主体的努力能否产生实际效果的决定因素[7],所以,从教师自身层面去探讨角色转型的路径更有实际意义。

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前提

在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主要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以“教”定“学”。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最终导致“教”与“学”的割裂,导致人才培养的高度同质化,无法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匹配。而在新时代,教师垄断知识学习的境况已经被打破,以教师“教”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遭受严重冲击,这意味着教师角色需要发生变化。教师角色转型的前提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扭转根深蒂固的知识灌输思想,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转变应试教育理念,顺应素质教育旨归,从强调教学结果到注重教学过程,从注重知识灌输到侧重启发引导,从盲目照本宣科到侧重思维唤醒,从单一片面评价到多元多维评价,在教、学、评方面更新理念,转变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理念的转变是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前提,然而理念的更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积累,多学习,多思考,多观摩,多研讨,多接触前沿思想,多将理念应用于实践,如此,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全新的理念服务于学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2. 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基础

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练就扎实学识和过硬本领是其顺利实现角色蜕变的前提。复杂性向来是教师职业的典型特征,新时代更是如此,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要求的实现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来支撑,教师需要具有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发展知识、文化素养知识等,犹如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具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找准自己的短板和未来亟须提升的方向,通过多涉猎、多阅读不断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如此才能精准补短板,增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多元、牢固、扎实的知识储备最终会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养,使得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教学事件,将教学过程“表演”成一场场艺术盛宴。如果忽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夯实,盲目强调教师角色转型,最终便会陷入“纸上谈兵”的泥淖之中。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 树立合作互助意识是教师角色转型的保障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成为必然。然而,多重角色的交叉渗透,各组相对应的关系间的矛盾性冲击,各方力量或对抗、或消解、或此消彼长,让教师难以统筹地顾及构成体的每一面,而任何一个面的坍塌都需要面对整体毁灭的风险[8]。面对众多角色的交织,冲突在所难免,许多教师常常会为此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如果教师一味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则必然会陷入焦虑、忧郁的“死胡同”,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教师应善于“借力”,善于“求助”,应树立合作意识,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与同事合作,与学校合作。与学生的合作能够获取信任,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融洽的集体氛围;与家长合作能够使家长切身感受教育的点滴,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将家校共育落于实处;与同事合作能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强强联合,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快速提升;与学校合作能够使个体的工作有序而高效开展。这样就能够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力量于一身的有机合作系统中,如此能够实现和谐教育,使教师从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中化解角色冲突,实现角色平衡,为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提供了保障。

4. 培养反思自省能力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关键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人的工作具有两面性,既充满趣味,又充满挑战。克服挑战的最佳方式是要用脑、要反思、要总结、要自省。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教育教学问题,又有班级管理问题;既有家校沟通问题,又有学校行政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提高效率,掌握方法是关键。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为什么有的教师工作几年内就能够快速成长进步,而有的教师工作了一辈子仍没有明显进步?除了个人潜质、自身起点等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是否善于反思。对于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来说,实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能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将经历创造性地转化为经验并成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锦囊妙计”,丰富的经验加上持续的反思使其职业生涯形成螺旋式上升结构,使其将教育教学视为一种享受和乐趣。对于不敏感、不善于思考总结、不喜欢自我教育的教师来说,教学生活简直犹如一团乱麻,教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事务,不反思、不改进、不学习、不上进,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反思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所需、教育所需,更是学生发展所需,因此,教师应该爱反思、乐反思、真反思、会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进步,不断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让教师工作充满智慧和艺术,这是新时代下教师角色转型的关键,是新时代教师实现华丽蜕变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田爱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与综合素养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5):84-88.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0.

[3] 刘相瑞.“蜡烛精神”的反思[J].山东教育科研,2002(9):35.

[4] 肖甦,宋瑞洁.新时代教师角色的应然、实然与使然—基于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21(3):87-94.

[5] 冯永刚,陈颖.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J].中国电化教育,2021(4):8-15.

[6] 劳伦·普伦蒂斯,万思嘉.不要忘记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J].上海教育,2021(29):66-67.

[7] 易连云,邹太龙.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德育胜任力及其转向与培养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5):64-68.

[8] 宗锦莲.教师是谁?—试论引发教师角色混乱的几种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76-80.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培养高校师范生专业阅读习惯的机制阶梯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SJZDA07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角色转型专业发展创新教育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转型发展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1:41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48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18:26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57